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座民辦廣播電臺開始播音 1923年1月23日 (農歷臘月初七),中國第一座民辦廣播電臺開始播音。 
第一家民辦電臺的錄音間 1923年1月23日晚, 有收音機的上海人第一次聽到一種新的聲音,這是由在華經營電訊業務的美國無線電商人奧斯邦開辦的中國無線電公司與英文《大陸報》聯合創辦的一家廣播電臺。這是在中國境內的第一座廣播電臺,呼號XRO,發射功率50瓦,每晚播音1小時,內容有國內外和上海新聞,但主要是娛樂節目,星期日設有《布道》、《祈禱》等宗教性節目。為了推銷收音機,該臺還舉辦無線電基本常識講座。因該臺的設立未經中國政府有關當局批準,觸犯了北京政府的法令,北京政府外交部派人員多次交涉,該電臺在不久即停止了播音。 廣電發展簡史 1923年,美國人奧斯邦創辦的中國無線電公司與英文《大陸報》館合作,開辦"大陸報--中國無線電廣播公司電臺",并于當年1月23日上海首次播音。 1926年10月1日,由我國早期的無線電專家劉瀚主持籌建的哈爾濱廣播無線電臺率先開始播音,成為中國人自辦的第一座電臺。 1927年3月,上海,新新公司廣播電臺--中國人自辦的第一座民營廣播電臺 1928年8月1日,國民黨在南京建立"中央廣播電臺"簡稱"中央臺"。 1929年2月國民黨公布了廣播條例,允許民間創辦廣播電臺。 到1937年6月,國民黨的廣播電臺有23座,全國收音機總數約有20萬架。這時期發展最好的為上海,特點是私營電臺多。但隨著戰爭的爆發,被日本間接控制的就有50多座。 1939年2月6日在重慶建成中央短波廣播電臺對國外正式播音,1940年1月定名為國際廣播電臺(VOC--中國之聲)。這是國民黨創辦的首個國際電臺,為取得反法西斯的勝利有促進作用。 1943年,軍中播音總隊。國民黨的地點在重慶,是中國軍隊廣播的開端。 1940年12月30日晚,延安新華廣播電臺開始播音,是人民廣播的第一座電臺,中國人民廣播事業從此誕生。這一天被定為中國人民廣播事業的誕生日。 1949年3月25日,陜北臺隨中央遷入北平播音,并改名為北平新華廣播電臺。9月27日,又改名為北京新華廣播電臺。 1949年6月5日,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領導并管理全國廣播事業。1949年10月1日,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改組為廣播事業局。1950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新聞總署規定廣播宣傳的任務有三項:發布新聞和傳達政令;社會教育;文化娛樂。 20世紀30年代,廣州已有民營電臺運作。抗戰勝利后,除廣州廣播電臺外,一些民營資本還開辦了多家廣播電臺,基本集中在廣州,呼號為新聞、勝利、新生、革新等。這些私營電臺以贏利為目的、設備簡陋,人員少,有些還是“夫妻檔”,大多沒有新聞節目。主要播出商情廣告和文藝節目。當時流傳一句話:“有電皆啼笑,無臺不說書。”廣州較有代表性的私營電臺是李梅籌資經營的時代廣播電臺、李文輝出資經營的革新廣播電臺和林郁民以商辦名義經營的風行廣播電臺。這三家私營電臺都是官批商辦,可說是“在商言商”。新中國成立前,廣州的私營廣播電臺呈現三足晶立的局面:革新廣播電臺、風行廣播電臺、時代廣播電臺,它們既互相競爭,又互為依存。 
