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張馳老師談了藏結、肺藏結的部分,重點剖析了“飲食如故,時時下利”、“雖有氣結,皆血為之”的特點,點明百合貝母茯苓桔梗湯、葶藶括萎桔梗牡丹湯一虛一實的臨證眼目,希望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發!百合貝母茯苓桔梗湯方。治療肺部疾病的一些經方,在治療肺結節中均有用武之地,其中百合貝母茯苓桔梗湯、葶藶瓜蔞桔梗牡丹湯、澤漆湯等使用幾率最大,另外像厚樸麻黃湯、射干麻黃湯、葶藶大棗瀉肺湯也有使用的機會。
3宣通與溫補是扶陽的兩大法門再一個就是宣通與溫補是扶陽的兩大法門,因為陽氣的不斷運動,它能夠使機體的臟腑、經絡、氣血、關竅的很多功能得以實現,所以我們在治療上,一方面要保持陽氣運動的宣暢,另一方面,對陽氣的虛損又應當主動而積極地去溫扶。所以,在三陽病當中,陽氣往往因為邪氣的侵襲而運行受阻,宣通陽氣的意義就在于使病邪去、陽氣宣暢,正勝而病愈。而溫壯陽氣法反過來亦能促進陽氣的活動力。
瀉之則能宣肺降逆,治療因肺氣壅郁,宣降失常所致咳嗽并胸悶者,臨床常中府與肺俞相配(俞募配穴法),以增強補益肺氣或宣肺降逆,平喘止咳之功。尺澤 主肺熱咳嗽及腑咳:尺澤為肺經之合穴,蓋陰合為水穴,肺為金臟,水乃金之所生,“實則瀉其子”,故瀉之能清泄肺熱,宣降肺氣而止咳,用于治療肺熱,清肅失常引起的咳嗽。故刺此穴可疏衛解表,宣肺利氣,用于治療肺衛受感,肺氣壅遏不宣,清肅之令失常所致的咳嗽。
憂郁癥驗方—柴桂溫膽定志湯。柴桂溫膽定志湯為郝萬山老師治療精神憂郁癥之經驗方。以柴胡桂枝湯中桂枝甘草,溫心陽,助膽陽。柴桂溫膽定志湯組成:柴胡10g 黃芩10g 桂枝6~10g 赤白芍各10g 陳皮10g 茯神20g 枳殼10g 法半夏10g 天竺黃10g 黨參10g 菖蒲 6g 遠志10g 炙甘草10g 炒棗仁20~30g 生龍牡各30g(先煎)。
憂郁癥驗方——柴桂溫膽定志湯。陽,助膽陽。溫膽湯化痰濁,理三焦氣機。柴桂溫膽定志湯組成:柴胡。人體的三焦就是我們的“天空”,三焦通行元氣,運行水谷,將營養物質運送到各個臟腑。郝教授的“傳世之寶”,就是出自《金匱要略》的一個經典古方——橘枳姜湯,僅有三味藥,卻有四兩拔千斤作用,能夠理氣化痰、暢達三焦,在臨床使用非常廣泛。另外,橘枳姜湯和溫膽湯是治療三焦不暢的經典古方,臨床上用于治療各類疑難雜癥。
補肺湯 補肺湯。補肺湯,中醫方劑名。補肺湯功補肺腎,桑皮味菀熟芪參。補肺五味與參芪,熟地紫苑配桑皮,肺氣虛損喘嗽汗,益氣固表莫遲疑。本方中人參、黃芪益氣補肺;本方適用于咳嗽日久肺氣虛弱者,其他咳嗽不宜使用,方中有補有瀉,配伍甚好,但是方中人參、黃芪、熟地滋膩礙胃,桑白皮、紫菀化痰除濕力量薄弱難以克服三者之偏性,熟地滋腎陰,防治腎陰虛導致肺陰虛,此可謂化痰妙品,只是桑白皮、紫苑佐使藥物力度不合適。
董針——眩暈。暈 眩。1.血壓高的頭暈,先在背部五嶺穴點刺放血,再針火硬,立降血壓,并止暈眩。血壓低的頭暈亦效。2.腦貧血的頭暈:①針通關、通山、通天;②針中白、腎關有效。3.靈骨治頭暈甚效。十四經效穴:曲池、內關。
