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專門為小朋友們 錄制的3分鐘身體航行指南。 放下手中的作業, 安靜地休息一下, 要和爸爸媽媽一起收聽哦, 隨著聲音的引導, 用手指頭在身上點一點吧! 小蒙沖順著泉涌的方向,很快就漂流到了“液門”站。 液,指津液或是腋下,身體里的水,比如汗、尿、唾液等等出了問題,這里就是治癥之門,或能生津。 《甲乙經》和《千金翼方》里稱作“腋門”,腋通掖,《要方》說“掖門在掖下攢毛中一寸,名太陰陽,一名掖間,灸五十壯,主風。”《千金要方》里為“掖門”,就是邊門,午門城樓東西兩側的邊門。
液門穴在手背部,當第四、五指間,指蹼緣后方赤白肉際處。也擅長腋下、臂臑處的疾病。 《難經·六十八難》說“滎主身熱”,滎穴在手少陽三焦經里屬水,三焦又是通調水道的臟腑,“液門”是可以調節臟腑溫度的。臟啊、腑啊,它們在抵御外敵的時候,經絡的通道、三焦的空間都是臟腑聯絡的媒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熱起來、冷下去,或者時冷時熱,其實是身體的正氣和外來的邪氣你來我往爭奪的過程,都可以靠三焦經來調節,“液門”是很重要的開關。 關于三焦:二二六 | 關沖 | 手少陽三焦經 | 無名指外,不能彎的灣區,古今中外說“三焦” 有醫生說“熱為調節身體而產生,用不著擔心,因為體內有了細菌,要殺死它,所以發熱,如將一二分的熱度當做件大事,是不必要的。”有熱不用太擔心,再熱可以三焦調。 不過三焦這個臟腑的“大空間”,誰都可以進來使用,是它們同頻的活動讓三焦看起來也有了呼吸,有了生命。既然管水通氣,上、中、下是不是都一樣呢?中國的醫生說: “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 上焦,心肺,是清清爽爽、干干凈凈的,像水蒸發到天上的霧,像云,薄薄的,松軟的,還沒有發怒變厚的白云。 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還至陽明,上至舌,下足陽明,常與營俱行于陽二十五度,行于陰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復大會于手太陰矣。 上焦的氣從胃中水谷精微蒸化而來,就像河中海中蒸發一樣;氣從胃上口出來,沿著食道穿過膈膜,布散到胸中,再橫走到腋下,沿著手太陰肺經下行到手,從手呢,又鉆進了手陽明大腸經,上行到舌頭這里,再跳進另一條大河足陽明胃經,輕快地推動營氣周流全身,白天陽經轉二十五圈,晚上陰經轉二十五圈,又跑回肺經去等待新的循環。 “黃帝曰:人有熱,飲食下胃,其氣未定,汗則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衛氣之道而出,何也?” 但有時候衛氣不從這些管道里走啊,比如只有一半身體出汗,臉上有汗,后背卻沒有,這是怎么回事呢? “岐伯曰:此外傷于風,內開腠理,毛蒸理泄,衛氣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氣慓悍滑疾,見開而出,故不得從其道,故命曰漏泄。” 這是被風熱傷到了,皮膚腠理打開,衛氣行走到肌肉疏松的地方,就偏離了軌道了,哪里有開泄的縫隙,就從哪里出,這就叫“漏泄”了。 中焦呢? “岐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于此,故獨得行于經隧,命曰營氣。” 中焦的氣也是從胃上口沖出來的,但這些氣啊還要有泌別清濁、蒸化津液的消化過程,再上注入肺脈里,精微的氣與津液混合,最終變化成紅色的血,人最寶貴的就是就是血了,所以經絡如同隧道一樣,血在其中穿行,這就是營氣。 “黃帝曰:夫血之與氣,異名同類。何謂也? 岐伯答曰:營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故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故人生有兩死而無兩生。” 這么看來,血和營氣衛氣都是同一個源頭嘛,為什么名字不同呢? 營氣衛氣是水谷精氣變化的,血液也是水谷精微經過“心”熱的作用變成赤色的,同樣的源頭嘛!所以啊出汗太多,就不能傷血了,血液耗傷呢,就不能再發汗了,人啊,好像一半是血水,一半是汗水,不能兩樣都散失掉。 中焦和脾胃就像酒窖菜窖,食物漚漬在這,消化在這,這就是“營出中焦,衛出上焦”的故事了,再說說下焦吧。 “岐伯答曰:下焦者,別回腸,注于膀胱,而滲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腸而成下焦,滲而俱下。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 下焦再分揀泌別胃傳下來的水谷,通過熱乎乎的小腸,殘渣導入回腸,水液滲入膀胱,就都跑出身體外了,所以說下焦,以及在其中的腎、膀胱,像最終的溝渠通道,排導了屎尿。 “黃帝曰:人飲酒,酒亦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獨先下,何也?岐伯答曰: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氣悍以清,故后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 那酒為什么總比飯排出來的快呢?或者說同時在吃飯時喝酒、喝水,喝酒的人很快就去小便怎么回事?因為酒力氣大啊,那可是純粹糧食釀造的,已經是腐熟過的了,它的氣可足了,比三峽上游的水剽悍多了,所以它先沖出重圍。 說過了輕輕的霧、厚味的酒,當小朋友仰望天空時,打嗝飄出一朵云也一定是很自然的事情吧。 *版權歸“杭州紫芽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所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