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7年,“兵仙”韓信在蕭何與呂后的算計下,死于宮中。 當時劉邦正在外面率領大軍平叛,看上去和韓信的死毫無關系,甚至對于此事毫不知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但是夫妻本一體,更何況是皇帝和皇后。沒有劉邦的授意和默許,給呂后100個膽子也不敢對韓信出手的。因為那么做,就意味著要面對劉邦的怒火。 那么,劉邦為何要除掉韓信呢?真的只是因為功高震主嗎?其實蕭何的一句話道出了真實原因。 劉邦從未完全信任韓信過所謂“功高震主”,是指武將立下戰功太多,加上在軍中威信太大,使得皇帝產生忌憚之心,擔心武將啥時候一呼百應,篡奪了皇位。于是選擇先下手為強。 “功高震主”有個前提條件,就是皇帝以前是很信任這武將的,只是后來因為忌憚才改變了看法。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但是在劉邦這里根本不是這么回事,因為他壓根就沒有完全信任過韓信。 看看除了韓信之外,劉邦重用、信任的都是些什么人?蕭何、曹參、張良、樊噲、夏侯嬰、周勃。 盡是一些他在沛縣知根知底的老熟人,張良雖然是劉邦半路認識的,可問題是他和劉邦互為知己,更是在鴻門宴中救了劉邦一命。 再來看看韓信,他是在劉邦被封為漢王后才投奔劉邦的。相較于其他人,時間太短了。而且他投奔劉邦的理由僅僅是不受項羽重用。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他到了劉邦這,依然長期不受重用,劉邦就讓他做個看倉庫的小吏。于是他決定離開劉邦。 在劉邦看來,韓信這種人天生就不存在忠心可言。 劉邦后來為何會重用韓信?主要是因為蕭何,蕭何告訴劉邦,韓信有大才,劉邦想要逐鹿中原,就必須要倚仗韓信。 翻譯一下,就是韓信有很大的利用價值。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一方面要給蕭何面子,另一方面韓信有利用價值,劉邦這才重用韓信,拜其為將軍。 不得不說,蕭何看人眼光極準。韓信一出手,不同凡響。 劉邦采納其“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策,輕輕松松平定“三秦”。韓信接下來的表現更加驚艷,他先是平定魏國,接著征伐趙國、代國,又說降了燕國。一時間,兵鋒所到之處,無人可敵。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劉邦卻做了一件事:劉邦連夜來到韓信軍中,趁著韓信還沒起床,直接拿著韓信的兵符,重新安排了韓信麾下諸位的位置,并調走了韓信絕大部分的兵馬。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此舉足以說明劉邦根本信不過韓信,他們之間缺乏最基本的信任。如果換作是樊噲、周勃,劉邦肯定不會這么做。 韓信的小動作讓劉邦動了殺心雖然缺乏信任,但是對于劉邦來說韓信還是有巨大的利用價值,所以在調走其兵馬的同時,劉邦也給韓信升了官,讓其做了趙國的相國。 韓信此時并沒有意識到危機,反而因為升官而沾沾自喜,這就讓人無語了。這“兵仙”的情商實在是堪憂呀。 真正讓劉邦對韓信動殺心的,其實源于韓信的兩個小動作。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這第一個小動作就是攻打齊國。 前面提到了,韓信接連平定了魏國、趙國、代國和燕國,下一個目標正是齊國。齊國可是連項羽都頗為忌憚的諸侯,實力僅次于劉邦的漢國和項羽的楚國。 可是此時劉邦卻把韓信麾下的大部分兵力都帶走了,沒兵讓韓信怎么攻打齊國?其實劉邦就沒想讓韓信去攻打齊國,因為他已經另有安排。 劉邦派了個叫酈食其的人去齊國勸降。酈食其這人是個縱橫家,能說會道,三言兩語下去,就說服了齊王,齊國不戰而降。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結果韓信得知此事,大為不爽,他覺得酈食其搶了自己的功勞。于是不顧齊國已經是自己人的事實,舉兵攻打齊國。 肯定有人會說了,韓信不是沒兵嗎?拿什么打齊國? 韓信不是沒兵,只是兵力不足。劉邦還是給他留了大概一兩成兵馬。然后他自己又在魏國、趙國、代國和燕國征召新兵,拼湊了一支大軍。加上韓信是偷襲,齊國毫無防備,結果大敗。 他甚至還順手滅掉了項羽的大將龍且,以及其麾下二十萬大軍。