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 甘草 桂枝 生姜 五味子各三兩(《傳承集》注:各三兩:此下抄本中有新補小字按語:“按:《金匱》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加生姜,治飲證。”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閱者據《敦煌古醫籍考釋》127頁【按語】化裁人此。)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分再服。若欲作大湯者,補肝湯內加羊肝,補心加雞心,補脾加牛肉,補肺加犬肺,補腎加豬腎各一具,即成也。諸大瀉散湯法:肝:硫磺、白礬、凝水石各三兩,硝石、堊土各一兩。
廿五味藥精經法圖:醫藥大神的專屬秘籍。
至真要大論》: 以《內經》五行五味(木酸、火苦、土甘、金辛、水咸)來看: 木位之主,其瀉以酸,其補以 辛。以《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中五行與五味的關系(木辛、火咸、土甘、金酸、水苦)來看〈內經〉: 木位之主,其瀉以酸,其補以 辛。(土瀉火、火補火) 土位之主,其瀉以苦,其補以甘。以《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中五行與五味的關系來看《輔》的內容(木辛、 火咸、土甘、金酸、水苦): 肝德在散。
瀉生我 瀉我生大瀉肝:土火(甘草) 水金(黃芩) 火木(大黃)大瀉心:金土(芍藥) 木水(干姜) 土火(甘草)大瀉脾:水金(黃芩) 火木(大黃) 金土(芍藥)大瀉肺:木水(干姜) 土火(甘草) 水金(黃芩)大瀉腎:火木(大黃) 金土(芍藥) 木水(干姜)注:前兩味是小瀉湯中瀉母的臣藥,后兩味是瀉子的臣藥。小補肝湯,君藥桂枝味辛屬木主補,臣藥干姜味辛補,臣藥五味子味酸瀉,佐使大棗味甘緩肝。歸肝、脾經。
瀉心湯。寧氣補肺湯。③、大瀉脾湯之六味藥,甲本為“附子、干姜、黃芩、大黃、枳實、芍藥(先抄“甘草”,又涂改為“芍藥”)”,乙本為“附子、干姜、黃芩、大黃、枳實、甘草”。按本方通例,凡五臟瀉湯大方,皆由六味藥組成,其中,有五味藥諸方皆同,即姜、芍藥、大黃、黃芩、甘草,只有一味藥諸方各異,此一味藥出自該臟瀉湯小方,據此,大瀉脾湯應由前列五味藥加附子組成,方中不應有“枳實”,枳實是大小瀉肝湯的代表藥物。
這里可以用到我的特殊理論,即之前我文章中的導引體證氣機論,黃芩清肺熱清肺氣以升肝木,肺熱為郁火(為肝心包下收斂之陽火轉而升到肺上之陽火)而肝浮于心包之火為浮火,他都能清,但是以清肺(膽)之陽氣與火為主,肺之陽熱一降,肝木自升,而且李東垣的師傅張元素也說黃芩清肺火肺氣,輔行訣對應的上,黃芩為水中木,而少陽病多郁火。剛說了苦辛(水木)除痞(火土)再接下來,到了木火,木火克土金,代入五味。
生姜為火,附子為土,細辛為金,干姜為水。甘草為金,茯苓為水,薯蕷為木,炙甘草為火。五味子為水,枳實為木,萸肉為火,芍藥為土。枳實為水,芍藥為木,萸肉為火,五味子為土。】竹葉為木,黃連為火,術為土,黃芩為金。黃芩為木,黃連為火,術為土,竹葉為金。】治療寒病當用土,因為土克水(寒),用其用味“以甘瀉之”;干姜為火,附子為土,細辛為金,生姜為水。三、治寒之土類。五味子為水,芍藥為木,萸肉為火,枳實為土。
