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到前幾天,我開始收集一些我認為比較有意義的教育現場,寫了十幾年前李希貴和美國教師雷夫的對話現場,沒想到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閱讀量迅速攀升,目前已經有一萬兩千多閱讀,聽文章的都有一千多,轉發五百多,評論一百多條,這對于我這樣慘淡經營的公眾號,無疑是始料未及的。 我對李希貴校長始終是尊重的。 大約是在二十多年前,我獲得江蘇省五四杯論文比賽一等獎,到武進中學參加頒獎典禮,第一次聽到李希貴校長的演講,驚為天人。 那個時候,李校長已經全國知名,否則江蘇省也不會請他來給我們這些一等獎獲得者做講座。據他自己說,他已經考察過六十多個國家的教育,他的見解頗為獨到,思維有過人之處,讓人感嘆佩服。 后來,學校帶中層去濰坊學習,那個時候,好像他還沒有離開濰坊,是濰坊教育局局長,在全國范圍內名氣持續上升。當時,我也對教育問題比較癡迷,最佩服的兩個山東教育人,一個是山東教育廳的張志勇,一個就是李希貴,我覺得他們都是教育領域頗有見地的人物。 我也向當地的教育人了解情況,希望了解真實的李希貴到底是什么情況。但我咨詢是一位副校長,應該說話有一定分量,但他好像含糊其辭,不是我料想的那種高度認可,似乎對李有點不滿意。這在我心里留下一個疑問的種子。 再后來,我們又組織去北京十一學校學習,那個時候,去北京十一中學,需要托比較硬的關系才能進去,但我們還是進了校園,認真瀏覽了校園的角角落落,我對李希貴簡直有點頂禮膜拜。那種走班授課,老師把教室當做學科實驗室,學生的全面發展,各種校園活動,甚至我還看到了馬術課,看到了因為教室不足而在室外用活動板房搭建的教室,都讓我大開眼界。北京十一中學的唯一性是不可替代的。 但這篇公眾號文章,卻讓我曾經留下的疑問的種子再次萌芽。 一開始,我還覺得只不過是個別段位不高的老師發的牢騷,我甚至想用調侃的口吻回應他們。但我慢慢發現,情況并不是我預料的那樣。 從后臺看的數據讓我大吃一驚,我是江蘇人,但這篇文章的閱讀者最多的竟然來自山東,有五六千人,留言討論的也大部分是來自山東。 支持李希貴的占比不高,一位估計是來自北京十一中學的家長或者老師,評論里這樣說:“你根本不了解貴爺,請不要枉下結論,在北京十一學校,無論是教師、學生還是家長,對他沒有差評!!!” 一位李校長曾經的學生如此評價:“希貴老師曾經在高密老四中教過我語文。他的口才,能力無可厚非,棒!” 一位李校長曾經的同事如此評價:“學生大多對他正面評價!我與他共事受他領導了好幾年!了解一些!我噤而不評!” 一位濰坊本地人的評價比較公允一些:“我也是濰坊人,也了解些李希貴。他不是完人,有相當功利的一面,但要承認,他有過人之處,而且,有大過人之處。” 而對李希貴比較負面的評價占到百分之九十,比較集中的是他在濰坊的中考錄取機制。 一位讀者似乎還對李希貴的人品持懷疑態度,對我文中提到“李希貴講到這個故事的時候,眼里噙滿淚花。”頗為感冒,用了連續十幾個表情符號來表達不贊同。 還有人對公眾號故事里的可信性表示懷疑:“一個教導副主任,能安排全校搜查學生書包,為了一塊丟失的手表?” 下面是公眾號讀者的另外一些負面評論: “其實是編了個故事在談教育!李希貴在濰坊成功了嗎?在名校也是名師優生在支撐!” “就怕論文,材料宣傳也不是自己親為,是一個寫作班子而已!” “所謂的成功,就是拿著學生做了一些別人沒做的實驗,然后再寫成論文,一遍又一遍的講著故事,他有名了,提撥了,他成功了,就是這樣。而他的品行、他的道德、他的世界觀是無私的?是高尚的?是無私奉獻的?我看夠嗆,甚至是遠遠不夠!” “自欺欺人!” “李希貴發明的中考等級錄取就是個笑話。” “應該是罪人,讓老師們過度功利化教育!” “是的,這就是他認為的素質教育!” “關鍵是不公平,數學有時候差30分是一個等級,有時候差1分又不是一個等級。比如C等級,范圍可能是72--40分,72和40都是C等級,而73分就是B等級。再有就是語數英不過關一下就踢出來,有的可能因為英語很差就出局了,實際數理化可能還比較強勢。” “就是把簡單的分數評價,搞成復雜的等級評價!就是一個用創新的名號給自己搞名堂而已!” “李希貴在濰坊的四制改革說到底就是讓老師們都去追求分數,追求過分的功利化教育!” “對對,他讓校長等權貴們的權限無限放大!” “是一個有想法的投機者而已!” “一個教育官僚而已,而且是個會編故事會嘩眾取寵,靠折騰出名,毀掉了濰坊教育根基的官僚,在濰坊教育界口碑極差。” “教育等級考試的改革,只能算是創新,給自己頭上光環,除此而毫無意義!” “孩子們是稚嫩脆弱的花,得小心翼翼的呵護,一個不小心就毀了一個或者一群人,幾十個家庭的命運,貌似言過其實,其實這兩位大家的過失都說明了這一點。所以醫生醫療事故是偶發事件,也就影響單個病患和家庭,教育者的影響大的多!尤其是中小學教育者,其實很多普通老師才是純粹的老師,那些頂著教育家,名師頭銜的人,早就脫離了育人的本分了。” 很顯然,從公眾號文章的反饋情況看,濰坊人對李校長評價不太高,甚至還有比較糟糕的言論,這和十一中學和中國教育界對李希貴校長的評價形成鮮明對比,這和我當年在濰坊的時候聽到過濰坊本地人的評價基本一致,這是值得研究的一個現象。 對教育改革者成長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我的觀點是,不躲避,也不要過分指責,應該客觀冷靜地分析和評價,不一棍子打死,也不過度捧殺。這才是做教育應該有的態度,這樣才可以全面地了解一個人。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有過改之,善莫大焉。 更何況,正如最后一位讀者所言,“孩子們是稚嫩脆弱的花,得小心翼翼的呵護,一個不小心就毀了一個或者一群人,幾十個家庭的命運,貌似言過其實,其實這兩位大家的過失都說明了這一點。” 李希貴的眼淚,我認為是誠實的,這是作為教育者的良知所在。但我也期待著李希貴校長對濰坊教育的反思,畢竟,那是關聯千千萬萬家庭的教育行為。 做教育的人,不可不慎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