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岳(1933—2004) 孫岳,上海人。青年時期由產保福啟蒙,學唱譚派戲,心有靈犀,取法于上。到北京入中國戲曲學校,受益貫大元老師教誨。畢業分配中國京劇院,拜譚富英為師。譚先生親授《奇冤報》,演出時譚先生和貫老師分別在上、下場門把場。孫岳在唱工方面有天賦,肯鉆研,在譚派基礎上私淑余叔巖,唱法規范,日臻精妙。限于院團體制弊端,二十位一級演員擠在一塊兒,大家都伸不開腰。中間又逢“浩劫”大限,毀掉了黃金年華。幸而孫岳成熟較早,傳統戲一開放就能恢復登臺。在他五十大壽的時候,實現了第一次回上海唱戲的心愿。 孫岳《失·空·斬》《洪羊洞》《搜孤救孤》《二進宮》《連營寨》《珠簾寨》等戲,堪稱佳構,頗有可觀。 孫岳曾對我說:“不能唱靠把戲是不及格的老生,更不敢妄稱譚派、余派”。他提過幾次《定軍山》,但終覺力不從心而未敢問津。后來大約是1982年,他下決心要唱《珠簾寨》。他年輕時學過,吊嗓子也常用這出。他問我能否執排。正巧我剛跟劉曾復先生學過,以此又勾起我1958年在“吉祥戲院”看過一次楊寶森《珠簾寨》的一些記憶。當時我猛然想到這出戲絕跡多年,會不會是禁戲。我們請示了張東川院長,他說“這出戲鎮壓農民起義,研究研究再說吧”。我們又請教了阿甲,阿老說:“這出戲的主題是怕老婆,黃巢造反是情節的因由,這個人物根本沒出場”。我們向張院長轉述了阿老的意見,他還是說:“研究研究”。我說:“我們把黃巢改成楊韜了”。他問:“楊韜是怎么回事?”我說是“節度使造反”他不加可否。孫岳問我:“你怎么冒出一個楊韜來?”我說:“急中生智。”孫岳說:“將計就計,趕快動手”。 《珠簾寨》展演了,有不少內行人到場,老樹新花,如見故人。梅葆玥到后臺來祝賀,她說:“這套對刀不錯,接箭的身段也好看”。我說:“這是劉曾復先生說的,相傳是老譚把《對刀步戰》的刀架子用在這里的;接箭是汪派《戰長沙》關羽的身段”。
孫岳的《珠簾寨》展示唱、念、做、打,平均分數較高。唱念最好,嗓音醇厚、甜潤,行腔舒朗、酣暢。“解寶”、“數太保”等唱段膾炙人口。其挺拔、遒勁,富于感染力。但風格趨向“現代化”,發音位置靠前,追求流利、華美,經“樣板戲”的洗禮,汰除了古拙、渾樸的古典因素。 (摘自 李舒 編著 《涉藝所得》 2011年9月) ![]() |
|
來自: cxag > 《京劇名劇名段名家名票文武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