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也是之前寫過的文章,再次推送給大家。昨天重發的那一篇是講補倉的紀律怎么定,那么今天就重發一次,到底哪些基金才值得補倉。 本文超過3300字,讀完需要一定的耐心。 近兩年市場在內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整體表現低迷,行業分化嚴重,由于權益類基金有最低倉位的硬性要求,所以除了少數熱門賽道的基金以外,大部分含有權益類資產的基金(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二級債基)凈值也都是下跌的狀態。這使得在2020~2021年高位入場的很多投資者在經過了近三年的時間后手中持有的基金大多還是處于浮虧的狀態,在這樣的背景下,怎么才能盡快“解套”就成為大家非常關心的問題。 如果手中基金虧損,投資者有三個選項:躺平、割肉、補倉。 割肉和躺平兩個選項在市場持續下跌之后會是大部分投資者的選擇,選擇這兩個處理方式的投資者都是因為對市場已經失去了信心,而區別在于選擇割肉離場的人在失去信心之余還覺得自己被騙了,選擇躺平的人則是內心多少還有些不甘心,認為長期來看說不定還有機會。選擇補倉的投資者肯定是長期的樂觀者,正是因為對未來有信心,認為市場和基金的凈值以后一定還有機會繼續上漲,大家才會考慮進行補倉,因為在低位補倉所申購的基金份額肯定可以降低我們的持倉的平均份額成本,這就給未來市場上漲后我們賬戶盡早回本甚至盈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那么,究竟什么樣的基金應該選擇補倉?什么基金應該躺平或割肉呢? 首先,看一看我們手中所持有的虧損基金,到底是一個主動管理型基金還是一個指數型基金。如果是指數型基金,尤其是寬基指數基金,那么沒有問題,我們可以考慮進行補倉。但如果我們手中持有的虧損基金是主動管理型基金,那么這個時候就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不能立馬就開始進行補倉。 不管是做一次性投資還是定投,選對產品比什么都重要。 指數基金一般來說并沒有太多的好壞之分——當然大家還是要關注跟蹤誤差這個評價指數基金的指標,這個內容大家可以在前面介紹指數基金的章節中去復習一下。 由于指數基金的投資目標就是跟蹤指數,所以都是滿倉運作,不存在降低投資組合倉位的選項,因此會和指數同漲同跌,追求最小的跟蹤誤差,而指數本身都是符合一定條件的樣本股集合,所以指數的漲跌代表的是這些樣本股票的整體表現。所以投資指數基金的投資者之所以會出現浮虧,肯定是因為市場出現了系統性的整體下跌或是行業的系統性下跌,在這種情況下,寬基指數和對應的行業指數必然下跌,跟蹤指數的指數基金自然也會跟隨著出現凈值下跌,當市場上漲時指數基金也必然會跟隨指數上漲。 所以投資指數基金出現虧損,和基金經理的能力關系不大,主要是和市場或行業的整體表現相關。市場有漲必有跌,有跌必有漲,所以當我們持有的虧損基金是指數基金的時候,可以放心在低位買入更多的份額,有效降低我們的持倉成本,這樣子就能夠盡快幫助我們解套回本乃至盈利。 關于指數基金的補倉,只有一個特殊情況需要大家注意的:如果我們持有的是行業主題指數基金,而對應的行業本身出了比較大的問題,那這個時候肯定就不要考慮補倉了——比如過去兩年K12教培行業直接受到政策的調整,整個行業未來的發展前景都出現了重大的趨勢性變化,這個時候還要不要去硬著頭皮去補倉,我覺得大家就要多加斟酌了,行業主題指數基金的補倉和投資一定是建立在大家對于對應行業發展前景堅定看好的前提之上的。 如果我們虧損的這只基金是一只主動管理的權益類基金,那么我們就要關注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這只基金在我們持有期間有沒有更換過基金經理。如果換過了基金經理,也就意味著此時的這只基金和我們當時所申購的基金其實已經不一樣。這個時候還要不要通過定投的方式去進行補倉,必須要重新去評估現任基金經理的能力是否能夠達到我們的要求——一般來說這種情況是很少見的。所以針對已經更換了基金經理的主動管理型基金,這個時候不是去考慮要不要補倉的問題了,而是要去認真考慮是否需要贖回(割肉)或進行基金轉換的問題了。 第二,這只基金在過往三個月、六個月、一年、兩年、三年的區間中,其業績是否有跑贏業績比較基準。