由此可以看出,韓信被稱作“兵仙”不是沒原因的。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不過韓信此舉完全打亂了劉邦的安排,更是導致酈食其無故枉死。此外,齊國的兵力也歸入韓信手中,劉邦此前削其兵力的做法白搭了。 說劉邦不記恨韓信,那是不可能的。 而韓信的第二個小動作就是索要“齊王”之位。 韓信在平定了齊國之后,做了兩件事。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第一件是按兵不動,第二件是請求擔任“假齊王”也就是“代理齊王”。 劉邦當時的處境很不好。他為了替韓信爭取時間,一直力扛項羽。此時的劉邦早就扛不住了,就等著韓信的援軍。 結果等了幾個月,援軍沒等到,卻等來了韓信的使者。這使者也不是來說援軍的事情,而是請求封韓信為“代理齊王”的。 劉邦一聽,頓時氣炸了,立刻站起來打算將使者給斬了。還是張良和蕭何一邊踩他的腳,一邊使眼色,劉邦才冷靜下來。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劉邦突然大笑道:“韓信這人也是的,大丈夫征戰沙場,不就是為了封侯拜相,衣錦還鄉?他立下如此大功,做什么'代理齊王’?要做直接做真齊王得了。” 于是劉邦下旨,冊封韓信為齊王。 韓信這才出兵,幫劉邦擊敗項羽。 韓信此舉,無異于是威脅劉邦,索要齊王之位。難怪劉邦當時會火冒三丈。不過劉邦也是個狠人,這都能忍住,硬是穩住了韓信,讓他出兵。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韓信就沒明白一件事情,官位只能是君王賞賜的,決不能自己索要。自己索要,那么就變味了。這種事對于臣子來說是會要命的。 功高震主只是借口經過上面兩件事情,劉邦會怎么看韓信? 韓信攻打齊國,讓劉邦覺得他想要趁機發展自己的勢力。而主動索要齊王之位,則讓劉邦覺得韓信這人野心極大。他今天敢索要齊王之位,明天是不是敢索要皇帝之位? 在劉邦看來,韓信根本不是功高震主的功臣,而是野心勃勃的亂臣賊子。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其實要說功高震主的大臣,劉邦手下可不少。所有人都知道,劉邦這人本身本事不咋地,全靠一幫手下。 領軍作戰,他不如周勃、樊噲、曹參。出謀劃策,他不如蕭何、張良、陳平。 要說功高震主,劉邦手下這種人還少嗎?劉邦可沒有虧待這些人,一個個都是高官厚祿、滿門富貴,得以善終。 所以說,韓信的死,從來就不是因為功高震主。而是他自己犯蠢。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其實蕭何就曾經四個字道出真相。 當時韓信伏誅,蕭何看著已經一動不動的韓信,冷冷地說了四個字:“為國除賊”。 沒錯,韓信在劉邦的眼里就是“賊”。劉邦早就將韓信視作威脅,加上韓信與劉邦沒啥交情,雙方也缺乏信任,韓信就算想解釋,劉邦也不會給他機會。 更何況以韓信那“情商”,他根本理解不了這些。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在他當上齊王后,其實項羽曾經派人勸說韓信。項羽向韓信保證:“只要你兩不相幫,到時候必有重謝。” 項羽這人一諾千金,他的話是可以相信的。 就連韓信的謀士蒯通也勸說韓信:“大王此時只要坐山觀虎斗即可,等劉邦、項羽兩敗俱傷,到時候天下唾手可得。” 結果韓信卻覺得劉邦有恩于他,他不能背信棄義,于是選擇出兵幫助劉邦。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韓信這做法真的挺讓人無語的,他要是這么重視情誼,那當初干嘛不聽話去攻打齊國?又為何威脅劉邦,強行索要齊王之位? 韓信要么做個忠臣,一直老老實實,聽劉邦的話。到時候至少能得以善終,當然,兵權什么的該削還是要削的,但是至少能安享富貴。 或者他干脆更有野心一些,聽取蒯通的建議,等劉邦、項羽兩敗俱傷,直接奪取天下。到時候劉邦的生死都在他一念之間。 結果韓信兩條路都沒選,弄了個混合選項。先做了會野心家,后面又來做忠臣,劉邦能猜得到他的想法才奇怪了。可以說,韓信是被自己給坑死的。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反倒是蕭何一直看得透徹,從始至終對劉邦忠心耿耿,反倒是名聲、富貴全有了。 參考資料: 《史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