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縱紋腹小鸮 又稱小鸮,在英文世界中常常被稱為雅典娜貓頭鷹或密涅瓦貓頭鷹(owl of Athena、owl of Minerva)是鸮形目鴟鸮科的一種小型猛禽。縱紋腹小鸮適應性強,分布范圍廣闊,種群數量穩定,目前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評估為“無危”。其與人類文化的悠久聯系,特別是作為智慧象征的歷史,亦為該物種增添了獨特的文化價值。 本文基于現有文獻資料,系統綜述該物種的分類、形態特征、地理分布、棲息地、行為生態、繁殖、種群現狀等。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鳥綱 Aves 目: 鸮形目 Strigiformes 科: 鴟鸮科 Strigidae 屬: 小鸮屬 Athene 種: 縱紋腹小鸮 A. noctua ![]() 縱紋腹小鸮的分類學歷史可追溯至:
![]() 屬名Athene旨在紀念希臘智慧女神雅典娜,因貓頭鷹在古希臘文化中是智慧的象征。 種名noctua為拉丁語,特指獻給密涅瓦(Minerva,即雅典娜的羅馬對應神)的神圣之鳥,進一步強調了該物種與智慧象征的深厚聯系。 ![]() 在縱紋腹小鸮廣闊的分布區內,該物種存在顯著的形態變異,導致其亞種分類存在一定爭議。目前共識別出13個亞種,其形態差異主要體現在羽色深淺、體型大小及趾長等方面,且鄰近亞種間存在廣泛的雜交帶。 ![]() 其中,中東地區的淡灰棕色亞種 A. n. lilith 形態最為獨特。有學者基于DNA證據和鳴聲差異,主張將東南部的幾個亞種(A. n. glaux、A. n. indigena、 A. n. lilith)提升為獨立物種,但此觀點尚未得到普遍認可。 ![]() 縱紋腹小鸮亞種列表:
縱紋腹小鸮是一種體形小巧、結構緊湊的鸮類。該物種體型測量數據相對一致:體長通常約為22厘米,翅展約56厘米(兩性相似),體重平均約180克。 ![]() 縱紋腹小鸮與人的比例參考 ![]() 縱紋腹小鸮的腳爪特寫 ![]() 其頭部平頂,體態圓胖,尾部較短。面盤在眼睛上方顯得扁平,形成獨特的“皺眉”表情。其通體羽毛呈灰褐色,密布白色斑點、條紋與橫斑;下體顏色淺淡,飾有深色縱紋。 ![]() 縱紋腹小鸮的頭骨 ![]() 幼鳥羽色較成鳥暗淡,且缺少成鳥頭頂的白色斑點。其飛行姿態呈獨特的波浪式,類似于啄木鳥。每年的換羽期通常從7月開始,持續至11月,雄性個體先于雌性開始換羽。 其典型鳴聲為帶抱怨音調的“kiew, kiew”。此外,它們也會發出各種哨音、顫音。在繁殖季,叫聲變得更加復雜和富有變化,成對個體可能進行二重唱。在巢穴附近時,還會發出諸如吠叫、啁啾和尖叫等多種聲音。 ![]() 縱紋腹小鸮原生分布范圍極廣,覆蓋歐洲、亞洲大部及北非。在歐亞大陸,其范圍西起伊比利亞半島和丹麥,東至中國,南達喜馬拉雅山脈。在非洲,其分布從毛里塔尼亞延伸至埃及、紅海沿岸及阿拉伯半島。 ![]() 縱紋腹小鸮是典型的定居性物種,對棲息地適應性極強。其棲息地類型多樣,包括:農業用地,果園、林緣、公園與花園,草原與多石的半沙漠地帶,沙丘等無樹區域,廢墟、采石場附近,偶爾會出現在村莊和郊區環境中。 在英國,其主要分布于低海拔地區(通常低于500米)。然而,在其歐亞大陸的分布區內,它可適應更高海拔,在西藏曾有海拔3600米的觀測記錄。 ![]() 縱紋腹小鸮常棲于高處,伺機俯沖捕獵。其食性廣泛,食譜包括昆蟲、蚯蚓等無脊椎動物,以及兩棲類、爬行動物、鳥類和小型哺乳動物等脊椎動物。