1943年的昆明,西南聯大的鐵皮屋頂在雨季奏響叮咚樂章。二十歲的汪曾祺蜷縮在漏雨的教室里,用油布裹住課本,在《邊城》手稿上記下:"中國文學不會亡,因為還有我們這些用筆墨對抗戰火的人"。此刻,華北平原的硝煙正漫過太行山,湘江水被染成暗紅色,但青年們眼里的光始終未曾熄滅。 一、烽火中的青春詩行西南聯大的校歌在戰火中傳唱:"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須人杰"。八十年前,當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踏碎北平的寧靜,25歲的馮友蘭在《貞元六書》中寫下:"中華民族不會亡,因為我們有文化的脊梁"。這群穿著草鞋南遷的青年,用腳步丈量著民族的尊嚴,在茅草屋檐下搭建起精神的殿堂。 在延安的窯洞里,24歲的艾青握著鋼筆的手被凍得通紅,卻仍在《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寫下:"中國,我的在沒有燈光的晚上,所寫的無力的詩句,能給你些許的溫暖嗎?"那些浸透著墨香的紙張,穿越封鎖線傳遞到前線,成為戰士們枕下的精神火炬。 二、建設者的青春誓言1955年,錢學森沖破重重阻撓回到祖國。在戈壁灘的帳篷里,這位34歲的科學家用算盤打出原子彈理論數據。當第一朵蘑菇云騰空而起時,他寫下:"外國人能搞的,難道中國人不能搞?"這句話,成為那個時代青年最響亮的誓言。 大慶油田的"鐵人"王進喜,用身體攪拌泥漿的瞬間定格成永恒。當鉆井平臺噴出黑色油流時,這位37歲的石油工人吼道:"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他們的青春,在零下三十度的嚴寒中淬煉成鋼,在滾燙的巖漿里熔鑄成民族的脊梁。 三、改革潮頭的青春弄潮1980年,深圳蛇口炸響改革開放的"開山炮"。28歲的袁庚在《蛇口通訊報》上寫下:"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這句口號如同驚雷,震醒了沉睡的大地。在蛇口工業區,青年們用"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在鹽堿地上建起現代都市。 中關村的第一代創業者,在簡陋的倉庫里敲擊出中國互聯網的最初代碼。36歲的王志東創辦新浪網時,辦公室里只有三臺二手電腦和滿地的方便面包裝袋。他們的青春,在代碼的海洋里劈波斬浪,用鍵盤敲擊出通向世界的窗口。 四、新時代的青春答卷2020年武漢疫情爆發時,23歲的護士甘如意騎行四天三夜返回崗位。她的自行車后座上,綁著換洗的衣物和母親塞的咸菜,車筐里裝著"不計報酬,無論生死"的請戰書。這位95后姑娘的背影,成為那個寒冬最溫暖的剪影。 在貴州"中國天眼"的鋼架上,29歲的工程師潘銳正在調試饋源支撐系統。這個能捕捉137億光年外電磁信號的"大鍋",凝結著無數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心血。當第一束來自宇宙深處的脈沖星信號被捕獲時,他們相擁而泣的身影,與八十年前西南聯大師生在茅草屋中歡呼的身影重疊成永恒。 站在2025年的時間節點回望,青春的火種始終在傳承。從西南聯大的鐵皮教室到"天宮"空間站的實驗室,從延安的窯洞到深圳的科創園,每一代青年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詮釋擔當。當00后航天工程師在控制大廳按下發射按鈕,當90后非遺傳承人用AR技術復活傳統技藝,我們終于讀懂:青春不是年華,而是深藏于血脈中的精神密碼;擔當不是選擇,而是融入基因的使命傳承。這穿越八十年的青春接力,終將匯聚成民族復興的浩蕩長河,在人類文明的長卷上寫下屬于中國青年的壯麗詩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