嚇,傳抄古文字構形為“哧”或“?”,楷書作“嚇”,由“口、赫”組成。 “赫”在此取其分裂、肢解義,引申為砍殺、殺死,皆用其義。 配音“赫”,去聲。構意是以“赫”嚇人,驚恐萬分。 為“嚇”之異體字,本義是指怒吼、怒斥,也指大笑、狂笑。 引申為驚恐、驚懼、驚叫、威逼、張開、擴張等。 《詩經·大雅·桑柔》既之陰女,反予來赫。《傳》炙也。《箋》口距人謂之赫。《釋文》赫,亦作“嚇”,鄭:許嫁反。《戰國策·趙策二·蘇秦從燕之趙始合從》與秦成,則高臺、美宮室,聽竽瑟之音,察五味之和,前有軒轅,后有長庭,美人巧笑,卒有秦患,而不與其憂。是故橫人日夜務以秦權恐嚇諸侯,以求割地。愿大王之熟計之也。 《莊子·外篇·秋水》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鵷鶵,子知之乎?夫鵷鶵發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于是鴟得腐鼠,鵷鶵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鹽鐵論·卷四·毀學》南方有鳥名鵷鶵,非竹實不食,非醴泉不飲,飛過泰山,泰山之鴟,俛啄腐鼠,仰見鵷雛而嚇。今公卿以其富貴笑儒者為之常行,得無若泰山鴟嚇鵷鶵乎?今之有司,盜主財而食之于刑法之旁,不知機之是發,又以嚇人,其患惡得若泰山之鴟乎? 東晉·郭璞《江賦》揚鬐掉尾,噴浪飛唌;排流呼哈,隨波游延。或曝采以晃淵,或嚇鰓乎巖間。《文選·鮑照·蕪城賦》饑鷹厲吻,寒鴟嚇雛。唐代·張??《朝野僉載·卷六·補輯》唐天授年,彭城劉誡之粗險不調,高言庳語,凌上忽下,恐嚇財物,口無關鑰,妄說妖災。 《廣韻》怒也。又,笑聲。《集韻》亦作“哧”。通作“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