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學家長請注意!您現在收看的是《作文急診室》特別節目之'議論文搶救行動'。今天咱們要治的是議論文的'軟骨病'——那些立不住、站不穩、一推就倒的論證框架! 先看個急診病例:某同學寫《手機該不該進校園》,開頭喊口號'手機有害!',結尾喊口號'所以不能用!',中間卻只有'我覺得''大家都知道'——這哪是議論文,簡直是復讀機啊! 這樣的議論文,就像只有屋頂沒有墻的房子,風一吹就垮。不過別急,今天咱們就來學習搭建議論文的'鋼筋混凝土結構'! 第一步 打好地基——論點要像定海神針 學渣立論:'玩手機不好'(模糊不清) 學霸立論:'中小學生校園內使用智能手機,不僅分散學習注意力,更會阻礙現實社交能力的培養'(明確具體) 看見區別了嗎?好的論點就像GPS定位,必須精準到'經度緯度海拔高度'! 立論三要素 checklist: · ? 有明確態度(贊成/反對/辯證) · ? 有具體范圍(校園內/家庭教育中) · ? 有核心依據(影響學習/危害健康) 經典案例: 與其寫'要保護環境',不如寫'推行垃圾分類的關鍵在于建立有效的獎懲機制,讓環保行為可獲得即時回報'——后者有立場、有范圍、有方法,想寫偏都難! 第二步 豎起四梁八柱——分論點要像承重墻 很多同學的分論點就像紙糊的墻,一捅就破。比如: '玩手機對眼睛不好' '玩手機影響學習' '玩手機浪費時間' 這三個論點分明就是一句話換著花樣說! 高手的分論點長這樣: 中心論點:校園應禁止智能手機 分論點1:從健康角度看,智能手機的藍光輻射和沉迷性設計正在摧殘青少年的視力與頸椎(生理層面) 分論點2:從學習效率看,智能手機的碎片化信息獲取方式正在瓦解深度思考能力(認知層面) 分論點3:從社交發展看,虛擬社交的便捷正在剝奪現實人際交往的鍛煉機會(社會層面) 看,三個分論點像三根承重柱,從不同角度支撐起整個論證大廈! 第三步 澆筑混凝土——論據要像鋼筋混凝土 有了框架還要填充實料,論據就是讓論證堅不可摧的混凝土。 論據選擇三大原則: 1. 要權威不要道聽途說 ? '大家都說玩手機不好' ? '世衛組織2022年報告顯示:12-18歲青少年每日使用手機超過2小時,抑郁風險增加38%' 2. 要具體不要模糊其詞 ? '很多學生因為玩手機成績下降' ? '某中學實行手機管理后,本科上線率從63%提升至79%' 3. 要新鮮不要陳年老料 ? '司馬遷遭受宮刑寫下史記'(用爛了) ? '航天員王亞平在太空授課時,用實驗證明失重環境下水滴也能成型'(新穎有力) 論據使用口訣: 數據增加說服力,案例增加感染力,名言增加權威力,三管齊下最給力! 第四步 精細裝修——論證要像精裝房 有了框架和材料,還要精細施工。論證過程最忌'強行掛鉤'。 失敗案例: '李白愛喝酒→所以喝酒能寫好詩→所以學生該喝酒'(這邏輯比山路十八彎還繞!) 正確示范: '研究表明適度運動能提升多巴胺分泌→多巴胺有助于提升記憶力→因此體育鍛煉能間接提高學習效率'(嚴絲合縫,令人信服) 論證升級技巧: · 比喻論證:'管理手機像治水,宜疏不宜堵' · 對比論證:'A校禁手機后升學率提升,B校放任自流后問題頻發' · 讓步論證:'雖然手機可以查資料,但因此帶來的干擾遠大于便利' 第五步 全面驗收——論證要經得起推敲 寫完記得做'壓力測試',自己當反方挑毛病: ?'這個論據是否可靠?數據來源?' ?'這個例子是否典型?有沒有反例?' ?'這個推理是否嚴密?有沒有漏洞?' 經典病例診治: 病例:'因為牛頓被蘋果砸發現萬有引力,所以要多去樹下' 診斷:混淆偶然與必然 處方:'科學發現需要知識積累+思考習慣+偶然機遇,不能簡單歸因' 實戰演習:《談內卷》框架搭建 中心論點:反對無效內卷,倡導高效學習 分論點1:生理層面:熬夜刷題損害健康,得不償失 (論據:某校高三體檢異常率達70%) 分論點2:效率層面:重復勞動擠壓思考時間,事倍功半 (論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揭示規律復習更重要) 分論點3:教育本質:分數至上扭曲成長目標,本末倒置 (論據:教育部'雙減'政策引導教育回歸本源) 結論:與其盲目內卷,不如科學規劃,實現高效學習 看,這樣搭出來的議論文,想不服人都難! 同學們,好的議論文就像精心設計的建筑,既要美觀大方,又要經得起風吹雨打。記住五步法:定好樁、立住墻、填實料、精裝修、嚴驗收。 從今天起,讓我們的議論文告別'軟骨病',長出'硬骨頭'!下次《作文急診室》,咱們繼續會診其他作文疑難雜癥! (溫馨提示:本文案例僅供參考,具體寫作還需結合實際情況。作文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