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鄭和,我們首先想到的,必然是其“下西洋”的事跡,他的航海過程,以及對外交流,提升了明朝的影響力,加強各國聯系和貿易往來,具有重要貢獻,被后人一直銘記,當然這種耀眼光芒,也掩蓋了其他才能,想必極少有人知曉,鄭和還是一位書法高手。 ![]() 首先了解一下鄭和的生平,史料記載,鄭和原本姓馬,這個姓名乃是入宮為宦官后,朱棣賜姓,據專家推測,他應是明平云南之戰中,被明軍所擄,之后隨軍到南京,并入宮,后來調入燕王府邸,在燕王朱棣“靖難之役”中,鄭和立有功勛,得到朱棣賞識。 ![]() 隨后升任為內官監太監,朱棣策劃下西洋時,恰好見到鄭和身材魁梧,極具才華,為人也忠心耿耿,隨命其率軍出使,永樂三年(1405年)起至宣德八年(1433年),28年間共出使7次,走訪30多個國家,鄭和作為使者,外出宣揚國力和中華文化,自身必然要熟悉。 ![]() 就像書法,雖然史冊里面,對于鄭和早年記錄,并不算詳盡、清晰,但是通過后面經歷、功績可知,他熟讀經典,善寫書法,他的字一方面源自古法,用筆沉著精到,恪守古人技藝,字字標準,另一方面,汲取“臺閣體”風貌。 ![]() “臺閣體”就是朱棣派人創作,主要用于科考,追求橫平豎直、勻稱端莊,靈活感、藝術性不強,正因如此,后世極其不喜“臺閣體”,認為它不算書法,然而任何事物并未絕對,“臺閣體”由古人筆法、字體演變,亦有優良的一面,況且鄭和只是汲取其中的一面,毫無僵化、呆板等問題。 ![]() 令我們驚喜的是,鄭和尚有4幅書法真跡傳世,可一睹其字風貌,分別是國家圖書館收藏的一部經書、平湖博物館館藏的《妙法蓮華》、云南博物館的一部經書刻本,還有一幅私人珍藏的《發心愿》,乃是精心抄寫而成,筆畫精到,字體平整典雅。 ![]() 小巧玲瓏,又中正優美,不夸張的說,無論是筆法水平,還是藝術美感,均比趙孟頫還要高,同時在2015,美國紐約蘇富比拍賣場,最后這幅《發心愿》,達成1402.6萬美元的成交價,折合成人民幣約是8780萬元,價值頗為高昂,絲毫不遜于專業的書法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