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小雷買了心心念念的任天堂 Switch 2。不同于上一代 Switch,Switch 2 的底座采用了超高速 HDMI(滿血 HDMI 2.1)接口,任天堂后續也會為 Switch 2 加入 120Hz 高刷新率輸出的能力。 但問題是,小雷在 4 年前買的電視只有一個 HDMI 2.1 接口。當然了,我可以用一個 HDMI 切換器把 PS5 和 Switch 2 都接在唯一的 HDMI 2.1 接口上。但切換器穩定性并不靠譜。 恰逢前段時間小雷搬家,準備換一臺大一點、新一點的游戲電視。所以趁著這個難得的機會,小雷決定結合自己作為玩家挑選游戲電視的經驗,為各位準備一個「2025 年游戲電視挑選指南」。 ![]() 圖片來源:雷科技 那么在 2025 年這個時間點,我們如果要買一臺游戲電視,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呢? ![]() OLED沉浸體驗強, Mini LED 才是首選 作為顯示設備,面板始終是電視的核心。過去買電視看分辨率和尺寸就夠了,但對游戲電視來說,由于 4K 面板已成主流,而 8K 游戲又不現實,4K 分辨率已經成了游戲電視的默認選擇。 相比于分辨率,游戲電視的「面板類型」其實更為關鍵。2025 年,主流的電視面板(背光)方案有 OLED 和 Mini LED 兩種。其中 OLED 面板的優勢在于響應速度和對比度。因 OLED 面板的自發光像素可以獨立控制,因此幾乎沒有拖影,高刷新率下動作畫面干凈利落,非常適合格斗、賽車、射擊這類對操作要求高的游戲。 同時,OLED 能呈現「真正的黑色」,暗場場景極具沉浸感,比如恐怖或冒險類游戲,體驗會明顯優于背光面板。 ![]() 圖片來源:LG 不過 OLED 面板也有自己的短板——其亮度表現普遍不如 MiniLED 面板。為了控制能耗并延長使用壽命,廠商通常會限制 OLED 單像素的峰值亮度;如果強行提高顯示亮度,不僅功耗飆升,還會加速像素老化,帶來燒屏風險。這也是 OLED 在對比度和黑場表現出色,但整體亮度始終不如 MiniLED 的核心原因。 而 OLED 電視亮度方面的短板會限制游戲在 HDR 場景下表現能力,壓縮電視的高光空間。另外,固定顯示的游戲 UI 必然會為 OLED 面板帶來更高的燒屏風險。雖然新一代 OLED 已在算法和壽命上有所改善,和 Mini LED 面板相比,OLED 面板的游戲電視始終是少數人的選擇。 相比之下,MiniLED 更像是游戲電視的首選。憑借面板自身的屬性,Mini LED 面板往往能帶來極高的畫面亮度。實際體驗中,無論是白天的明亮客廳還是全景開放世界,MiniLED 面板都有較高的畫面可讀性。 ![]() 圖片來源:TCL 但作為硬幣的另一面,MiniLED 電視的黑場表現不如 OLED:兩者的「黑點」表現類似,但和自發光的 OLED 面板相比,Mini LED 電視如果分區數量不夠精細、控光能力不夠出色,更容易在亮暗交界處出現光暈。 另外,Mini LED 面板顯示層和背光層分離的面板特性,也導致動態畫面也會有一定背光拖影,硬核玩家能感受到差距。幾年前小雷曾買過一款某大牌上千分區的 Mini LED 電競顯示器,在開啟高刷新率和精細背光控制的情況下,該屏幕會有極為嚴重的顯示和背光分離的問題。 除了響應速度和亮度,過去兩年一個新的指標也逐漸被玩家關注:反光率。隨著電視尺寸越來越大、亮度越來越高,電視屏幕的反光問題也越來越容易被察覺。OLED 因亮度偏低,在強光下有時會顯得畫面「灰」。 總的來說,如果的電視主要用于游戲場景,那 Mini LED 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如果你平時更多的還是用它來看電影,那 OLED 電視會是一個均衡的選擇。但無論你選擇什么面板的電視,4K120Hz 以上的高刷新顯示模式,都是游戲電視的「必備能力」。 ![]() 滿血HDMI2.1和eARC 才是「喂飽」主機的關鍵 面板決定了畫質下限,但接口和協議才決定了它能不能「喂飽」游戲主機。尤其是在 2025 年,PS5、Xbox Series X、Switch 2 以及主流中高端顯卡都全面支持 HDMI 2.1,電視接口是否靠譜,直接決定了能否跑滿 4K 120Hz。 問題是,「HDMI 2.1」早已被濫用:幾年前 HDMI 協會合并了 2.0 和 2.1 標準,直接給了品牌混淆 2.0、2.1 標準的空間。