現時代的經方家們只不過是玩玩文字游戲而已--看過用過《輔行訣》五行互含藥精及五臟補瀉方你就知道!味辛皆屬木,桂為之主,椒為火,姜為土,細辛為金,附子為水。味咸皆屬火,旋覆[花]為之主,大黃為木,澤瀉為土,厚樸為金,硝石為水。味甘皆屬土,人參為之主,甘草為木,大棗為火,麥冬為金,茯苓為水。味酸皆屬金,五味[子]為之主,枳實為木,豉為火,芍藥為土,薯蕷為水。味咸屬火:旋覆花[火中火] 味咸溫。
《破解《湯液經法圖》》2+探析《湯液經法》的五味五行理論。而如果是桂枝湯證誤用了下法,邪氣內陷而胸口脹滿時,那就要用「桂枝去芍藥湯」,解掉這一層封印,桂枝湯才會有沖力把邪氣頂出去。傷寒方中,甘草有用四兩的(甘草干姜、芍藥甘草、甘草瀉心、炙甘草湯等),有用三兩的(理中、小柴胡湯、柴芍草枳湯〔四逆散〕),有用二兩的(桂枝湯系、四逆湯、白虎湯、桔梗湯等),有用一兩的(麻黃湯、調胃承氣湯等)。
【轉載】《輔行訣》與《黃帝內經 近日讀《內經》中《臟氣法時論篇》及《宣明五氣篇》的時候對五臟五味的描述產生了很大疑惑。- 對于肝而言,肝性為散,與本性相符的為補(辛散),即用辛補,與本性相背的為瀉(酸收),即用酸瀉。- 對于肺而言,肺性為收,與本性相符的為補(酸收),即用酸補,與本性相背的為瀉,即用辛散。- 對于腎而言,腎性為堅,與本性相符的為補,即用苦補(苦堅),與本性相背的為瀉,即用咸耎。
金化強土,強土是土行中體木強,土生金,金泄土。天之五運反映在人身上的五大系統:肝木、心火、脾土、肺金和腎水,在《湯液經法圖》中用“木、火、土、金、水”來表述人體的五大系統,而這五大系統也有體陰用陽,肝木體酸用辛、心火體苦用咸、脾土體辛用甘、肺金體咸用酸和腎水體甘用苦。脾土用味甘化心火用體苦,生脾土體味辛,肺金用味酸化脾土體味辛,生肺金體味咸,腎水用味苦化肺金體味咸,生腎水體味甘,瀉腎水用味苦;
2、《湯液經》早已失傳,但是述要這本“湯方之祖”的書籍《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后面簡稱這本書為輔行訣)被完整的流傳了下來。3、《輔行訣》這本書記載的湯液經法圖,就是《湯液經》中論述的湯方組方原理。總結:弄懂湯液經法圖=弄懂經方組方原理=活用經方。②很多藥物的藥味并不單一,一種藥物可以具備多種藥味,有的有辛味和酸味,有的有酸味和咸味,有的有辛味和咸味等。五臟虛實辨證體系的核心——湯液經法圖。
湯液經法精粹:中醫師必學的五臟虛實調和之道。導讀:學習湯液經法圖離不開“體用化”三種味道,輔行訣所講的五臟虛實辨證法也是以這三個方面為基石。五臟虛實補瀉體系中,五臟的體用化味是運用的基礎。這里又提到了”補瀉”,這個補瀉是指五臟虛實補瀉體系中的補瀉,跟內科學所講的補虛、瀉實有一些區別。逆反五臟特性的藥味叫“體味”。“《律書》:辛者,言萬物之辛生,故曰辛。”辛味順應肝木的特性,所以辛味是肝木的用味。
師曰:假令人病,脈得太陽,脈與病形證相應,因為作湯,比還送湯之時,病者因反大吐若下痢,(仲景痢字作利)病腹中痛。脈長而弦病在肝(扁鵲云:病出于肝),脈小血少病在心(扁鵲云:脈大而洪,病出于心),脈下堅上虛病在脾胃(扁鵲云:病出于脾胃),脈滑(一作澀)而微浮病在肺(扁鵲云:病出于肺),脈大而堅病在腎。扁鵲曰:脈氣弦急,病在肝。二陽并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愈,屬承氣湯證。
