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醫道,源遠流長,根植于天人合一之哲學,視人身為一小天地,貴在陰陽平衡,氣血和暢。今承古圣先賢之慧命,綜括“慎起居、節飲食、節操勞、節色欲、調七情”五法,闡其微義,以饗讀者。 一、慎起居:法于陰陽,合于術數 《黃帝內經·素問》開篇明義:“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贝恕捌鹁佑谐!奔礊椤吧髌鹁印敝V目。 · 實用要義: 1. 順應天時:人體陽氣隨日升月落而循環。宜“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杜絕熬夜,以葆少陽之氣生發?,F代醫學亦證實,規律作息可穩定“生物鐘”,優化內分泌與神經系統功能,為預防百病之基石。 2. 依四時調攝:春三月,夜臥早起,廣步于庭;夏三月,夜臥早起,無厭于日;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日光。此乃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 3. 防寒避邪:“虛邪賊風,避之有時”。起居之處宜通風透光,然睡眠時切忌當風、直對冷氣,以免賊風內侵,伏邪為患。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二、節飲食:謹和五味,安養五臟 《千金要方》云:“安身之本,必資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飲食非為滿足口腹之欲,實為滋養氣血之本。 · 實用要義: 1. 食飲有節:首重“量”節,常帶三分饑,脾胃乃安。暴飲暴食,徒傷脾土,釀生濕濁,為現代“三高”之肇端。 2. 謹和五味: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腎。五味偏嗜則臟腑偏頗。故飲食宜清淡豐富,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追求本味,遠避膏粱厚味、煎炸炙煿。 3. 順應節氣:春食芽夏食瓜,秋食果冬食根。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本地當季之物,最為養人。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三、節操勞: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 《內經》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勞逸之間,貴乎平衡?!巴鲃凇奔礋o節制的過勞,包括形勞、神勞、房勞。 · 實用要義: 1. 勿令過極:體力勞動者,忌久立、久行、久負重;腦力勞動者,忌久視、久思。每隔一時,宜起身活動,導引氣血,如伸腰、遠眺、叩齒、運目。 2. 小憩安神:午時(11-13點)乃心經當令,靜臥或閉目養神一刻鐘,可如金液還丹,滋養心陰,提振午后精神,勝于盲目進補。 3. 推崇導引:華佗曰:“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太極拳、八段錦、易筋經等傳統導引術,動作和緩,意在形先,最能疏通經絡,做到“形勞而不倦”。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四、節色欲:保精養神,固守真元 中醫視“精、氣、神”為人生三寶,而“精”為基礎。張景岳言:“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 · 實用要義: 1. 欲不可絕,亦不可縱:房事乃陰陽和合之道,貴在“節”而非“禁”。縱欲則耗傷腎精,輕則腰膝酸軟、記憶力減退,重則早衰折壽。 2. 節欲保精:腎精充足,則骨正筋柔,精力充沛,抵抗力強。于繁忙工作、情緒波動、身體不適之時,尤當暫遠房幃,積精全神。 3. 廣其意:“色欲”亦指過度的物質欲望與感官刺激。清心寡欲,少看手機,減少無謂消耗,亦是“節欲”之現代延伸。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五、調七情:恬惔虛無,真氣從之 養生之最高境界,在于養心?!秲冉洝吩唬骸疤駩刺摕o,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七情內傷,為百病之源,其害更甚于外邪。 · 實用要義: 1. 認識情志致?。?/p> · 過怒傷肝:怒氣上沖,面紅目赤,頭暈頭痛。宜制怒,尋舒緩之法。 · 過喜傷心:喜則氣緩,過喜令人神散,注意力不集中。需保持平和。 · 過思傷脾:思慮過度,茶飯不思,脘腹脹滿。當放下執著,運動解郁。 · 過悲傷肺:悲則氣消,令人氣短乏力。需開闊心胸,接觸自然。 · 過恐傷腎:恐則氣下,二便失禁。應避免觀看恐怖刺激之物。 2. 修心之法: · 正念內觀:每日靜坐片刻,觀呼吸起伏,覺念頭生滅,不迎不拒,是為“精神內守”。 · 移情易性:培養雅趣,如書法、古琴、園藝,寄情山水,涵養性情,使氣血和樂。 · 中庸之道:待人接物,不求極端,保持內心從容中正,乃情志養生之核心。 結語:養生之道,道在平常 養生非玄學,亦非老年專利。它存于一日三餐、起居睡眠、工作休閑、喜怒哀樂之間。其至高理想,非僅是“不生病”,而是達到《中庸》所言“致中和”的狀態——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讓身心處于和諧平衡之境,自然精神飽滿,氣血充盈,生命得以盡其天年,煥發本有的光彩。 此中華養生五訣,既是祛病延年之方,亦是修身養性之法。若能知行合一,融于生活,則身心康泰,福壽綿長,不亦樂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