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說人性最大的弱點是貪婪,可你有沒有想過,為什么有些人貪而不敗,有些人一貪就完?為什么同樣是追求更多,有人越走越寬,有人卻走向深淵?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貪婪只是表象,不知退才是根源。正如司馬遷所言:'物極必反,盛極必衰,智者見微知著,愚者恃勢不退。' 不知退的本質:把臨時的成功當成永恒的能力 什么叫不知退?就是把運氣當實力,把暫時當永遠。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錄了無數這樣的人物。最典型的就是項羽。巨鹿之戰后,項羽威震天下,諸侯莫敢仰視。可他以為自己真的是天下無敵,以為憑一身勇力就能永遠站在巔峰。 鴻門宴上不殺劉邦,是因為他覺得劉邦不足為慮;垓下之圍時仍不肯過江東,還在說什么'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到死都不明白,不是天要亡他,是他不知道什么時候該退一步。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你看現在的職場,是不是也有很多這樣的人?業績好了幾個月,就覺得自己是銷冠;升了個小主管,就覺得自己是管理天才。殊不知,有些成功只是時機和運氣的產物,而不知退的人,總是把這些外在因素當成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真正的智者明白:成功有時候是因為你站在了風口上,而不是因為你真的會飛。知退的人會在風停之前找到下一個支撐點,不知退的人只會摔得更慘。 不知退的危害:一步錯,步步錯 司馬遷寫韓信的時候,用了八個字:'功高震主,不知收斂。' 韓信有多厲害?'國士無雙'、'兵仙',這些都是對他真實實力的認可。可是他不知道什么時候該退一步,什么時候該收斂一些。功勞越來越大,權勢越來越重,最終引起劉邦的忌憚。 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時候說過一句話:'大王常憂不得將,今得之,又恐其去,此正用之時也。'可韓信聽到的只是'大王需要我',而沒有聽到隱含的另一層意思:'僅僅是現在需要你。'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不知退的人有個共同特點:總覺得別人離不開自己。韓信覺得劉邦離不開他,所以可以要齊王;覺得自己功勞太大,所以不用謙讓。結果呢?劉邦一統天下后,第一個收拾的就是他。 你看那些在公司里'倚老賣老'的人,是不是也是這樣?覺得自己資歷老、經驗足,公司離不開他們。可現實是,沒有誰是不可替代的。不知退的人往往會在最不該強硬的時候選擇對抗,在最該低頭的時候選擇硬撐。 一步錯,步步錯。不知退的人,最終都會把自己逼到無路可退的境地。 學會'知退':人生最高級的智慧 那什么是知退呢? 司馬遷最推崇的人物之一是張良。張良有多聰明?'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說的就是他。可張良最厲害的不是他的謀略,而是他知道什么時候該退。 劉邦剛剛建立漢朝,其他功臣都在爭權奪利的時候,張良選擇了'功成身退'。他主動要求回到封地,不再參與朝政。劉邦問他想要什么賞賜,張良說:'臣從陛下起兵,今天下已定,何敢更為?'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這就是知退的智慧:知道什么時候是巔峰,知道什么時候該收手,知道什么時候該留有余地。 知退不是膽小,不是無能,而是一種更高級的智慧: 第一,知退是知道邊界。 明白自己的能力有邊界,運氣有邊界,別人的容忍也有邊界。越過邊界的貪婪,不叫進取,叫作死。 第二,知退是懂得時機。什么時候進,什么時候退,什么時候該爭,什么時候該讓,這需要對時局的精準判斷。張良看得清,韓信看不清,區別就在這里。 第三,知退是為了更好的進。真正的退不是放棄,而是為了下一次更好的出發。張良的退,保住了性命,也保住了智者的名聲,這難道不是另一種形式的成功?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現在想想你身邊那些真正過得好的人,哪個不是懂得知退的?他們知道什么時候該低調,什么時候該示弱,什么時候該主動讓出一些利益來換取長遠的發展。 而那些最終跌得很慘的人,往往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在該退的時候選擇了硬撐,在該讓的時候選擇了爭奪,在該低頭的時候選擇了昂首。 寫在最后 司馬遷用一生寫《史記》,記錄了無數英雄豪杰的興衰起落。他發現,決定一個人最終命運的,往往不是他有多強,而是他知不知道什么時候該收手。 貪婪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貪而不知退。就像開車一樣,會踩油門的人很多,真正的高手是那些知道什么時候該踩剎車的人。 人生如行船,順風時固然要張帆遠航,但更重要的是在風暴來臨前知道什么時候該收帆靠岸。那些真正能夠笑到最后的人,往往不是最勇敢的人,而是最知道進退的人。 月滿則虧,水滿則溢。司馬遷的這個千古警告,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 你說,是不是這個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