抗戰勝利后流行一時的飛樂牌電子管收音機(正面樣式) 
抗戰勝利后流行一時的飛樂牌電子管收音機(內部結構) 私營電臺的開設、目的在于賺錢。廣告收入是私營電臺的經濟命脈。商人出資經營,金額不一,在節目內容上,自然追求多元化與高收聽率,以商業為主導,承播廣告謀利,因此對節目制作要求較高。廣播技術是電臺贏利的重要保證。私營電臺必須考慮播出聲音是否清晰,設備器材是否穩定,節目是否受聽眾歡迎。商業電臺的廣告,以成藥、醫療、香煙居多,其他的,如汽水、化妝品、百貨、奢侈品等也占相當大的比例。在廣州三大私營電臺中,廣告收入最多的是時代廣播電臺。淡季廣告收入每月約有港幣五六千元(因國民政府發行的貨幣不斷貶值,電臺的廣告費都以港幣為單位計算),旺季廣告收人每月超過港幣一萬元,有時甚至因廣告太多、排期太滿播不完。革新廣播電臺廣告收入略遜于時代廣播電臺,為其七八成左右。風行廣播電臺廣告收入較少,有時還入不敷出,薪金不能按時發放。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私營廣播電臺為了迎合一些聽眾的低俗趣味,追求商業廣告的宣傳效果,經常采用聳人聽聞、故弄玄虛的方式制作節目,如播放黃色音樂、插入大量商業廣告、為國民黨政權進行義務宣傳,等等。不僅有言方背景的革新廣播電臺,風行廣播電臺如此,自稱不接受官方指導的時代廣播電臺也難免俗。 
1949年4月,國民黨政權南遷廣州,企圖作最后掙扎。國民黨廣州市黨部將廣州各家電臺納入管轄范圍,每天派專人到電臺演講,派送稿件要求電臺播送。時代廣播電臺由于播音設備較好,被指定為主播電臺,其他電臺則轉播時代廣播電臺節目。國民黨廣州警備司令部也不時派人到電臺播講《戒嚴法》等“治安法令”,恫嚇群眾。1949年10月,人民解放軍從江西、湖南、福建入粵,直取廣州。不少電臺鑒于局勢劇變,陸續停止播音。廣州廣播電臺、新聞廣播電臺、新生廣播電臺、廣東廣播電臺、廣州市府廣播電臺等公營電臺,風行廣播電臺、革新廣播電臺等私營電臺,先后拆除機器,遣散人員。城中的私營電臺,只有時代廣播電臺正常播音。國民黨政權曾派人利誘時代廣播電臺,聲稱如轉移到海南,當局可提供運輸工具,承擔費用,并承諾對該臺人員從優安置,時代廣播電臺委婉推卻。 
被炸毀的海珠橋 10月14日,海珠橋被國民黨軍隊炸毀,市區部分地方停電,時代廣播電臺自行發電,播音至午夜12點。14日清晨6點,時代廣播電臺再次播音,并報告廣州解放、市面如常的消息。
蘇州14家民營電臺 雨落下
橋那邊人家 轉眼雨燕如煙 撥了風的弦 云破月明 露出了臉 花開蘇州人團圓 
每當打開蘇州交通廣播,清晨這首歌動人的旋律即刻回蕩在耳邊。不僅僅是蘇州人喜歡,就連外地人都很是喜歡這首歌。不過話說回來,你知道蘇州最早的電臺嗎?你知道蘇州曾經有哪三大電臺?你知道蘇州以前的電臺都有什么節目嗎?你知道電臺和評彈有什么樣的關系嗎?7個蘇州電臺背后的故事,讓我們一起重溫電臺與蘇州人的生活。 

最具代表性的蘇州電臺 在現在的人民路386號內,也就是以前的護龍街中大井巷南720號,有個當時蘇州最具代表性的電臺,叫做百靈電臺。 
民國21年9月百靈電臺試驗播音,這是一位叫做楊星槎和另外一位叫做楊月槎的先生聯手辦的電臺,這兩位先生是當時蘇州著名的評彈雙檔,因為他們當時在蘇州有一定的知名度,所以不方便親自掛名。 
