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俗,代表著一個族群的特定文化。 俯身葬,是一種有意識地將死者面部朝下俯臥放置的埋葬方式。這個特殊的葬俗,代表著一個特定的族群。 抱雪齋已經說過,出現在《周易》里的鬼方氏,就是一個流行俯身葬的族群,而且他們的基因檢測結果為Q-M120,詳見下文: 從河南到芬蘭!四千年前中國“上帝之鞭”橫掃歐亞,鬼方氏Q-M120基因鐵證打臉青銅西來說 那么,鬼方氏流行的俯身葬這個風俗是在哪里起源的呢? 目前,地球上最早的俯身葬,是在廣西發現的。在廣西柳州市鯉魚嘴貝丘遺址下文化層發現至少6具人骨,其中三具可辨認葬式的骨骼中一具為俯身,年代距今11000年左右。 當當當當當! 又是11000年! 在11000年前發生了什么呢? 按照抱雪齋全球獨家首家提出的虞夏萬年論,11000年前,是虞朝末年堯舜禪讓和大禹建立夏朝的時間。《堯典》》 1.1萬年前開始的浙江上山文化,就是虞朝末年和夏朝早期的文化。 1.1萬年前,大禹治水成功,不但繼承了舜的天子之位,還繼續了堯舜未完成的事業:討伐三苗。 1.1萬年前,三苗被大禹打敗后從浙江一路西遷,成為今天我國西南苗族、壯族、侗族……等少數民族的祖先。這一歷史事件已經被復旦和廈大的論文證實,詳見下文: 復旦和廈大連續實錘:基因檢測證實中華文明起源于浙江!抱雪齋虞夏萬年論再次獲勝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發現的這個1.1萬年前的俯身葬,毫無疑問就是三苗的后裔。 他們,來自浙江。 俯身葬,起源于浙江上山文化區,時間是在最少1.1萬年以前。更早的俯身葬應該是在浙江外海的三海平原上,可惜的是三海已經在1.1萬年前被大幅上漲的海水徹底淹沒。 從距今1.1萬年前開始,流行俯身葬的族群以浙江為中心向外擴散。在距今約9000~7000年的夏朝早期,俯身葬族群在廣西境內持續擴散,廣西的頂螄山遺址第二、三期遺存、南寧西津遺址、桂林大巖五期文化遺存中都發現有俯身屈肢葬。 從這些墓葬中隨葬的繩紋圜底釜來看,也可以明確證實這些俯身葬人群也是從東部向西遷徙而來,因為華南地區最早的繩紋圜底釜是在廣西桂林甑皮巖遺址發現的,距今1.2萬年。 距今9000年前,長江以北的淮河流域,同樣也發現了俯身葬族群的身影。河南舞陽賈湖遺址第一、二期墓地中,發現了8座俯身葬。 河南賈湖的俯身葬人群,和廣西的俯身葬人群一樣,都是毫無疑問來自浙江。俯身葬人群最早都種植水稻,而浙江上山文化區正是是世界稻源。 就在俯身葬起源的浙江上山文化區內,后來仍然有大量俯身葬的風俗留存。距今約7000—6000年間,以浙江嘉興馬家浜遺址命名的的馬家浜文化、以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命名的河姆渡文化,仍是全國俯身葬的最主要分布區。其中太湖東部的馬家浜、吳家浜、圩墩、祁頭山、吳家埠、草鞋山、廣福村等均發現了俯身葬,河姆渡遺址第二期墓葬可辨認葬式的11座墓葬中,也有4座俯身葬。 下圖就是浙江上山文化區后續發展起來的范圍,在距今6000年前的夏朝中期,夏朝的都城和文化中心主要集中在太湖以東及以南。這里也是當時俯身葬人群最主要的聚集地。 ![]() 綜上所述,以俯身葬為葬俗的鬼方氏,起源地是在浙江。 可是為什么后來商周時期的鬼方氏卻跑到了西北去了? 從俯身葬的傳播路線我們就能夠看得一清二楚。 從六千多年前開始,仰韶文化區內開始出現少量的俯身葬,顯示俯身葬人群開始從浙江向西北遷徙。 到了距今4700年前左右,青海共和盆地屬于馬家窯類型的宗日遺址在第一期就發現了和浙江馬家浜一模一樣的俯身葬,到宗日遺址的第二期開始,俯身葬成為當地的主流葬式。到了馬家窯文化的半山—馬廠時期,青海共和盆地東部的民和陽山墓地中俯身葬與二次葬同為主要葬式。據統計,黃河上游共和盆地的馬家窯文化和齊家文化中的俯身葬,與馬家浜文化中俯身葬的一樣,比例均高達60%以上,且男女老少通用,應是喪葬習俗中的正常葬式,證實浙江馬家浜文化中的俯身葬人群大約在4700年前向西大規模遷徙到了青海! 下圖就是浙江俯身葬人群的遷徙路線。藍色箭頭是向西南遷徙的路線,始于1.1萬年前,紅色箭頭是向西北遷徙的路線,始于9000年前,并從4700年前開始出現大規模遷徙,有可能是舉族遷徙,成為后來的鬼方氏。 ![]() 本文為抱雪齋虞夏萬年論系列不造第幾回,欲知前事后事如何,且看上下回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