圖解人體34個特效穴位,建議收藏。肩井穴位于肩上,當大椎穴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上。脾經大都穴位于足內側緣,足大趾與 腳背交界處的那個關節前下方,足大趾內側緣的赤白肉(見足穴位圖)。內穴是去胃火 的,是去熱的穴位,為人體自生的牛黃解毒丸,其作用相當于牛黃解毒。大都穴位于足內側緣,當足大趾本節前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就是足大趾與腳背交界處的那個關節前下方,足 大趾內側緣的赤白肉補鈣藥 脾經大都穴,是補鈣要穴。
解剖:大腿神經前皮枝、肝之總神經、心之總神經、表層心之神經、中層肝之神經、深層腎之神經。解剖:大腿神經前皮枝、膽總神經、肝神經、脾之神經。說明:手指與腳指上的穴位下針時都很痛,一般人較不能忍受,不過手足上的穴位,感應力都很強,療效都不錯,因此坊間有人專下手針,取得相當好的療效,手足指上扎針固然痛,可要求患者在進針一剎那,用力作深呼吸的動作,吸足氣,用力吸、氣滿了,進針亦較不痛這點提出參考。
30、打隔,因暴飲暴食造成隔肌驚攣,取足反射區腦垂體,胃食道,胸膈反射區。34、腸鳴腹脹,灸內踝下照海穴,配足部反射區腹腔神經叢,脾、腎、肝、膽結腸反射區。38、大便困難,病因為長期用瀉藥,致使直腸神經叢麻痹,啄法使腰骶部發熱點揉承山穴,支溝穴,足部直腸,結腸反射區及腹腔神經叢腦垂體反射區。46、隆閉,癥狀為小便點滴不暢或不通,取足反射區下腹部,腹腔神經叢,腎及腎上腺,加強前列腺,生殖腺反射區。
組成:南沙參30克,全當歸10克,杭麥冬10克,甘枸杞10克,熟地黃10克,杭白芍 10克,制鱉甲10克,雞內金10克,霍山石斛10克,北五味5克,廣郁金10克,青陳皮各10克功能:滋陰養肝主治:慢性肝炎,肝腎志虛型,證見兩脅隱痛口苦咽干,手足心熱,頭昏衛鳴,失眠多夢,腰膝酸軟,舌質紅,少苔或苔薄黃,脈弦細。24 舒肝化癥湯。主治:肝胃不和所致胃脘疼痛,包括胃炎、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膽囊炎、胃腸功能紊亂所引起的上腹疼痛。
《道德經》帛書版 原文 譯文。馬王堆出土帛書版。《道德經》帛書版。譯文:道生成萬物,德滋養萬物,萬物呈現各種形態,器物因而形成。譯文:天下萬物都有本源,這個本源被視為天下之母。譯文:大國應如江河下游般謙下,扮演天下雌性之角色,成為天下交流匯聚的中心。譯文:道,是萬物歸依的根源,善良之人得以守護其中,不善之人也能從中尋得庇護。譯文:道永遠不追求名聲,如果侯王能夠守持它,萬物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變化。
今以乾宅來作說明:1. 乾宅坤門 乾宅在坤方開門,按「乾六天五禍絕延生」歌訣,坤為乾宅之延年。2. 乾宅兌門乾宅在兌方開門,按「乾六天五禍絕延生」歌訣,兌為乾宅支生氣。4. 乾宅坎門乾宅在坎方開門,按「乾六天五禍絕延生」歌訣,坎為乾宅之六煞。6.乾宅巽門乾宅在巽方開門,按「乾六天五禍絕延生」歌訣,巽為乾宅之禍害。7.乾宅離門乾宅在離方開門,按「乾六天五禍絕延生」歌訣,離為乾宅之絕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