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氏治療類風濕專方(史鴻濤) 黃芪秦艽防己湯:黃芪200g、秦艽20g、防己15g、紅花15g、桃仁15g、青風藤20g、海風藤20g、地龍15g、桂枝15g、牛膝15g、甲珠15g、白芷15g、白鮮皮15g、甘草15g。 用法:水煎服,分兩次服用。此方可隨證加減,以改動方中藥物用量為主,或將藥物稍事變更。 熱盛為主,可加漏蘆30g,漏蘆清熱而不傷陰; 以寒為主,可加制附子10g,增強散寒止痛之力; 頑痹正虛、關節變形者,可加當歸20g、制附子10g、伸筋草15g,并改甲珠30g,加強溫補穿透之力。 可去掉防己,加上薏苡仁30克、土茯苓30克, 如果患者陰虛明顯,則加生地,一般用到30克左右,服藥有上火的癥狀的,加上知母15克。沒有陰虛或者上火的,則不必加。 此方服用,一般一周即可見到明顯效果,堅持服用,遠期效果很好。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 方解:方中秦艽一藥多能。治療痹證,風寒濕熱,皆可應用,且病發無問新久,病情無問輕重,均可用之,實為治療痹證之要藥。防己善除風寒濕邪,長于消腫。二藥相配,蠲除風濕腫痛病變。青風藤、海風藤取藤之通絡之功,利經絡,為治療關節不利、麻木拘攣之要藥。 四藥合用,驅風散寒,除濕清熱,舒筋活絡,解麻止痛,為治療類風濕之要藥。 痹者,“閉也”。氣血經絡,閉阻無疑,故桃仁、紅花為必用之品;桂枝辛溫,溫經通陽;地龍咸寒,又善走竄,四藥合用,通痹行瘀,活血利絡。更兼地龍為血肉有情之品,對頑固性痹證尤為適宜。白芷能解熱解毒止痛,白鮮皮能清熱燥濕除癢,二藥合用,專治熱痹之癢痛不適。 芪補一身之氣,衛外而行內;牛膝善通經活血,補肝腎,強筋骨;甲珠破堅通閉,其力甚強;甘草調合諸藥而緩急止痛。四藥相伍,鼓舞正氣,強健筋骨,調達氣血,合取糾正關節變形之功。 獻方人:史鴻濤 驗案一: 吳姓,男,34歲,1955年6月5日就診。患感冒月余,現主癥兩足關節紅、腫、熱、痛,甚則難忍,不敢著地。當地醫院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查舌紅,苔黃,脈濡數。 證屬濕熱痹阻經絡,治以清熱祛濕,活血開痹法。 處方:黃芪200g,秦艽20g,防己15g,紅花15g,桃仁15g,青風藤20g,海風藤20g,地龍15g,桂枝15g,牛膝15g,甲珠15g,白芷15g,白鮮皮15g,甘草15g,漏蘆30g。連服8劑,為期半月,告愈。 驗案二: 李姓,女,24歲,1978年8月4 日就診。當地醫院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至今已四月余。現兩手關節腫脹麻木,疼痛,屈伸不利,渾身酸重,四肢發涼。面色青暗,舌質淡,中有白苔。 證屬風寒濕邪侵入肌肉,痹阻經絡,治用祛風散寒除濕、溫經活血止痛之法。 秘方:紅花20g,黃芪200g,秦艽20g,防己15g,桃仁20g,地龍15g,桂枝20g,牛膝15g,甲珠15g,甘草15g,制附10g。 用法:水煎服,分兩次服用。連服12劑,其間稍事加減,為期一個月,痊愈。 驗案三: 閻姓,男,56歲,工人,1983年4月3日就診。患類風濕性關節炎8年。現兩手足關節強硬,變形,運動障礙,兩膝部皮膚有皮下結節,全身乏力,精神苦悶,氣短懶言,面色蒼白,舌淡無苔,脈沉細而緩。 證屬血虛寒濕凝滯經絡,榮衛氣血流通障礙,邪氣深藏,久居體內而頑固性寒濕痹證。治用調氣血,散寒濕,活經絡,堅筋骨之法。 秘方:黃芪200g,秦艽20g,防己15g,紅花15g,桃仁15g,地龍20g,桂枝15g,土牛膝15g,甲珠30g,甘草15g,當歸20g,制附子10g,伸筋草15g。 用法:水煎服,分兩次服用。四劑一療程,為期8天,兩個療程間隔4天,共服10療程,關節畸形,運動障礙得到明顯糾正。 在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方面,我曾經用過很多名醫的方子,諸如焦樹德老中醫的尪痺湯、朱良春老中醫的益腎蠲痺丸,均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都不如史氏的這首方效果顯著。 此方用藥量較大,頗有王清任之風,一般人不敢用,加之史氏名氣有限,屬地方名醫,一般人了解不多,致使一首良方埋沒多年。 