或許是因為自身的原因,百靈電臺在蘇州廣播電臺的歷史上有著非常獨特的地位,是蘇州代表性的特色電臺。為什么呢?首先,包括上海在內,盡管當時的電臺都會播出評彈節目,但是出資方大多都是商人和一些富家子弟。只有百靈電臺的出資方是評彈名家。其次,除了電臺本身,百靈電臺還會出專門的評彈月刊,命名為《百靈開篇集》和《百靈唱片集》的月刊對研究蘇州的民間、民族和時代音樂都有較高的文史價值。最后,當時的百靈電臺還有個很獨特的地方是人員的獨特,當時有個播報員叫做唐慧明,是評彈名家唐根良的哥哥。 
名氣最響的蘇州電臺 除了這家最具代表性的蘇州電臺,還有一家商業電臺名氣最響,節目最多,這家電臺叫做久大電臺。久大廣播電臺與百靈成立的時間一樣,都是在民國21年成立的。臺址開始在蘇州胥門外萬年橋久大布店樓上。次年秋,遷至蘇州市中心北局國貨公司4樓(現人民商場)。 
在民國26年“八一三”事件后,國民黨吳縣縣黨部民眾服務指導處將該臺定為對日宣傳特約電臺,增加抗日宣傳的內容。11月,日本侵略軍占領蘇州,該臺停播。抗日戰爭勝利后,民國35年春,該臺恢復播音。因未經交通部批準,同年9月11日,被吳縣電信局會同蘇州城防指揮部查封。 
麻煩最多的廣播電臺 除了上面這兩家電臺,還有一家電臺叫蘇州廣播電臺。它是民國24年9月,由吳克明(吳霆宮)創辦的,它的臺址在蘇州臨頓路600號(現臨頓路19號)。雖然同為蘇州三大電臺之一,不過好景不長,民國26年11月,日軍占領蘇州,該臺停播,機器被日軍掠劫一空。而吳克明本身的結局也是很凄慘!日軍兵臨蘇州時,吳克明匆匆離家。12月,返回蘇州途經蕩口鎮磚橋村時,被日軍砍傷后,捆綁手腳,裝入麻袋,扔進湖塘淹死。隨行4人也同遭殺害。吳克明被害時,年僅27歲。 
節目豐富多樣 那個時候的蘇州電臺,節目類型跟現在一樣豐富多樣,除了以評彈為主,還有曲藝、滑稽戲、宗教、英語節目、少兒節目、中外音樂唱片、現場歌曲、新聞等等。除此之外,還會請一些蘇州名人來演講,甚至還能請一些電影明星和歌唱家來節目做客。 
那時候接廣告嗎?當然也是接廣告的。像我們熟悉的乾泰祥綢布店都會在電臺上打廣告,還有一些大眾熟知的餐飲店等。 
抗戰時期蘇州電臺 成了日偽的宣傳工具 在極大豐富了蘇州市民生活的同時,這些蘇州的電臺,在抗戰時期卻完全成為了日偽宣傳的工具。抗戰時期,由于電臺的極大發展,但是因為一些社會風向問題,很多電臺都掛著一些有相關機構的背景。國民黨交通部也開始深度插手控制電臺輿論,不少電臺因此查封,這種情況直到蘇州解放。 
培養了不少評彈名家前往上海發展 民國時期,蘇州評彈的從藝人員增長很多,當時提供蘇州評彈演出的場所很多,裝潢華麗、場子寬大的稱“新式書場”,在游藝場占一席之地的稱"游藝書場",每場演出兩檔彈詞、一檔評話的稱“花色書場”。 
而商業電臺播放評彈的,則被稱為“空中書場”。那時候電臺評彈節目白天多為說書,到了晚上,幾家電臺才開始各顯神通,紛紛找來當時受歡迎的評彈藝術家。據說當時還有專門的“熱線”,給聽眾點唱當晚的曲目,因為火熱,相應時段的廣告也是隨之增多。 

也是因為當時電臺的影響力,即便是電臺的環境稍差、酬金較少,但是這些藝術家們仍是趨之若鶩,因此也培養了一大批評彈大家,后來很多大家也都去了上海發展。 民國蘇州 共誕生了14家民營廣播電臺 從民國19年到民國35年,從最早的蘇州民營電臺雛形到抗戰勝利后蘇州經交通部批準成立的唯一一座民營電臺,蘇州一共誕生了14家民營廣播電臺。快來看看你聽說過幾家? 
