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曰:針之長短有數乎?二曰員針,取法于絮針,筒其身而卵其鋒,長一寸六分,主治分肉間氣。五臟氣,心主噫,肺主咳,肝主語,脾主吞,腎主欠。五惡:肝惡風,心惡熱,肺惡寒,腎惡燥,脾惡濕,此五臟氣所惡也。五發:陰病發于骨,陽病發于血,陰病發于肉,陽病發于冬,陰病發于夏。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精志也。陽明多血多氣,太陽多血少氣,少陽多氣少血,太陰多血少氣,厥陰多血少氣,少陰多氣少血。
黃帝問于歧伯曰:經言夏日傷暑,秋病瘧,瘧之發以時,其故何也?歧伯對曰:邪客于風府,病循膂而下,衛氣一日一夜,常大會于風府,其明日日下一節,故其日作晏,此其先客于脊背也。黃帝曰:衛氣每至于風府,腠理乃發,發則邪入焉。黃帝曰:善。黃帝問于少師曰:余聞四時八風之中人也,故有寒暑,寒則皮膚急而腠理閉;黃帝曰:愿聞三虛。黃帝曰:愿聞歲之所以皆同病者,何因而然?黃帝曰:虛邪之風,其所傷貴賤何如,候之奈何?
靈樞.癰疽 第八十一注解。余已知血氣之平與不平,未知癰疽之所從生,成敗之時,死生之期,有遠近,何以度之,可得聞乎?膿不瀉則爛筋,筋爛則傷骨,骨傷則髓消,不當骨空,不得泄瀉,血枯空虛,則筋骨肌肉不相榮,經脈敗漏,熏于五臟,藏傷故死矣。黃帝曰:愿盡聞癰疽之形,與忌日名。猛疽不治,化為膿,膿不瀉,塞咽,半日死。諸癰疽之發于節而相應者,不可治也。黃帝曰:夫子言癰疽,何以別之?黃帝曰:何謂疽?
黃帝曰:余疑其然。黃帝曰:人之善忘者,何氣使然?歧伯曰:上氣不足,下氣有余,腸胃實而心肺虛。黃帝曰:人之善饑而嗜食者,何氣使然?黃帝曰:病而得臥者,何氣使然?黃帝曰:病目而不得視者,何氣使然?歧伯曰:衛氣留于陰,不得行于陽,留于陰則陰氣盛,陰氣盛則陰蹺滿,不得入于陽則(衛氣循行正常,人的睡眠功能就正常。黃帝曰:人之多臥者,何氣使然?黃帝曰:其非常經也,卒然多臥者,何氣使然?
【白話解】黃帝問岐伯醫經中曾說,夏天傷于暑邪,到了秋天就會發生瘧疾,然而瘧疾的發作有一定的時間性,這是什么原因呢?岐伯回答說暑虐之邪是從督脈的風府穴侵人人體,然后從頸項沿脊椎下行,而人體的衛氣,一日一夜之間行于人體五十周次,月初時按常規首先會合于風府穴,與稽留于風府穴的邪氣相遇,疾病就會發作,隨著時間的推移,衛氣的會合,循著脊椎逐日下行一節,這樣衛氣與邪氣相遇,就一天晚于一天。
與這種自然數理相對應第一種針取法于天,第二種針取法于地,第三種針取法于人,第四種針取法于四時,第五種針取法于五音,第六種針取法于六律,第七種針取法于七星,第八種針取法于八風,第九種針取法于九野。因此制成圓針,針的式樣,取其針身又圓又直,針尖呈卵圓形,適用于治療邪氣在肌肉的病證,針刺時不能損傷分肉,如果損傷了分肉就會使脾氣衰竭。二曰員針,取法于絮針,筒其身而卵其鋒,長一寸六分,主治分肉間氣。
與這種自然數理相對應第一種針取法于天,第二種針取法于地,第三種針取法于人,第四種針取法于四時,第五種針取法于五音,第六種針取法于六律,第七種針取法于七星,第八種針取法于八風,第九種針取法于九野。因此制成圓針,針的式樣,取其針身又圓又直,針尖呈卵圓形,適用于治療邪氣在肌肉的病證,針刺時不能損傷分肉,如果損傷了分肉就會使脾氣衰竭。二日員針,取法于絮針,莆其身而卵其鋒,長一寸六分,主治分間氣。