我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讀到此書此章被其深深震動。緣其方子不同一般,輕描淡寫,或用蟲類,大膽施于臨床,真如史氏所言,效如桴鼓。 曾用此方治一教師,類風濕性關節炎十年,五劑見效,三月收功。爾后屢用屢效,成為我治療?類風濕的有效方之一。 說當代醫家善用黃芪者,我以為當推鄧鐵濤、張志遠、史鴻濤諸先生。鴻濤先生是吉林名醫,可能知者不多。 我母親患有類風濕關節炎,病始于上世紀90年初期,手指等關節逐漸變形。1999年夏,病情加劇而影響正常的生活。 當時我尚在大學念書,母親在一上海處看門診,然而效果不明顯。為此,我查閱了很多書籍。 當然《當代名醫臨證精華·痹證專輯》是必讀的。書中朱良春、王士福、姜春華、史鴻濤諸先生的經驗,我尤為在意。 特別是以史鴻濤先生的類風濕湯打底,自擬處方為母治療。服藥三周漸漸見效,三四個月后明顯好轉,服至半年能操持家務,行動自如,各項檢查指標也正常了。 類風濕湯的特點是重用黃芪200g。我在方中又加用附子、生地、全蝎、蜈蚣、薏苡仁等。 因我母親獲效,其同學亦患類風濕關節炎,故也跑來請我治療。我采取類似方藥,她見效更快,效果也更好。 還曾治一位類風濕患者,手指與腳趾關節均嚴重變形,膝關節和髖關節有三個都置換過,關節疼痛,不能觸碰,出汗怕風。我用桂枝湯加大劑量黃芪和附子,服藥兩三周后,黃芪用至200g,桂枝、白芍、附子均用至30g,病情明顯緩解。 (古道瘦馬王幸福) 我個人的心得是:這個方子在應用的時候,我一般會去掉防己,加上薏苡仁30克、土茯苓30克,如果患者陰虛明顯,則加生地,一般用到30克左右,服藥有上火的癥狀的,加上知母15克。沒有陰虛或者上火的,則不必加。方子里面的甲珠,就是穿山甲的鱗片,這個藥一般我很少用,因為穿山甲是很珍貴的動物,但是,如果治療大病,還是可以用的,只是熬藥太可惜,此藥非常昂貴,可以研磨成粉,每次沖服3克。此方服用,一般一周即可見到明顯效果,堅持服用,遠期效果很好。這個方子,最大的特點,就是黃芪的用量大,這里的黃芪,是生黃芪,一般我們用,也就用到三十克左右,但是其實這是很有局限的,要知道,黃芪的力量比較和緩,非大量不足以治病。清代的王清任,在補陽還五湯里面,甚至要用到一百多克,這是善用黃芪之人。至于黃芪為何可以治療此病,主要原因就是,無論是風寒濕熱什么邪氣侵襲經絡,其實都是自己的正氣不足,經絡空虛,衛氣羸弱導致,所以,此時可以通絡,可以散寒祛濕,可以清除濕熱,但是,正氣是一定要補足的,這是扶正驅邪的路子,所以《神農本草經》里面說黃芪: “主癰疽久敗創,排膿止痛,大風,痢疾,五痔,鼠瘺,補虛,小兒百病。”而歷代醫家加以發揚補充,使得黃芪的作用得以彰顯,比如清代黃元御說黃芪:“清虛和暢,專走經絡,而益衛氣。逆者斂之,陷者發之,郁者運之,阻者通之,是燮理衛氣之要藥,亦即調和營血之上品。”我們在藥店里,會看到兩種黃芪制品,一種是炙黃芪,一種是生黃芪。炙黃芪藥性偏溫熱,主要是補中;而生黃芪,黃元御認為藥性是涼的,從我們的實踐來看,也確實很少見到吃生黃芪上火之人。生黃芪的作用,則主要是走經絡,走體表,補衛氣,祛除風邪。所以這個方子里面用的是生黃芪。這個方子服用的時候,可以請附近的中醫幫助加減,可以先從一百克的生黃芪用起,用兩三副,覺得自己沒有問題,再增加到二百克。有的患者反應,服藥后感覺有力量在身體里面走,脹脹的感覺,這就是氣血開始運行的緣故。其實,很多老中醫都總結過治療類風濕的方子,但是,這個方子是大家公認的一個好方子,有的中醫自己家人患了此病,就把名醫的方子拿來使用,結果發現其他的方子效果都一般,而這個方子卻療效突出。其實,最重要的,是這個思路,就是扶正驅邪的思路,而扶正這個任務,前人給總結出來了。 生黃芪的力量比較大,這樣的經驗,我們是需要繼承的。非常可惜,我查了一些文獻,發現大家對這個問題的認識還是不足。我的任務,就是把這樣的方子選取出來,告訴大家,因為我知道大家沒有那么多時間去挨個方子試驗,所以,在前人的基礎上,加以總結選取是非常重要的。很多疾病,前人已經為我們總結出了很好的方法,希望這些方法不被淹沒才好!好的,各位親愛的朋友,今天這個類風濕就寫到這里,記住,這是類風濕,不是風濕,如果區分不清楚,就去醫院做個相關檢查,如果是類風濕,則這篇文章,是可以幫助到大家的。 提示:文中處方,請在專業中醫指導下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