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為進一步傳承優秀歷史文化遺產,促進文化與城鄉建設的協調發展,保留歷史記憶,彰顯地域特色。福利鎮大光亭、忠孝祠兩座建筑列為陽朔縣第一批歷史建筑。![]()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福利鎮的文化傳統表現在建筑上,便是原有的三街、九井、十八巷、三宮、兩寺、一寶塔。這些建筑多古色古香,工藝精湛。 九井十八巷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深山藏古鎮,青峰傾廓門 從天后宮的后門可以直到興隆街,全長500多米,這就是古鎮的最大特點。那時若登高鳥瞰,便有“深山藏古鎮,青峰傾廓門”的情韻。 三亭 玲溪,又名泠溪,其上先后建有兩座小石橋。一座為料石結構的單孔拱橋,名“龍母橋”,側面還有一座平行相靠的石橋,名“接龍橋”,兩橋橋孔上下錯落呈“呂”字形,合稱呂仙橋,但碼頭重修后,這一景觀已經看不到了。亭子雖然建在龍母橋上,但也有人稱其為接龍橋亭。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天后宮、忠孝祠 橋亭另一端幾米外就是天后宮(又稱媽祖廟)和忠孝祠。而“龍母橋”和“接龍橋”名字的由來就與這天后宮息息相關。舊時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初八兩日先后舉行穎考叔(公公)和媽祖(婆婆)(龍母娘娘)的游神活動,接龍母神像的當地民眾屆時會從此橋通過,故而得名。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奎星樓 走出天后宮和忠孝祠所在的這條小巷,碼頭最西端的奎星樓便近在眼前了。這是一座四方磚墻、青瓦屋面、飛檐翹角的重檐涼亭。亭子建在石拱門上,西面重檐之間懸掛著“奎星樓”木匾額,石門上刻著“水天一色”門額,東面門額是“蔚起人文”,石階旁立著民國37年所刻《重修奎星樓記》碑。南、北兩門外側都鑲嵌著石刻楹聯。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
來自: 仿彿pe3fpi77p2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