它也會在地面追捕獵物,并有將多余食物儲存在洞或縫隙中的行為(貯食)。 ![]() 對其食丸的分析研究表明,哺乳動物約占其食物組成的20%至50%,昆蟲則占24%至49%。被捕食的哺乳動物包括鼠類、田鼠、鼩鼱、鼴鼠乃至幼兔。 ![]() 鳥類多在繁殖季被捕食,且常為雛鳥或剛離巢的幼鳥,包括部分獵禽的幼體。昆蟲食譜涵蓋雙翅目、革翅目、鞘翅目、鱗翅目和膜翅目。食物中也包含一些植物物質,可能是偶然攝入的。 ![]() 縱紋腹小鸮具有強烈的領域性,雄性通常終生守護同一領域,但其邊界范圍會隨季節變化,在春季求偶期達到最大。 ![]() 其實際覓食的家域范圍大小受棲息地類型和季節影響顯著。在棲息地多樣性高的區域,家域范圍可小于2公頃;而在單調的農田環境中,家域范圍可超過12公頃。更大的家域意味著更多的飛行活動、更長的覓食行程和更少的歸巢次數。 ![]() 領域防御行為包括發出警告鳴叫、飛行沖撞,甚至爪擊。研究表明,縱紋腹小鸮能通過鳴聲識別鄰近領域的熟悉個體,并對陌生入侵者表現出更強烈的防御反應。 ![]() 縱紋腹小鸮具有一定程度的晝行性,常于日間大膽地棲息在顯眼位置。在人類活動頻繁區域,個體易產生適應性,允許人類接近至較短距離。 縱紋腹小鸮繁殖季始于晚春,此期間其夜間鳴叫活動顯著增加。巢址選擇多樣,可利用樹洞、巖壁裂縫、采石場、墻壁、舊建筑、河岸洞隙及兔穴等場所筑巢。 ![]() 一窩產卵數通常為3至5枚,少的情況下只有2枚,最多可達8枚。卵呈闊橢圓形,純白色,無光澤,平均尺寸約為35.5×29.5毫米。 ![]() 孵卵任務完全由雌性承擔,通常從產下第一枚卵后即開始。孵卵期間,雄性負責為雌鳥供應食物,孵化期約為28至29天。 ![]() 雛鳥初生時由雌鳥育雛,雄性提供食物并由雌鳥分配。隨后,雙親共同參與捕獵和喂雛。幼鳥大約在7周齡時離巢,離巢后一至兩周具備飛行能力。通常一年繁殖一窩,但在食物極其豐富的年份,可能成功繁殖第二窩。 ![]() 研究發現,雛鳥在巢期內積累的能量儲備對其離巢后的生存率至關重要,身體狀況良好的個體存活率顯著更高,幼鳥擴散距離通常不超過20公里。 縱紋腹小鸮配對關系牢固,常終年相伴,直至一方死亡。 ![]() 縱紋腹小鸮擁有極大的地理分布范圍。據估計,其在歐洲的繁殖對數量介于56萬至130萬對之間。鑒于歐洲種群僅占其全球總數的25%至49%,推算其世界總種群數量應在500萬至1500萬只之間。目前,沒有證據表明其種群數量呈現下降趨勢。基于其巨大的種群數量和穩定的現狀,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其評定為“無危”物種。 ![]() 縱紋腹小鸮與人類文化的交織歷史悠久且深刻。它是希臘女神雅典娜和羅馬女神密涅瓦的圣鳥,故而成為智慧與知識的經典象征。早在公元前500年,一只帶著橄欖枝的縱紋腹小鸮形象便已出現在希臘的四德拉克馬銀幣上。公元前5世紀的雅典娜青銅雕像也描繪了女神手托此鳥的場景。 歷史上,該物種還有其它用途。在意大利,它曾被馴養并剪羽后用于室內及花園中的害蟲(嚙齒類和昆蟲)防治。更常見的是用于“小屋狩獵”—利用小型鳴禽對晝伏的貓頭鷹會發起“圍攻”行為的習性,以此誘捕這些鳴禽。這種狩獵傳統在意大利部分地區的文化中根深蒂固,直至20世紀90年代才被官方禁止,但出于文化傳統考慮,部分地區仍存在特許的繁殖中心。 此外,1992年,縱紋腹小鸮的圖像曾作為水印出現在荷蘭紙幣(100荷蘭盾)上,體現了其在現代文化中的形象。 |
|
來自: 零壹貳012 > 《鸮(xiao)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