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涇漪 畫作/傅繼英 在喧囂塵世中,“禪”常被視作一種超脫的智慧,是剝離浮華后對生命本質的凝視。傅繼英老師的書法作品“禪”以蒼勁筆力與空靈布局,將這一東方哲學具象化為可觀可感的藝術符號。當墨香與茶香交融,當書法與人生際遇對話,我們得以在“品茗”與“交友”的雙重維度中,觸摸到“禪”的深層肌理——它不僅是靜修者的精神圖騰,更是每個平凡人安頓身心的處世之道。 "禪"的原始意象常與空山、古寺、孤僧相關聯,但傅繼英老師的書法卻以動態筆觸打破這種靜默。其"禪"字結構中,"示"部如飛鳥振翅,"單"部似流水蜿蜒,墨色濃淡間暗合"空而不寂"的禪理。這種詮釋揭示了禪的雙重性:它既是"本來無一物"的空明,亦是"日日是好日"的豐盈。品茗時,茶湯從滾燙到溫涼的過程,恰似禪者從執著到放下的修行。交友中,真心相待的純粹,則印證了"平常心是道"的禪宗公案。傅繼英老師通過書法告訴我們:禪不在深山,而在沸水沖泡茶葉的瞬間,在摯友相視一笑的默契里。 傅繼英老師的"禪"字作品常出現在兩類典型空間:一是茶室,二是文人書房。在茶室環境中,該作品常與青瓷茶具、老木茶臺形成穩定的三角構圖,書法中飛白技法所留的空白與茶煙繚繞的視覺效果相互呼應,共同營造出"一念清凈,烈焰成池"的禪意氛圍。 而在書房場景中,"禪"字則與線裝古籍、古琴等傳統文房元素相伴,其蒼勁有力的筆鋒與泛黃書頁之間形成跨越時空的對話,巧妙暗示了"禪在典籍外,道在日用中"的哲學智慧。某次藝術展覽中,傅繼英老師特別將"禪"字懸掛于枯山水景觀前,墨色濃淡變化與沙紋起伏形態相得益彰,使觀者瞬間領悟:書法所蘊含的禪意,本質上正是藝術家對天地秩序的藝術化轉譯。 傅繼英老師的書法創作本身即是一場禪修。她曾言:"運筆如參禪,急則墮野狐,緩則失真意。"這種對"度"的把握,與品茗時"三沸辨水質"的講究異曲同工。當書法作品中的"禪"與茶席相遇,藝術便完成了從視覺到味覺的通感轉化:觀者先被墨韻觸動,繼而端起茶盞,在茶湯的苦甘回轉中,突然領悟書法中某個頓挫的深意。這種體驗印證了《五燈會元》的箴言:"吃茶去,其中自有禪機。"而真摯的友情,恰似茶與書法的永恒對話——無需繁文縟節,一個默契的眼神,便勝卻人間無數。 在傅繼英老師的書法藝術中,"禪"并非遙不可及的教義,而是融入日常的生活美學。當我們于茶香中沉靜心靈,于友情中感受溫暖,便是在實踐最純粹的禪修之道。那些懸掛于茶室與書房間的"禪"字書法作品,不僅是藝術家精神世界的自我表達,更是對每一位平凡個體的溫馨啟示:生命中至為珍貴的禪意,往往蘊藏于一杯茶的溫潤之中,一個友人的微笑之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