不少廠商即便只支持 HDMI 2.0 功能,也開始在電視上標注 HDMI 2.1。 那么怎么辨別?其實我們只用關注一個技術點就夠了——HDMI 的帶寬。真正的滿血 HDMI 2.1 帶寬為 48Gbps,可以同時支持 4K 120Hz、HDR 和 VRR(可變刷新率)技術。 ![]() 圖片來源:海信 如果某款電視的 HDMI 2.1 結構有 24Gbps 或 32Gbps,就說明這個「HDMI 2.1」其實是從 2.0 標準改名而來的「青春版」。另外還要看電視設置菜單里是否提供 VRR、G-Sync 或 FreeSync 等選項。 除了畫面,游戲電視聲音也要重視。HDMI eARC,即「增強型音頻回傳通道」,是 HDMI 2.1 帶來的關鍵升級。我們知道,受內部空間的限制,電視自帶的音響效果通常比較一般,功率可能也只有幾十瓦。所以游戲玩家一般都會為電視配備專門的外部音響系統,比如小雷就給游戲電視配上了 Sonos 前段時間發布的 Sonos Arc Ultra 全景聲條形音響。 而 HDMI eARC,就是連接電視和條形音響的關鍵。不同于上一代的回傳技術(HDMI ARC),HDMI eARC 有著更高的傳輸帶寬,可以傳輸未壓縮的 5.1/7.1 聲道數據,甚至支持 Dolby Atmos、DTS-HD MA 等高規格音頻。 ![]() 圖片來源:海信 此外,盡管這不是 HDMI 2.1 的新技術,但完整的 HDMI CEC 對游戲電視來說同樣重要。HDMI CEC 技術允許 HDMI 設備「穿透操作」,舉個例子:PS5 開機時,HDMI CEC 會自動打開電視并主動切換輸入源,Apple TV 的遙控器也可以直接控制條形音響的音量。 對于同時使用多種 HDMI 設備的用戶來說,HDMI CEC 技術可以顯著提升客廳體驗。 ![]() 沒有低延遲和游戲模式, 不算合格的游戲電視 即便面板和接口都過關,如果系統優化不到位,一臺電視依舊稱不上「游戲電視」。 很多人可能沒注意過,電視系統的處理邏輯與顯示器不同。電視為了追求觀影效果,往往會加入動態補償、銳化、降噪等畫質后制,這些處理雖然能讓電影畫面更順滑,但在游戲里卻是拖累。 原因很簡單:這些算法需要額外的計算時間,哪怕只是幾十毫秒的延遲,也會對游戲操作帶來顯著的滯后感;一臺合格的游戲電視,必須具備「游戲模式」或「ALLM(自動低延遲模式)」,并在檢測到主機輸入時自動關閉多余的畫質處理,把延遲壓到最低。 ![]() 圖片來源:TCL 那么顯示延遲多低才算低?一般來說,40ms 以下已經能滿足大多數玩家,硬核玩家更追求 15ms 甚至個位數。至于怎么看電視的延遲時間,對于有線下展示機的電視,小雷其實有一個非常簡單的辦法: 用滿血 HDMI 2.1 線把筆記本電腦連接到游戲電視,并將電腦的顯示模式切換到「復制」模式(Windows + P 鍵)。打開電腦的秒表,用手機同時拍下電腦和電視屏幕中顯示的時間。用照片里電腦屏幕顯示的時間減去電視屏幕顯示的時間,得出的結果大致就是電視的顯示延遲。 ![]() 從小眾到主流, 游戲電視已成行業增長引擎 過去幾年,電視行業整體增長乏力,但游戲電視卻和大屏電視一樣,成為了少數逆勢上揚的細分市場。在雷科技看來,游戲電視能成為電視行業的增長點,原因不外乎兩點:在用戶側,次世代主機正不斷推動玩家對大屏 4K 120Hz 的需求;在行業側,Mini LED、OLED 面板技術上的進步,也讓游戲電視縮小了與專業顯示器之間的差距。 ![]() 圖片來源:雷鳥 而對于廠商而言,游戲電視的出現不僅是電視參數的升級,更是市場的新突破口。相比傳統的觀影電視,游戲電視不僅配置高,而且用戶場景也更加明確,既抓住了年輕家庭用戶和硬核玩家的關注點,也成為電視更新換代的重要理由。無論是海信、TCL、創維、長虹等傳統電視品牌、還是小米、雷鳥這類新興「互聯網」品牌,都已將「游戲」寫入了產品發展規劃中,就連 LG、索尼、三星等海外電視品牌也不例外。 可以說,在 2025 年的時間點,游戲電視已經從「小眾需求」走向「主流配置」。不過在大家選購游戲電視之前,不要忘記在 9 月的 IFA 2025 上,海信、TCL、創維、長虹等電視品牌也會帶來新一代的電視產品。雷科技也會派出報道團遠赴德國柏林,為各位帶來 IFA 2025 的新品現場報道。如果你也準備在這段時間給家里換臺新電視,還請持續關注雷科技的相關報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