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中餐館數量龐大,約有12,000家,遍布全國各地的大小城市和鄉鎮。這些餐館大多由旅居德國的華僑華人經營,部分由越南華僑和其他國家人士開辦。 德國中餐館的類型 1. 經典“德式中餐館” 這類餐館最早出現在20世紀70-80年代,由最初移民德國的華人開設,迎合當地人口味,通常提供酸甜口味、炒面、炒飯、春卷等經典“德國人眼中的中餐”。 代表菜品:糖醋里脊(Sweet & Sour Pork)、宮保雞丁(改良版,少辣)、炸春卷、炒面。 特點:菜品口味偏甜,較少辣味,適應德國人的飲食習慣。 2. 中式自助餐館(All-you-can-eat Buffet)
在德國各地常見,特別是在中小城市。這種模式滿足德國人喜歡“吃到飽”的習慣,一次付費可以享受無限量的中餐菜品,有時還結合壽司、泰式菜等。代表菜品:炸春卷、甜酸雞、炒飯、照燒雞翅。特點:菜品多樣,分量足,價格適中,但口味通常是經過改良的“西式中餐”。
3. 現代化的正宗中餐館
近年來,隨著留學生、商務人士和新移民的增加,越來越多地道中餐館在德國開業,專注于川菜、湘菜、粵菜、東北菜、火鍋等正宗風味,吸引越來越多德國人嘗試。代表菜品:麻婆豆腐、水煮魚、烤鴨、羊肉串、蘭州拉面、火鍋。特點:口味更加地道,部分餐館甚至保留傳統的家鄉做法,而非迎合西方人的改良版。
在德國,不論是在大城市,還是在小村莊里都可以看到中餐館的身影。在中國還不被世界所關注的時期,大部分德語區的人對中國的印象往往來源于中國餐館。 最早的中餐館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主要以粵菜為主,迎合當時的華人移民群體。這些餐廳也吸引了很多對東方風味充滿好奇的德國人。但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華人移民群體的增加,德國的中餐格局在近四十年發生了巨大變化。 大量來自中國各地的廚師來到德國,使川菜、湘菜、東北菜等地方菜系逐漸進入市場。同時德國人對亞洲美食的接受度也大大提高,許多家庭每周都會光顧一兩次中餐館。 德國人對中餐的接受程度較高,尤其是炒面、北京烤鴨等較有代表性的菜品深受喜愛。不過,許多德國人對中餐的認知仍停留在“調料+甜酸醬”的水平,而真正的中式風味仍需進一步推廣。 當然吃飯的方式也不一樣,中國餐廳一般都提供筷子,不過大多當地人還是更習慣用刀與叉子。 有些中餐廳會設置圓桌,但是大部分是方桌。這與德國人的吃飯習慣有關,他們不會統一點菜放在桌子中間來分食,而是每個人點自己的菜。 大多的中國餐廳是早年移民德國的中國人進行家庭經營。他們了解德國人的口味,所以更能烹飪出更適應德國的中餐口味。 在德國的中國餐廳入口一般會站著兩只石獅子,餐廳的門面裝飾一般會看起來非常中式,里面還經常供奉著一個佛爺或菩薩。 除了傳統的中餐廳外,許多提供快餐式中餐的店鋪也遍布德國各地。例如,在商場、火車站和購物中心,常見中餐自助餐、盒飯店鋪和帶有中餐元素的亞洲快餐。這些店鋪以快節奏、高性價比的方式提供服務。 荔枝或冰淇淋是中餐館經常提供的飯后甜食。 中餐廳常會提供一種在中國已經很少見的梅子酒。梅子酒甜甜的,酒精度不算太高。 “福餅干”(Glueckskeks)可能是德國中餐廳里最奇特的東西,德國人覺得這個餅干來自中國,不過中國人卻從未在國內見過它。 在德國的中餐館用餐后,服務員往往會端上一份脆甜的小餅干,里面藏著一張寫滿祝福的小紙條——這就是“福餅干”(德語:Glückskeks,意為“幸運餅干”)。 在德國,“福餅干”幾乎是中餐體驗的標配。打開薄脆的餅干,取出紙條,上面寫著諸如“祝你成功”("Viel Erfolg")、“祝你好運”("Viel Glück")或“幸福常伴”("Das Glück sei mit dir")之類的祝福語,有時甚至還有幾組“幸運數字”。德國人普遍認為,這是中國的一種傳統習俗,象征著東方智慧和對未來的美好期盼。中餐館老板也樂于延續這一“傳統”,將其作為吸引顧客的小禮物。
對于許多德國人來說,這個小小的“福餅干”就是中國文化的一個象征,與中餐館的炒面和春卷一樣不可或缺。然而,當你問一個中國人關于“福餅干”的問題時,他們可能會一臉茫然:“這是什么?中國哪有這個東西?”對于中國人來說,“福餅干”卻是個完全陌生的東西。在中國本土的餐館或日常生活中,這種帶紙條的餅干幾乎不存在。
“福餅干”并非起源于中國,而是有著更為復雜的跨文化背景。它的原型來自日本,稱為“辻占煎餅”(tsujiura senbei),一種在19世紀日本神社和寺廟中流行的點心。這種餅干內含“御神簽”(omikuji),即寫有運勢預測的紙條,與今天的“福餅干”形式驚人相似。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日本移民將這一習俗帶到美國西海岸,尤其是舊金山。隨后,中國移民在洛杉磯大規模生產了類似的餅干,并在中餐館推廣和傳播。從此,它在美國被貼上“中國標簽”,并隨著中餐館的全球化傳到歐洲,包括德國。
有趣的是,“福餅干”直到20世紀90年代才被引入中國本土,但并未流行起來。中國人覺得它“太外國化”,與本地飲食習慣格格不入。
近年來,隨著更多中國留學生、移民和游客的增加,以及德國人對亞洲美食興趣的提升,正宗的地方特色中餐館逐漸增多,尤其是在大城市,如柏林、慕尼黑、法蘭克福、漢堡和杜塞爾多夫等地,一些餐廳開始專注于某一地域的菜系,比如川菜館、湘菜館、粵菜館、東北菜館、蘭州拉面館、潮汕牛肉火鍋店等。在柏林,甚至可以找到專門做淮揚菜或云南米線的餐館。而在一些規模較小的城市,雖然選擇較少,但仍能偶爾找到供應餃子、包子、餛飩或重慶小面的店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