風從其所居之鄉來為實風,主生,長養萬物。風從南方來,名曰大弱風,其傷人也,內舍于心,外在于脈,氣主熱。風從西南方來,名曰謀風,其傷人也,內舍于脾,外在于肌,其氣主為弱。風從西北方來,名曰折風,其傷人也,內舍于小腸,外在于手太陽脈,脈絕則溢,脈閉則結不通,善暴死。風從東方來,名曰嬰兀風,其傷人也,內舍于肝,外在于筋紐,其氣主為身濕。風從東南方來,名曰弱風,其傷人也,內舍于胃,外在肌肉,其氣主體重。
靈樞.衛氣第七十六.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知六腑之氣街者,能知解結契紹于門戶;(意思是知道氣街,就能知道解結的方法就像一扇門的道理(開合樞)。)能知虛石之堅軟者,知補瀉之所在;手太陽之本,在外踝之后,標在命門之上一寸也。請言氣街,胸氣有街,頭氣有街,脛氣有街。氣在脛者,止于氣街,與承山踝上以下。(什么是氣街呢?
黃帝曰:刺衛言振埃,夫子乃言刺外經,去陽病,余不知其所謂也。黃帝曰:善。黃帝曰:其咳上氣窮拙胸痛者,取之奈何?黃帝曰:刺衛言發蒙,余不得其意。黃帝曰:刺衛言徹衣,夫子乃言盡刺諸陽之奇俞,未有常處也。黃帝曰:刺衛言解惑,夫子乃言盡知調陰陽,補瀉有余不足,相傾移也,惑何以解之?黃帝曰:官針奈何?用針之類,在于調氣,氣積于胃,以通營衛,各行其道。黃帝曰:余聞氣者,有真氣,有正氣,有邪氣。
黃帝問于歧伯曰:余欲無視色持脈,獨調其尺,以言其病,從外知內,為之奈何?歧伯曰:審其尺之緩急小大滑澀,肉之堅脆,而病形定矣。尺肉弱者,解□安臥,脫肉者,寒熱,不治。尺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溫也,其脈盛而滑者,病且出也。尺膚先寒,久大之而熱者,亦寒熱也。掌中熱者,腹中熱;黃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診目痛,赤脈從上下者,太陽病;人病,其寸口之脈,與人迎之脈小大等,及其浮沉等者,病難已也。
靈樞.官能 第七十三注解。黃帝曰:用針之理,必知形氣之所在,左右上下陰陽表里,血氣多少,行之逆順,出入之合,謀伐有過,知解結,知補虛瀉實,上下氣門,明通于四海,審其所在,寒熱淋露,以輸異處,審于調氣,明于經隧。陰陽不奇,故知起時,審于本末,察其寒熱,得邪所在,萬刺不殆,(從整體上判斷本末寒溫)知官九針,刺道畢矣。是故工之用針也,知氣之所在,而守其門戶,明于調氣,補瀉所在,徐疾之意,所取之處。
(黃帝說,希望你能把其中的大意簡略地講給我聽聽,比方說其中的賢人和圣人,才智是超群的,他們的稟賦是否陰陽均衡,行為也不偏不倚呢? 少師回答說,人大致分為太陰、少陰、太陽、少陽、陰陽和平五種類型。(黃帝問,上述五種類型的人,若素不相識,初一見面,不了解他的行為,又憑什么進行辨別呢? 少師回答說,一般人不具備這五種類型的特征,所以"陰陽二十五人"不包括在五種類型的人之中。這是陰陽和平之人的形
黃帝問于伯高曰:夫邪氣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臥出者,何氣使然?黃帝曰:善。黃帝問于伯高曰:愿聞人之肢節以應天地奈何?黃帝問于歧伯曰:余愿聞持針之數,內針之理,縱舍之意,捍皮開腠理,奈何?黃帝曰:愿卒聞之。黃帝曰:手太陰之脈,獨無俞,何也?黃帝曰:少陰獨無俞者,不病乎?黃帝曰:持針縱舍奈何?黃帝曰:持針縱舍,余未得其意也。黃帝曰:捍皮開腠理奈何?黃帝問于歧伯曰:人有八虛,各何以候?
