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為,天賦是與生俱來的,是從小就注定的,有的人小時候就擅長唱歌,擅長算數,擅長運動,而自己似乎什么都不行。 于是,當自己沒有在童年時被貼上“天才”的標簽,便自然而然地認為:我不過是個普通人。 但事實上,天賦不是虛無縹緲的幸運,也不是只有極少數天才才擁有的特權。 天賦,本質上是刻在骨子里的動機,是一種讓你在做的時候忘記時間、哪怕再累也愿意繼續的內在驅動力。 它更像是你與世界反復交手后留下的獨有印記。 當一個人還在孩童階段,天賦往往最容易被看見。 孩子對世界沒有功利心,沒有太多比較,他們天然會展現出某種獨特的偏好。 有人語言天賦極強,說話早、善于表達;有人邏輯清晰,輕易就能把復雜的數學題拆解;有人天生對音樂敏感,聽到旋律就能跟著哼唱;有人在運動場上永遠是最快的那一個;有人善于組織交際,在人群里自然而然成為“孩子王”。 這類天賦很直觀,往往不需要刻意訓練,就能自然表現出來。 但除了這些顯而易見的天賦,還有一些更隱性的天賦:
如果此時家長能夠看見,并給予培養,那么孩子會比同齡人更早建立起一種“優勢感”。 這種優勢感,往往會伴隨他們一生,甚至成為未來的職業賽道。 可現實是,很多人到了成年會感慨:“我沒有任何天賦。” 其實不是沒有,而是被忽略了。長大后,社會的框架與現實的壓力讓我們漸漸遠離了童年的純粹,興趣被考試替代,熱愛被生存稀釋。 成年后尋找天賦,不能再依靠“自然流露”,而是要靠主動探索。最有效的方法是:探索 + 記錄 + 長期練習。 首先,要去探索。不要幻想天賦會從天而降,等著你某一天靈光一閃就突然明白自己該干什么。 相反,你必須主動把自己丟進各種未知的場景里,去嘗試、去實踐,去感受“做了之后,身體和心靈的反應”。 問問自己:
把這些答案寫下來,有意識地記錄自己擅長的、不擅長的,喜歡的、厭惡的。 比如你對金錢的敏銳、對溝通的流暢、對人情緒的捕捉,這些都是真實的信號。長期記錄,你會慢慢得到一份清晰的“自我評測”。 然后就需要長期的練習。很多人以為找到天賦就會輕松,其實不然,天賦只是方向,它決定了你能不能走得遠,而熱愛和努力決定了你能走多久。 天賦的本質,其實是一種刻在骨子里的動機。你之所以愿意投入,你之所以能夠長期堅持,歸根結底是因為那件事本身就觸動了你內在最深處的驅動力。 長期來看,一個人的天賦,往往隱藏在那件“即使沒有掌聲,你也愿意去做”的事情里。 它不會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而消失,而是無論順境逆境,它都能成為你自我療愈和自我支撐的力量。 這里必須打破一個誤區:不是每個人的天賦都以“技能或者領域”的形式存在。 有人可能沒有絕對突出的能力,但他有一種驚人的專注力和執行力。 別人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他卻能十年如一日。久而久之,他也能在某個領域拔得頭籌。 我覺得龜兔賽跑的故事其實很有意思:兔子的天賦是速度,烏龜的天賦呢? 烏龜并不在意競爭,而是享受每一步前行的過程。它的天賦不體現在外在條件,而在于內心的穩定和不急不躁。 很多人一提到天賦,就喜歡拿自己和歷史上萬中無一的天才相比。 但比較最大的陷阱是:你看到的只是別人已經長成的樣子,卻忽略了他背后長年累月的積累。你的眼里只有開花結果,卻忘記了他曾經埋種子、澆水、發芽的過程。
你昨天不敢做的事,今天敢了;你昨天模糊的認知,今天清晰了;你曾經停下的腳步,今天重新邁開了。這,才是真正的成長。 歸根結底,找到天賦并不是為了炫耀,也不是為了和別人比較,而是為了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 真正的天賦,是那件即使沒有掌聲,你也愿意默默耕耘的事情。 它可能藏在你喜歡記錄的日記里,可能藏在你下班后依然愿意研究的興趣里,可能藏在你經歷挫折后依然不愿放棄的堅持里。 它不是一瞬間的閃光,而是無數次重復之后,你突然發現:原來我一直都在這條路上。 所以,不要焦慮自己是不是“平凡人”。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所謂的“平凡人生”,只有尚未點燃的靈魂。 |
|
來自: mynotebook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