藥王孫思邈:1個神仙方劑,5味藥,讓你變大膽、變強壯,如虎添翼。藥王孫思邈有個仙方:甘草湯,治瘦弱,驚恐。脾失健運,不能運化水濕,反過來也會影響脾的鄰居肝。甘草、生姜、五味子各二兩,人參一兩,吳茱萸一升。吳茱萸為肝之主藥,兼入脾胃,辛能散熱能溫,苦熱能燥能固,故其散寒溫中,燥濕解郁,安撫肝脾之功相當佳。另,吳茱萸還能溫煦腎,收斂了脾因虛寒無法運化的水濕,因此無論治肝治胃還是中下焦寒濕滯濁,都是良將。
【主病歌】浮脈為陽,其病在表。【主病歌】沉脈為陰,其病在里。【主病歌】遲脈主臟,其病為寒。【主病歌】數脈主腑,其病為熱。【主病歌】滑脈為陽,多主痰涎。【兼脈歌】浮滑風痰,沉滑痰食。【主病歌】澀為血少,亦主精傷。【主病歌】血實脈實,火熱壅結。【主病歌】洪為盛滿,氣壅火亢。【主病兼脈歌】緩為胃氣,不主于病;【主病歌】弦為肝風,主痛主瘧,主痰主飲。【兼脈歌】浮弦支飲,沉弦懸飲。弦數多熱,弦遲多寒。
處方:(1)炒蒼術3g,牛膝9g,黃柏15g,鹿角15g(先煎),石菖蒲6g,遠志6g,伸筋草15g,舒筋草15g,忍冬藤30g,橘絡15g,水煎服,每日1劑;以一診方加白豆蔻15g、黃芪15g、骨碎補5g、續斷5g增強溫補脾腎之力。前方去石菖蒲、遠志、伸筋草、舒筋草、橘絡、加胡蘆巴10g,菟絲子10g,淫羊藿15g,黃芪、鹿角增為30g以益肝腎,填精髓,外洗方同前。以溫腎強骨,兼調肝脾之劑善后;
五遲、五軟及內傷發熱治療的中成藥:五遲:...五遲、五軟及內傷發熱治療的中成藥:五遲:肝腎不足————六味地黃丸、龍牡壯骨沖劑 心血不足————人參歸脾丸、人參養榮丸。內傷發熱:陰虛發熱————大補陰丸、知柏地黃丸 氣虛發熱————補中益氣丸、黃芪膏血虛發熱————當歸補血丸、人參歸脾丸 肝郁發熱————加味逍遙丸 瘀血發熱————大黃蟄蟲丸、血府逐瘀口服液。
老中醫100條診病經驗、用藥經驗、用方經驗。34、茯苓治周身水,豬苓治大腸水(配石膏),亦用己椒藶黃湯(防己、川椒、葶藶、大黃),澤瀉治膀胱水,白術治脾水。柴胡加法夏才降胃氣。當歸先煮一陣有活血之用,長時間煮當歸,揮發油完了,形成于堿,有破血作用。當歸炭-破血(用于月經不來),含當歸堿。88、三黃(瀉心湯)也能治療心下痞,特別是有高血壓、有胃出血、有便秘的胃病患者,在半夏瀉心湯的基礎上加少量制大黃,效果更好。
老中醫講透舌診之老舌與嫩舌舌象高清圖譜解說。舌體紋理細膩,浮胖嬌嫩,舌色淡白而濕潤者,稱之為嬌嫩舌,提示虛證,氣血不足,不能充盈舌體,或是陽虛不化,津液內停。本例患者舌淡質嫩舌體胖大透明苔,舌根苔白膩,脾腎陽虛,氣血不足,身體虛弱,下焦寒濕重,中焦虛寒,脾胃也不好。溫馨提示:為了普及舌診知識,使大家便于了解舌診,認識舌診,運用舌診,有病早知道,我將陸續推出常見舌象圖譜解析,敬請朋友們持續關注。
中藥外敷方——順痰消癭方,針對評級3類以...中藥外敷方——順痰消癭方,針對評級3類以內的甲狀腺結節,有顯著的消痰散結功效,敷用7天即可見到效果,建議收藏!桔梗祛痰、利咽;這個外敷方主要用于3級以內的甲狀腺結節,尤其適用中醫辨證屬于氣郁痰阻證的患者。那么怎么辨證是氣郁痰阻證?參照《中醫內科學》及《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002 年版)),并結合臨床辨證屬氣郁痰阻證,其診斷標準如下:
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八綱辨證。八綱,就是八個綱領,陰陽、表里、虛實、寒熱,陰陽為總綱,表里提示部位深淺和判斷病情輕重,虛實為判斷正氣衰落的依據,寒熱判斷疾病性質。《黃帝內經》曰: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具體的陰陽、表里、虛實、寒熱,或寒里有虛,虛里有寒等等就不一一贅述了,此文(不光此文,還有前文、前前文等)就是想讓大家了解了解祖國醫學,了解了解自己的身體,才能進一步活的更好。
醫圣一味澤漆湯,逐痰化瘀,將結節散于無形。肺結節多因痰瘀積肺!在中醫看來,肺結節起初是因為肺里面有一團痰濕,痰濕越聚越多,終于,肺再也受不了了,它就要通過咳嗽把痰濕排出去,所以說,咳嗽咯痰本質上來講是一種排邪反應。不過,如果你覺得澤漆湯只能調理肺結節的話,那你可太低估了醫圣的名頭,除了肺結節,它還能調理胸腔積液、慢性支氣管炎乃至肺癌等一系列肺系疾病,可以說是肺系疾病的克星之一了。
中醫治病一直強調辨證論治,關于辨證,通常有臟腑辨證、六經辨證、八綱辨證等幾種方式。小編今天就給您推薦其中的一種——八綱辨證,所謂的八綱,即是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八綱。下面我就開始說說真正的八綱辨證,在說之前還是要請讀者先忘掉你所掌握的舊八綱的思維。八綱辨證即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八綱,其中以陰陽為第一,但是后人理解的八綱陽成為表、熱、實的代名詞,陰陽的大綱早已丟失,下面先說陰陽。
脈象和針灸的結合脈診指導針灸操作方法:浮沉定淺深.遲數定補瀉.虛實定方法分類:針灸治療學 從事中醫工作的中醫師,都會對脈診“浮沉辨表里,遲數辨寒熱,舉按辨虛實”耳熟能詳。浮沉定淺深 脈理中有“浮沉辨表里”,是說從病人脈象的浮沉中,可以初步體悟、掌握并且辨別病人病情的外感還是內傷、腑病還是臟病、經絡病還是臟腑病、新病還是舊病、輕病還是重病等疾病性質以及疾病診療的難易、簡復等診療信息。
①、首先區別脈象是浮脈還是沉脈。“舉”因為切脈時手指是從淺表往深層逐漸探查的,首先輕觸皮膚,即可探出脈象是否浮脈;“尋”無浮脈則又加壓,在這個層次可觸到許多脈象;“按”,此時檢查是否沉脈對比浮脈。浮脈類——浮脈、濡脈、革脈、芤脈、散脈;沉脈類——沉脈、牢脈、伏脈。③、區別了浮脈和沉脈為了啥,為了辨證,辨啥證?好了通過以上三大招,加心法口訣,再加上開局兩大步你基本上可以學會把脈了。
國醫大師鄧鐵濤對藥運用心得——海螵蛸、茜草根。海螵蛸又叫烏賊骨,其形如海螺,且生于海中,故名海螺峭,為軟體動物烏賊科烏賊魚的骨狀內殼。茜草根為茜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茜草的根。海螵蛸10~30g,茜草根10~15g煎湯服用。鄧教授經常用海螵蛸和茜草根配對治療慢性胃炎、胃潰瘍。海螵蛸、茜草伍用,出自《素問·腹中論》四烏賊骨一蘆茹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