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屆全國書法展落幕后,一位享有盛譽的書法家展會說了心里話。 他著重指出,每一位能在這場全國性的書法展覽中脫穎而出的參賽者,都堪稱書法界的高手,他們的實力絕對不容忽視。 他以自己的經歷為例,坦言自己也曾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他深知這背后所需的付出與努力,因為他也曾走過那段艱辛的歷程。 他回顧自己的藝術之路,十余年來堅持不懈地向各類書法展覽投稿,初始的時候,也曾遭遇過失敗,作品名落孫山。 然而,他并未因此氣餒,而是選擇繼續錘煉自己的技藝。 經過三年的不懈努力,他終于開始嶄露頭角,幾乎每年都能有四五次作品入展。 這背后的辛勤付出是巨大的,他每天都要投入五個小時以上的時間去臨摹學習,個中辛酸與艱苦,只有他自己能夠深切體會。 他笑稱,到如今,他所獲得的證書堆疊起來已經有三米之高,這無疑是他努力和成就的見證。 這位書法家繼續分享了他對十三屆全國書法篆刻展的觀感。 他瀏覽了許多展出的作品,由衷地感嘆每一件作品都堪稱精品,無一不佳。 這些作品不僅功力深厚,而且質量上乘,可以說是當前書法藝術的巔峰體現。 他贊賞這些作品在技法水平、整體感和藝術性方面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他也注意到社會上存在一些對部分展覽作品的質疑聲音,認為可能是觀眾對書法的認知水平還有待提升。 這位書法家的觀點在書法愛好者中引發了廣泛的熱議。 一些人表示贊同,認為國展的作品確實代表了高手的水平;然而,也有人持不同看法,他們認為國展的作品并未能很好地體現出中國傳統藝術的美感,甚至有些作品以丑為美。 這些人對書協的導向表示質疑,認為書協應該為書法的病態和丑態負責。 不過,還有另一些人則認為,國展的書法含金量很高,我們不能僅僅以字寫得是否好看作為評判書法的標準,更重要的是要看作品的藝術性和技法水平。 全國書法篆刻展被譽為書法界的奧林匹亞,是書法界的一場高水平競技賽。 據悉,十三屆全國書法篆刻展收到了近十萬件的投稿作品,這個數字足以說明這場展覽在書法愛好者心中的地位。 經過多輪評審和面試,最終僅有900件作品脫穎而出,這個比例可謂是百里挑一。 從這個投稿數量來看,如今越來越多的書法愛好者已經認同了中書協主辦的書法大賽。 他們的終極目標往往是想通過這樣的大賽加入書協,成為其會員,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書法的含金量和吸引力。 書法家通過自己的經歷向我們揭示了一個道理:想要在全國書法大賽中脫穎而出,不付出巨大的努力和追求正確的方法是很難成功的。 他強調,在如今的書法大賽中,公開透明是唯一的準則,想要取得成功,就必須在書法學習上下足功夫。 正如他所說,他是經過多年苦練和不斷投稿才贏得了入展的機會,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然而,對于十三屆全國書法篆刻展,許多書法愛好者卻發出了不同的聲音。 有人認為這屆書法展的作品在評審過程中存在漏洞,雖然進行了一次評審改革,但在初評時卻把權力交給了省級書協,這可能導致了一些熟人利用關系鉆了空子,而那些真正有實力的書法家卻因為沒有關系而失去了復評的機會。 還有人對展出的作品表示不滿,認為這些作品離傳統書法太遠,評委的眼光有問題等等。 其中一位書法愛好者就明確指出,就十三屆全國書法篆刻展而言,一些草書作品為了追求藝術性而制造出了大開大合的塊面感,失去了傳統書法的自然韻味。 然而,在一些書法家眼中,這樣的作品卻被視為極品,被譽為天花板級的作品。 此外,還有一些隸書和楷書作品也在追求丑中求美,離傳統之美越來越遠。 這位書法愛好者對此表示擔憂,認為這樣的導向可能會導致書法界走向一個偏離傳統的方向。 他還進一步指出,古人的書法都是有法度的,是后世學習書法的法帖。 然而當代書法尤其是展覽上的入展作品卻有些讓人難以接受,有的像亂麻一堆有的似丑婦一般。 他質疑這樣的作品如何能讓那些喜愛書法的愛好者接受?又如何讓我們的下一代去欣賞和傳承?難道這就是我們書法界奧林匹克的結果嗎? 面對上述各種言論和質疑,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呢?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書法、寫字和書法藝術性的區別。 作為書法愛好者來說,我們應該以古代的經典碑帖為學習對象和研究基礎,在傳統功夫上學到最基本的技法水平;其次,我們也要理解當代書法講究的藝術性,并非簡單地追求字形的美麗與工整,而是在書法創作中反映出書寫的功力水平,并創作出具有書法藝術性的作品來,這也許是兩條看似沒有并軌但實際上相輔相成的書法道路,需要我們共同去探索和領悟。 - E N D - 書法講壇◎授權發布 ![]() 每天和您聊聊書壇八卦,嬉笑怒罵都是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