(一) 陸辛生自設電臺 民國19年(1930年),陸辛生購買無線廣播發射機,在蘇州天官坊自己家中試驗播音,唱戲取樂。發射功率很小,數月后停播。這是蘇州最早出現的民營電臺的雛型。 (二) 陳景學自設電臺 民國20年(1931年)2月7日,陳景學在蘇州婁門外家中試驗播音。第一個節目是由吳知修講化學工業。該臺存在的時間很短即停播。 (三) 國華廣播無線電臺 民國20年(1931年)8月,陳景學、張賡綬在蘇州察院場設立國華廣播無線電臺。試播不久,被電信部門查封。 (四) 婆羅花館廣播電臺 民國21年(1932年)9月,吳似蘭系畫家在婆羅花館里辦起廣播電臺。開始曲為《梅花三弄》。該臺播音沒有固定的節目和時間,隨興所至,臨時拼湊。試播數月后停播。 (五) 久大廣播電臺 民國21年(1932年),久大布店李寶麟創辦久大廣播電臺。抗日戰爭勝利后,民國35年春,該臺恢復播音。因未經交通部批準,同年9月11日,被吳縣電信局會同蘇州城防指揮部查封。 (六) 百靈廣播電臺 民國21年(1932年)秋播音。民國26年11月,日本侵略軍占領蘇州,該臺停播,機器設備被日軍拆運南京。 (七) 蘇州廣播電臺 民國24年(1935年)9月,由吳克明(吳霆宮)創辦。民國26年11月,日軍占領蘇州,該臺停播,機器被日軍掠劫一空。 (八) 文化廣播電臺 民國35年(1946年)1月1日,開始播音。抗戰勝利后,交通部只準蘇州成立一座民營臺,并已批準新中國廣播電臺成立,該臺未經批準自行播音。9月11日,被吳縣電信局查封。 (九) 江南廣播電臺 民國35年(1946年)3月,由吳洵創辦,不久開始試播。該臺曾多次申請核發執照,交通部未予批準。9月11日,被吳縣電信局查封。 (十) 《明報》廣播電臺 民國34年(1945年)9月,由蘇州《明報》社社長張叔良創辦。次年9月11日,該臺被吳縣電信局查封。 (十一) 利康廣播電臺 民國35年(1946年)3月試播,臺址蘇州北局新市場。創辦人宋湛清。9月11日,被查封。 (十二) 力行廣播電臺 民國35年(1946年)5月1日,開始試播。試播期間主要節目有《講故事》、《評彈》、《滑稽》、《中西唱片》等。9月11日被查封。 (十三) 黎明廣播電臺 民國35年(1946年)3月,由張壽鵬、鄭師勤籌辦。同年9月11日,被吳縣電信局查封。 (十四) 新中國廣播電臺 民國35年(1946年)4月初,由張辛成(張步增)申請籌辦。4月13日,交通部批準并發給廣字第2號許可證。該臺系抗戰勝利后蘇州經交通部批準成立的唯一一座民營電臺。因領取許可證后,4個月沒有建成并兩次改遷臺址等違章事項,9月21日,被交通部吊銷許可證,電臺尚未播音即被查封。 
現在的生活娛樂方式已經多種多樣,電臺的發展也變得多元化,節目也隨著生活的發展變得越來越新潮。當你忽然覺得自己習慣了現在大眾化的娛樂方式之后,或許電臺還能保留屬于你自己的一份天地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