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古希臘哲學探尋教育真諦![]() 從古希臘哲學探尋教育真諦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引人認識真理的交往活動。無論是數學的精妙嚴密,還是詩歌的深沉優雅,無論是歷史學的真實客觀,還是物理學的嚴謹奇妙,都蘊含著終極真理的奧秘,是通往終極奧秘的門徑。指月之手,意不在手,而在月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只有認識到絕對真理的人,才能夠認識相對真理。只有認識到相對真理的人,才能夠進行思維的躍遷而走向終極真理。而相對的真理的價值,僅僅體現在引人走向終極真理。無論是楊振林在采訪中的關于造物主的回答,還是愛因斯坦的斯賓諾莎意義上的上帝,更不用說牛頓畢生研究神學,認為宇宙是全智全能上帝的創造,研究自然規律就是研究上帝的設計。他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寫道,宇宙系統顯明了一位“全智全能的存在”。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認識這個全智全能的存在并依照祂的神圣法則來生活。 畢達哥拉斯認為萬物皆數,數是第一性的東西,是萬物的本原,是一切事物的原素,認為數先于萬物,數的原則是一切事物的原則。宇宙是數的和諧關系構成。無論是美術、音樂,還是靈魂,都是數的關系,是數的和諧構成。畢達哥拉斯的數,就是統治宇宙的神圣法則。正如黑格爾所說,畢達哥拉斯是希臘的第一個民眾教師。他的主要功績就是將數所代表的神圣法則教給了希臘人。比拉格拉斯學派用數和數的關系論證了和諧的觀點,論證了人的身體本身表現出的數的和諧。雅典人因此將這一觀念運用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使和諧發展的教育在雅典成為普遍接受的一種教育觀點。 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認為,神是最值得敬佩的,祂創造了人。從人的身體精妙的構成可以感知神創造的深思熟慮。“神能看見一切,聽到一切,無處不在,并且同時照顧到一切事物。”他認為最值得注意的是關于人的心靈的學問,至關緊要的是要教人趨善。蘇格拉底天才般地提出了善即知識的命題。要行善,就得有智慧來辨別是非、真假、善惡。如果人沒有知識,就無法判明是非曲直,也就不能行善。譬如,所謂的放生,錯誤的放生——如環境不符、數量過多、物種外來、危及人類——往往導致動物更痛苦、生態受損。我國一些地方的信眾購買海龜放入河流或湖泊,結果海龜因需要鹽水環境,不久便死亡。2016年杭州,一次集體放生活動中,上萬條魚被放入湖泊,但因湖水含氧量不足,大量魚窒息死亡。在臺灣、香港,有人放生牛蛙、巴西龜等外來物種,它們存活下來并大量繁殖,擠壓本地物種的生存空間,破壞生態平衡。在東南亞,寺廟周邊常有人販賣麻雀、斑鳩供人放生。這些鳥類因捕捉和運輸已元氣大傷,研究表明存活率不足三成。四川某地曾有人集體放生毒蛇,結果對周邊村民造成威脅,當地人不得不獵殺這些蛇,造成更大痛苦。這是事例充分說明,美德即知識。知識不足,行善反而往往成了作惡。因此,可以肯定地說,美德即知識。蘇格拉底認為教育,就是讓人們具備知識因而可以行善。通過一種 叫辯證法(這里的辯證法,是指通過一種邏輯推理的方式(辯)達到論證(證)的目的,得到普遍意義的知識)的教學形式,得到確定性的概念。唯有達到了對事物的本質認識,才算完成了教育任務。 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弟子,他的理念論是他一切教育學說的理論基礎。理念,用中國哲學的術語來說,就是道。道,是事物的原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這個道理。它是事物的摹本,是一切事物的發端。萬物都是虛幻的,唯有道,才是真實存在的。教育的目的就是認識道,把握真理的普遍性、絕對性和客觀性,重視事物的共性、規律性,強調從事物的本質來把握事物。道是客觀存在的絕對實體,個別事物如露亦如電如夢幻泡影,是虛妄的,短暫的,個別的,不具有永恒性。因此 ,教育的目的,就是認識絕對理念,超越的善是終極神性,宇宙秩序出自神圣智者即造物主的理念,靈魂不朽和敬虔生活是人類的職責所在。 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知識淵博、具有多方面成就的偉大思想家。他十七歲入柏拉圖學園學習,師事柏拉圖達二十年之久,曾做過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亞里士多德教育論的核心,是靈魂論,而唯有人的靈魂既是營養的,又是感覺的,并且也是理性的。而教育,就是將人的靈魂提升到更為高貴的境界。要讓人懂得中庸之道,“過度和不足還是惡行的特性,而中庸則是美德的特性”。因此,美德即中庸之道。所謂中庸之道乃是“在適當的時候,對適當的事物,對適當的人,由適當的動機和適當的方式來感受這些感覺,就既是中間的,又是最好的,而這乃是美德所特具的。”孔子曰: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意思是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為君子隨時做到適中,無過無不及。并說,過猶不及。孔子的中庸之道,與亞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類似。但絕不是折衷主義。德性與幸福是緊密相連的,因此,培養德性,就是為幸福奠基。人生的目的,是要實現美德,求得至善,并不是追求快樂。快樂不過是德行的結果。 亞里士多德重視理性教育,人的理性靈魂之功能乃是沉思。沉思是純理性活動,時探求真理、考究哲學、研究科學,此乃最好的活動。亞里士多德主張學而時習之,主張以練習培養德行,還認為性相近習相遠,習之既久,即成美德。亞里士多德在教育理論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稱他是“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即是因為他將古希臘教育理論發展到一個新高度。在《形而上學》第十二卷中,他提出“第一不動的推動者”,一個完美、永恒的存在,本身不受推動,卻是一切運動的根源。它是“純現實”(沒有潛能),非物質、永恒,作為萬物的終極因,即上帝或神。唯有神才能夠讓宇宙具有內在的理性秩序。 古希臘哲學是西歐教育發展的哲學和理論基礎,此后的教育理論,往往是這些哲學思想和教育理論的注腳。而追求至高者至慧者,則成為其思想的根本要旨,成為其教育的根本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