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正常情況下是不會輕易陰虛的,我們每日飲食喝水,本就是在不斷補充陰液,為何還會出現陰虛?常見癥狀如舌紅少苔、口干舌燥、手腳皮膚干燥等,看似是“陰虛”典型表現,但一味滋陰補水,往往效果不彰,甚至導致腹脹不適。相反,有些患者服用溫陽藥物后,反而感覺舒適,口渴減輕,這背后隱藏著“氣化”的關鍵機制。 我看過一個患者就是長期熬夜加班,總感覺口干舌燥、口腔反復潰瘍,自認為是“上火”,不斷喝涼茶、吃清熱藥,結果越來越乏力,大便也開始稀溏。查看其舌象,雖舌尖紅,但舌根苔白膩,脈象沉細。這其實是典型的陽氣不足、虛火上浮。后來用了溫陽健脾兼引火下行的方子,他不僅潰瘍發作減少,精神也明顯好轉。 所謂“氣化”,可通俗理解為體內水液需要通過陽氣(如腎陽、脾陽)的溫煦和推動,才能轉化為可被利用的津液,輸布全身。如果陽氣不足,水液無法有效氣化,就會出現“上燥下濕”的局面:上面口干舌燥、甚至口腔潰瘍、咽喉干痛,下面卻可能便溏、腿沉、腹部怕冷。這也就是現代人常見的“上熱下寒”體質。 舉個例子,有些人口干舌燥,猛喝水也不解渴,反而增加脾胃負擔。這往往不是真的“缺水”,而是缺乏將水轉化為津液的“陽氣”。就像燒開水,火不足則水無法沸騰,不能變成滋潤的水蒸氣。同理,人體若陽氣虧虛,水液難以氣化上行,上面自然燥熱,下面仍停留水濕。 因此,單純清熱或滋陰,可能短期緩解癥狀,長期反而消耗陽氣,加重根本問題。比如反復口腔潰瘍、咽炎、牙齦出血,若伴畏寒、疲勞、消化不良,更需考慮陽氣不足、虛火上浮的可能。 對于虛火明顯的“陰虛火旺”,中醫也重視標本兼治。如經典方“大補陰丸”(熟地、龜板、黃柏、知母等),既用熟地、龜板滋養真陰,又用黃柏、知母清降虛火,適用于陰虛與火旺并重的局面,比單純滋陰或清熱更全面。 一位更年期女性,常年手足心發熱、心煩失眠,但腰腹怕冷,吃補品就“上火”,用清熱藥又腹瀉。后來用知柏地黃丸配合少量肉桂溫陽引火,癥狀才逐漸平衡。 若是陰虧明顯而熱不重,可考慮六味地黃丸;內熱偏盛則可用知柏地黃丸;若純虛無火,左歸丸是更好的選擇。但若伴濕熱或中焦脾虛,應先健脾化濕,不可貿然滋膩。 最重要的是:要避免熬夜、過度勞心勞力,這些都會暗耗陰血;飲食清淡,少食辛辣油炸,以免助火傷陰;適度運動、曬太陽,助陽氣舒展,促進氣化;心態平和,減少焦慮急躁,以防肝郁化火。 調理陰虛火旺,不能只盯著“清熱”或“補水”,更要重視恢復人體的陽氣與氣化功能。只有陽氣充足、氣化順暢,津液才能正常生成和輸布,實現真正的“水火既濟”,保持長久健康。#中醫來了#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