靈樞.寒熱 第七十注解。黃帝問于歧伯曰:寒熱瘰□在于頸腋者,皆何氣使生?歧伯曰:此皆鼠□,寒熱之毒氣也,留于脈而不去者也。黃帝曰:去之奈何?歧伯曰:鼠□之本,皆在于臟,其末上出于頸腋之間,其浮于脈中而未內著,于肌肉而外為膿血者,易去也。歧伯曰:請從其本引其末,可使衰去,而絕其寒熱。黃帝曰:決其生死奈何?
何氣出行?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會厭者,聲音之戶也。舌者,聲音之機也。頏顙者,分氣之所泄也。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頏顙不開,分氣失也。人卒然無音者,寒氣客于厭,則厭不能發,發下能下,至其開闔不致,故無音。歧伯曰:足之少陰,上系于舌,絡于橫骨,終于會厭。會厭之脈,上絡任脈,取之天突,其厭乃發也。
黃帝問于歧伯曰:余聞九針于夫子,而行之于百姓,百姓之血氣,各不同形,或神動而氣先針行;歧伯曰:重陽之人,熇熇高高,言語善疾,舉足善高,心肺之臟氣有余,陽氣滑盛而揚,故神動而氣先行。黃帝曰:其氣與針相逢奈何?黃帝曰:針已出而氣獨行者,何氣使然?歧伯曰:其陰氣多而陽氣少,陰氣沉而陽氣浮者,內藏,故針已出,氣乃隨其后,故獨行也。黃帝曰:針入而氣逆者,何氣使然?
黃帝問于歧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風雨寒暑,清濕喜怒,喜怒不節則傷臟,風雨則傷上,清濕則傷下。或著孫脈,若著絡脈,或著經脈,或著俞脈,或著于伏沖之脈,或著于膂筋,或著于腸胃之募原,上連于緩筋,邪氣淫泆,不可勝論。卒然多食飲,則腸滿,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絡脈傷,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后血。腸胃之絡傷則血溢于腸外,腸外有寒,汁沬與血相搏,則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積成矣。
少征與大宮,調左手陽明上,右角與大角,調右手少陽下。大宮與上角,同右足陽明上,左角與大角,同左足陽明上,少羽與大羽同右足太陽下,左商與右商,同左手陽明上,加宮與大宮同左足少陽上,質判與大宮,同左手太陽下,判角與大角同左足少陽下,大羽與大角,同右足太陽上,大角與大宮同右足少陽上,右征、少征、質征、上征、判征、右角、鈦角、上角、大角、判角。
兩吻多畫,足陽明之下血氣盛則下毛美長至胸,血多氣少則下毛美短至臍,行則善高舉足,足趾少肉足善寒,血少氣多則肉而善瘃,血氣皆少則無毛有則稀、枯悴,善痿厥,足痹。足太陽之上,血氣盛則美眉,眉有毫毛血多氣少則惡眉,面多少理,血少氣多則面多肉,血氣和則美色,足太陽之下,血氣盛則跟肉滿,踵堅,氣少血多則瘦,跟空,血氣皆少則善轉筋,踵下痛。手太陽之上,血氣盛則多須,面多肉以平,血氣皆少則面瘦惡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