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黃 3-6g 能瀉下通便、清熱瀉火,用于熱結便秘、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等實熱證,比如陽明腑實證(大便秘結、腹痛拒按),少量使用即可達到通便效果,避免過度瀉下。 10-15g 瀉下作用峻猛,可用于重癥腸梗阻、急性胰腺炎屬熱結證者,能快速通腑瀉熱、排出毒素,但需短期使用,不可久服,以免損傷脾胃陽氣。 1-2g 研末沖服或少量入丸劑時,可起到緩瀉通便、活血化瘀的作用,適合慢性便秘或瘀血阻滯導致的痛經、跌打損傷,既能通便又不損傷正氣。 2、附子 3-9g 能溫腎助陽、散寒止痛,用于腎陽不足引起的畏寒肢冷、腰膝酸軟、陽痿早泄,或寒濕痹痛(關節冷痛、遇寒加重),常配伍肉桂、干姜增強溫陽效果,且需久煎(30 分鐘以上)減毒。 10-15g 溫陽散寒之力更強,適用于陽虛重癥,如心腎陽虛型心力衰竭(畏寒肢冷、心悸水腫),或寒濕凝滯導致的重癥腹痛,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且必須久煎 1 小時以上,同時配伍甘草、人參減毒護正。 超過 15g 時,其毒性顯著增加,僅在危急重癥(如陽氣衰竭、四肢厥冷、脈微欲絕)時,由專業醫師嚴格控制劑量,采用逐步加量、久煎(2 小時以上)并密切觀察的方式使用,嚴禁自行超量服用。 3、石膏 15-30g 能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用于風熱感冒、肺熱咳嗽(咳嗽痰黃、咽喉腫痛),或胃火亢盛引起的牙痛、牙齦腫痛,常配伍知母增強清熱效果,比如風熱感冒發熱較重者,以此劑量配伍金銀花、連翹使用。 30-60g 清熱之力大增,可用于高熱不退、神昏譫語的重癥實熱證,如感染性發熱、肺炎高熱屬氣分熱盛者,多與知母、粳米搭配(白虎湯),既能強效清熱,又能保護胃氣。 超過 60g 時,需打碎先煎(20-30 分鐘),僅用于極重癥熱證,如腦炎、敗血癥屬熱入氣分者,同時需注意患者體質,脾胃虛寒者禁用,避免寒涼傷胃導致腹瀉。 4、黃芪 5-10g 能補氣升陽、固表止汗,常用于氣虛乏力、易感冒、自汗等輕癥,像日常調理氣虛體質,少量配伍紅棗、枸杞煮水即可。 15-30g 可增強補氣利水、托毒生肌之力,適合氣虛水腫、瘡瘍久不愈合的情況,比如慢性腎炎水腫屬氣虛證者,常以此劑量配伍茯苓、白術使用。 超過 30g 時,補氣作用更強,可用于氣虛下陷導致的子宮脫垂、胃下垂等癥,多與升麻、柴胡搭配,借其升提之力增強療效,但陰虛火旺者需慎用,避免助熱傷陰。 5、柴胡 3-6g 能疏肝解郁、調暢氣機,適用于肝氣不舒引起的情緒抑郁、胸脅脹痛、月經不調等,比如肝郁氣滯型乳腺增生,常以此劑量配伍當歸、白芍調理。 10-15g 可解表退熱、升舉陽氣,用于感冒發熱屬少陽證(寒熱往來、口苦咽干),或氣虛下陷導致的久瀉、脫肛,搭配黃芩可增強退熱效果,配伍黃芪能強化升陽之力。 超過 15g 時,其升散之性較強,易耗傷陰液,僅在重癥發熱或陽氣極度下陷時短期使用,且需配伍麥冬、玉竹等滋陰藥,防止傷陰。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