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愷之(348年— 409年),字長康,小字虎頭,漢族,晉陵無錫人(今江蘇省無錫市)。杰出畫家、繪畫理論家、詩人。顧愷之博學多才,擅詩賦、書法,尤善繪畫。 精于人像、佛像、禽獸、山水等,時人稱之為三絕:畫絕、文絕和癡絕。謝安深重之,以為蒼生以來未之有。顧愷之與曹不興、陸探微、張僧繇合稱“六朝四大家”。顧愷之作畫,意在傳神,其“遷想妙得” “以形寫神”等論點,為中國傳統繪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作者 | 顧愷之 絹本 | 設色 27.1×572.8cm 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館 《洛神賦圖》是東晉畫家顧愷之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國美術史上的經典之作 。?創作背景:以曹植的《洛神賦》為原型創作,描繪了曹植在洛水之畔與洛神邂逅、相愛卻因人神殊途而分離的故事。作品現狀:原本已遺失,現存有九卷后人摹本,多出自宋人之手,分別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遼寧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美國弗利爾美術館和大英博物館等。相遇:第一部分描繪曹植在侍從簇擁下途經洛水之濱,停車休息時偶遇洛神,被其美貌吸引,兩人相互傾慕,曹植解玉佩相贈。分離:第二部分展現曹植與洛神不得不含淚離別,洛神乘坐六龍云車離去,場面宏大,曹植目送其漸漸遠去,內心惆悵。留戀:第三部分刻畫洛神離去后,曹植乘輕舟逆流追趕,卻無果而返,夜不能寐,天明后仍悵然若失,不舍離去。繪畫技法:以工筆重彩技法繪于絹本之上,運用高古游絲描,線條圓轉均勻,如春蠶吐絲,連綿纏繞,能很好地表現人物服飾的飄逸之感和面部的柔和。構圖布局:采用類似于連環畫的形式,分部分串聯故事,同時大膽突破時空界限,以山水樹石等為背景,將故事情節的各個場面自然銜接,使畫面既具有相對獨立性,又能有機聯系。藝術理論:體現了顧愷之“以形寫神”的藝術主張,通過對人物姿態、神情、動作的細膩描繪,展現出人物的性格特點和情感狀態,如曹植與洛神的目光始終相互追隨,傳神地表達出兩人的深情。它是中國古代以繪畫方式再現純文學作品的第一幅畫作,也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幅卷軸畫,開創了中國故事畫的先河,為后世根據文學作品創作繪畫提供了重要借鑒。該作品在繪畫技法上奠定了中國畫的“描法”基礎,樹立了中國古典繪畫的基本色法,促進了中國山水畫的初步形成,推動了魏晉時期的藝術自覺與審美自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