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地域遼闊,不同地區飲食習慣差異明顯。在依湖傍海的區域,比如江浙滬一帶,螃蟹深受大眾喜愛,其中陽澄湖大閘蟹更是聞名遐邇。 不過,對于乳腺疾病患者來說,這美味的螃蟹還能經常出現在餐桌上嗎?還是只能忍痛割愛呢? 01. 螃蟹的剖析 ![]() 螃蟹的美味主要體現在蟹黃、蟹膏以及蟹肉上。蟹黃來源于母蟹,凝聚了卵巢與消化腺的精華。蟹膏則是公蟹特有的,由精囊的精液與周圍器官的營養物質構成。 蟹肉分布于螃蟹全身,包括鮮嫩的蟹腿肉、飽滿的蟹鉗肉以及蟹身中細膩的肉質,構成了螃蟹美味的主體部分。 然而,在享用這份大自然的饋贈時,有幾處需要我們格外留意并避免食用,即蟹腮、蟹心、蟹胃和蟹腸。 蟹腮作為螃蟹的呼吸器官,猶如一個天然的“水質過濾器”,會積聚水中的雜質,所以不宜食用。 蟹心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性寒,過量食用可能影響人體陰陽平衡,尤其是體質偏寒或已患有寒性病癥的人,更要避免食用。 此外,蟹胃和蟹腸同樣不能食用。蟹胃內可能殘留螃蟹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殘渣,蟹腸則可能含有螃蟹的排泄物,二者都存在衛生隱患,因此在享用螃蟹時,務必將它們剔除。 02. 螃蟹是發物嗎? ![]() “發物”這一概念在民間廣為流傳,但在現代醫學體系中,并沒有明確的定義和科學依據。 傳統觀念里,發物常被認為是可能誘發疾病、加重病情或導致舊疾復發的食物,但這類說法往往缺乏嚴謹的科學論證。 在日常飲食中,我們的確應該保持謹慎,但不必盲目遵循這些未經證實的發物禁忌。 以螃蟹為例,作為一種備受歡迎的海鮮美食,它富含優質蛋白質和礦物質,從營養學角度來講,適量食用有助于身體恢復和維持正常生理功能。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個體對螃蟹過敏,就必須嚴格避免食用。過敏反應可能表現為皮膚瘙癢、紅腫、呼吸急促,甚至會出現更嚴重的危及生命的癥狀。 所以,無論是否患有乳腺疾病,只要對螃蟹過敏,都應遠離,以保障自身健康安全。 03. 螃蟹性寒 ![]() 中醫認為螃蟹性寒,對于脾胃虛寒體質的人來說,食用后可能會引起身體不適。 那么,什么是脾胃虛寒呢?這是中醫所認定的一種體質特征,有一系列典型表現可供參考。 這類人群通常偏好溫熱食物,覺得熱食更能帶來舒適感,而食用冷食則容易感到不適。 一旦腹部受涼或攝入生冷、寒涼的食物,脾胃虛寒者極易出現腹部不適,癥狀可能是隱痛或陣發性絞痛,并伴有腹部脹滿感。 此外,腹瀉也是這類人群常見的問題,稍微食用寒涼食物就可能促使腸道蠕動加快,導致大便不成形、次數增多,且便質稀薄,有時還能看到未消化的食物殘渣。 因此,脾胃虛寒者食用螃蟹可能會進一步加重身體負擔,影響消化系統功能。 但這并非絕對禁忌,如果個人脾胃功能較強且身體狀態穩定,適量食用新鮮、衛生的螃蟹并控制好量,也是可以的。 04. 螃蟹中的雌激素 ![]() 多數乳腺癌病例與體內激素水平波動密切相關,尤其是動物性雌激素可能產生不利影響。 雖然目前尚未有關于乳腺癌與螃蟹之間聯系的研究,但從理論上推測,蟹黃作為母蟹生殖系統的關鍵部分,富含動物性雌激素,其攝入可能對乳腺癌患者的病情構成潛在風險。 蟹黃,這一令人饞涎欲滴的美味,背后或許隱藏著不容小覷的健康隱患。市場上種類繁多的蟹黃粉產品,因其便捷性受到不少人喜愛,但在享受美味的同時,我們也應警惕其對體內激素平衡可能產生的影響。 相對而言,公蟹的蟹膏對雌激素水平的影響較小,蟹肉則不含動物性雌激素。 所以,對于想品嘗螃蟹的人來說,選擇避開蟹黃,食用蟹膏或蟹肉,或許是更為穩妥的做法。 05. 高血脂、高尿酸 ![]() 激素受體陽性的患者需要接受內分泌治療,在此過程中,血脂水平的管理至關重要,因此飲食上需多加留意。 螃蟹雖然美味,但其精華部分蟹黃與蟹膏卻含有較高的膽固醇,每百克蟹黃中的膽固醇含量輕易就能超過400毫克,這一數值遠遠高于一枚中等大小雞蛋(約含186毫克膽固醇)。 相比之下,蟹肉中的膽固醇含量相對較低,每百克大約100毫克左右。即便如此,過量食用螃蟹,尤其是富含膽固醇的蟹黃部分,仍可能對血脂產生不良影響。 對于血脂控制良好的患者,適量食用螃蟹未嘗不可,但一定要嚴格控制攝入量,淺嘗輒止,以享受美味為主,避免貪食。特別是蟹黃與蟹膏(脂肪),更要謹慎少食。 此外,螃蟹還屬于高嘌呤食物,這對腎功能受損或痛風患者影響較大。過量攝入高嘌呤食物可能導致尿酸水平升高,進而加重病情,所以高尿酸患者應遠離螃蟹,以免加重病情。 06. 結語 ![]() 螃蟹以其豐美的肉質和鮮美的滋味聞名,但對于我們而言,在享用這份美味時需謹慎。 蟹黃作為螃蟹的精華,雖然誘人,但其所含的動物性雌激素及較高的膽固醇成分,一般不建議患者納入日常飲食。 當然,在探討食物的影響時,攝入量是需要考慮的因素。??偶爾少量食用以解解饞,通常不會對健康造成明顯威脅,但切記不可過量食用。 ![]() ![]() |
|
來自: 昵稱71782167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