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鎮位于興安縣城東北約20公里,湘江西岸的商貿集散水碼頭。歷史上為全州與興安兩縣的跨界場鎮,故得“界首”之名。 秋暑日照下的界首老街(北向)。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界首圩場聚興于明代,地位與規模得益于水陸轉口,并輻射了湘桂邊之興安、全州、資源、灌陽等縣毗鄰區域。明清時期興安有五大重要圩(集)市,界首便是其中之一。清代道光年間的《興安縣志》中對五大圩市的文獻記載。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居處湘江西岸的界首老街。左側那棟高樓是一家骨科醫院,已經成為界首鎮的地標建筑了。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界首老街目前長約1000米,瀕湘江呈一字線狀延伸。騎樓與吊腳樓雜筑街市間,商行、飯店、錢莊、藥鋪、旅社、作坊等均排列經營,依托碼頭水運加持,彰顯繁榮的商業氛圍。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界首碼頭所在地,曾經這里作為全、興兩縣的跨界場鎮時,大致在碼頭模劃界線。以湘江自源頭而來的流向定稱:南側興安境內靠上源,稱為“上界首”,北側全州境內臨下游,稱為“下界首”。1950年5月,全州下界首劃歸興安,結束了界首鎮的跨界場鎮局面。但界首鎮畢竟是座商貿大碼頭,積淀著重要的財稅資源,相鄰縣域都想為此分羹得利。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在舊時對基層區域管理相對弱化的情況下,這類一場跨縣的情況非常普遍。1949年新政權建立后,對基層亦加強管理,并重新調整區劃,均劃由一縣統管,逐漸打破了這種混亂不明、資源爭奪的模式。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界首除了商貿水碼頭的歷史地位,還因紅軍長征途中的湘江戰役,這里作為中央軍委縱隊最后過江的地方(1934年12月1日)而載錄聞名。老碼頭的石板路見證了當年激烈的戰況。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位于界首老街北端的“三官堂”,建于民初1912年。這是一座道觀,觀中供奉著道教尊神“天、地、水”三官而得名。1934年11月底的湘江戰役期間,紅軍一、三軍團曾先后在此設立臨時指揮部,掩護主力部隊與中央軍委縱隊在界首鎮搭建浮橋,強渡湘江。當地群眾為紀念紅軍,后稱三官堂為紅軍堂,現在第六批全國文保單位。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三官(紅軍)堂外部整體。房屋為磚木結構,坐西朝東,前臨湘江。內分前后兩廳,中有天井,進深13.8米,加上附屬設施,建筑總面積約160平方米。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界首鎮北側,原屬全州縣的“下界首”部分。場口還設有對界首古鎮的概況介紹牌。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老照片中的界首古鎮,這也是當年紅軍強渡湘江時候的樣子。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地圖上的界首鎮信息標注。鎮東不遠處就是全州縣界了,即1950年調劃后的政區現狀。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
來自: 仿彿pe3fpi77p2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