業績比較基準是評價一個基金經理管理產品是否合格的“及格線”。很多時候權益類基金會有虧損是因為市場系統性下跌的原因,因為基金合同約束的原因,基金經理是沒有辦法通過空倉來完全規避系統性下跌風險的,比如股票型基金的最低股票持倉不能低于80%。所以評價一個主動管理型基金經理是否合格,是看他有沒有創造出α收益,也就是“超額收益”,那這個“超額”是超哪個“額”?指的就是業績比較基準。每只主動管理型基金都可以在季報或基金合同中找到這只基金的業績比較基準是什么,而在基金的季報中都會披露基金業績和業績比較基準的對比數據,這就可以非常直觀地讓我們了解到基金經理是否“合格”。 我們先看某只基金的業績表現: 從業績數據可以看到,在每一個時段,這只基金的業績都跑輸自己的業績比較基準,這是完全無法接受的,這樣的主動管理型基金根本無需去考慮任何其他的選項,應該當機立斷決定割肉贖回。 我們再看下面這只基金的業績表現,這是一只行業主題的主動管理型基金: 可以看到過去三個月、六個月、一年三個時段,這只基金的業績都跑輸了業績比較基準,這樣的業績表現說明基金經理短期是“不及格”,但三年和五年的業績有跑贏業績比較基準。像這樣的基金,我們可以去閱讀基金季報第四章節中基金經理對于自己投資策略的描述和對未來市場的分析,看一看基金經理操作的思路到底是什么,基金經理總結自己的產品業績跑輸了業績比較基準的原因是什么。 看完了這些之后,問問自己是否認同,如果認同基金經理的說法,你依然對基金經理的能力抱有信心,選擇“躺平”或許也是一個可行的方案。 如果看完季報覺得對基金經理的相關表述并沒有太多的認同感,或者發現基金經理并沒有在投資中做到知行合一:因為有些基金經理寫定期報告寫的很好,但是他/她基金的持倉情況和他/她所寫的東西根本就不是一回事。那么這樣的主動管理型基金選擇“割肉”或者進行同方向基金產品的“轉換平移”或許才是對的——我們應該把它換成另外一個能讓我們比較放心的基金經理所管理的同類型、同行業方向的主動管理型基金,或者把它換成近似方向的指數基金都會比躺平更靠譜。 關于基金季報該如何閱讀,我在《基金投資好簡單》一書中有詳盡的介紹,在這里就不贅述了。 作為對比,我們可以看看和上面這只基金屬于同一個行業投資方向的另一只主動管理型基金的表現:
我們可以看到,不管是過去五年、三年、一年、六個月還是三個月,這只基金的業績都是比業績比較基準要好一些的,雖然近一年的業績也難以說出色,但相比上面的那一只基金,這只基金的基金經理至少是“及格”的,所以針對這只基金,我們可以考慮躺平或者補倉。 因此,業績一直都能跑贏業績比較基金的主動管理型基金,才值得我們考慮去進行躺平或補倉,否則就沒有太多的必要了。 第三,在滿足了跑贏業績比較基準這個最低要求后,這只基金和同類基金相比,其業績表現在近三年是否能排在前50%。 在《基金投資好簡單》一書中,我有和大家介紹挑選主動管理型基金的“5432”法則。一只主動管理型基金,如果能夠滿足“5432”幾乎肯定就是一只“好”的基金。 我們一起復習一下“5432”法則: 近五年的同類排名在前1/5; 近三年的同類排名在前1/4; 近兩年的同類排名在前1/3; 近一年的同類排名在前1/2。 “5432”需要去看基金的二級分類排名,行業基金需要和同行業方向的基金去進行業績比較。 我們對于所持有的虧損基金,可以給基金經理的短期業績給與更大的包容性,但業績和同類基金相比也不能過于落后了。因此,大家可以檢視一下手中所持有的虧損基金在滿足跑贏業績比較基準的基礎之上是否能夠排在同類型(行業賽道)基金的前50%,如果可以,那么這個基金是值得補倉的。如果已經排到了同類型的后50%,說明在這個市場上有一半以上的基金經理表現都比這個基金的基金經理更出色,這個時候要不要補倉就需要再考慮一下了。 針對同類排名落在后50%甚至于落在后20%的主動管理型基金,補倉肯定是不建議的。因為與其額外拿錢來補倉這個基金,還不如在這個時點用錢去申購一個更靠譜的基金。 大家在遇到這種需要調換平移基金的時候,經常會覺得取舍困難,想換卻又擔心一旦更換后,原基金就會出現凈值大漲。其實雖然當未來市場反彈、反轉往上的時候,原基金的凈值會隨之上漲,但大概率其他更靠譜的同類基金漲幅會更大,因為一個靠譜的基金經理比什么都重要。 綜上所述,值得補倉的基金必須都是“好”的基金,我們必須先對虧損的基金進行分辨,再做后續補倉與否的決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