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長宏 2022年3月14日 我讀中國歷史,看了很多的書,我覺得秦統一中國的起點應算在秦孝公時期,強大的秦國就有了統一中國的決心和雄心。所以,齊、楚、燕、韓、趙、魏這六國便開始“合眾”抗秦。 秦孝公在位期間重用衛鞅(即商鞅)實行變法,獎勵耕戰,并遷都咸陽(今陜西省咸陽市),建立縣制行政,開阡陌,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不斷增進農業生產。對外,秦與楚和親,與韓訂約,聯齊、趙攻魏國都城安邑(今山西省夏縣),拓地至洛水以東,自此國力日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秦孝公繼位時與齊威王、楚宣王、魏惠王、燕前文公、韓昭侯、趙成侯并立。當時黃河和崤山以東的戰國六雄已經形成,淮河、泗水之間有十多個小國。周王室勢力衰微,諸侯間用武力相互征伐吞并。戰國六雄中,楚國、魏國與秦國接壤。魏國占有原本屬于秦國的河西地區,從鄭縣(今陜西省華縣)沿洛河北上修筑長城。楚國自漢中郡往南,占有巫郡和黔中郡。秦國地處偏僻的雍州,不參加中原各國諸侯的盟會,被諸侯們疏遠,像對待夷狄一樣對待。秦孝公繼位后以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業為己任,廣施恩德,救濟孤寡,招募戰士,明確論功行賞的法令,并在國內頒布了著名的求賢令,命國人大臣獻富國強兵之策。 ![]()
收復河西失地,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業是秦獻公、秦孝公兩代國君的愿望。秦孝公八年(公元前354年),秦孝公趁魏軍主力出擊之機,派軍隊偷襲魏國,大敗魏軍,并占領少梁。同年,秦孝公命公孫壯率軍攻打韓國,插入魏、韓兩國交界地區。 秦孝公九年(公元前353年),秦孝公趁魏國國內空虛之機,于前352年任命商鞅為大良造,率兵長驅直入,包圍魏國并占領魏國舊都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秦孝公十一年(公元前351年),商鞅又率兵包圍并占領固陽。秦孝公二十一年(公元前341年),魏國在馬陵之戰遭受齊國重創,主將龐涓自殺,太子申被俘。秦孝公采納商鞅的建議,決定趁魏國實力尚未恢復之機,大舉攻魏。秦孝公二十四年(公元前338年),秦再次攻魏,在岸門(今山西省河津市南)擊敗魏軍,俘其主將魏錯。同年,秦國聯合大荔戎包圍了魏國的郃陽(今陜西省合陽縣東南)。 我從歷史書上看秦孝公,他的性格特點是沉雄勇略、親厚結人、權謀無痕、超凡的政治品性、對人際關系的洞察力與親和力、勇于進取、明辨是非、看準的事情能排除萬難干到底、心胸開闊。 ![]() 秦孝公應該是歷史上比較出名的一個明君。他有抱負有遠見,在他的內心有著統一天下的決心,在他的血液里有對權力追求的野心。他是一個天生的帝王,天生的政治家,秦國因為他而變得強大,也因此他奠定了大秦帝國的基業。 秦孝公最大的特點是為改變秦國落后挨打的局面艱定不移的實行變法,可謂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任用商鞅實行變法,排除秦國士族階層的種種阻撓,做商麩堅強的后盾,為日后秦國的強盛和崛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