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淵字元海,匈奴人。當然,劉淵感興趣的不僅僅是漢文化,更是中原的大好河山,當晉室內亂衰落,劉淵也看到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公元304年,晉王室的司馬幾家兄弟打得正火熱的時候,劉淵起兵反晉,自稱大單于,建王朝于離石(后遷都左國城)。劉淵反晉后,晉王朝派司馬騰進剿劉淵,被劉淵所敗,司馬騰逃往山東(后被石勒所殺)。沒費太大力,石勒全殲晉軍十萬人,王衍被俘,司馬越之子司馬毗和同行的司馬氏四十八王全部被殺。
昔木土之戰(元)戰爭概述:公元1259年,蒙古帝國大汗蒙哥戰死于四川合州釣魚城,蒙古帝國各派系展開了對蒙古大汗位置的爭奪戰,忽必烈幼弟阿不里哥在漠北被立為新的蒙古大汗,忽必烈也在次年三月在開平自稱蒙古大漢,雙方展開了激烈爭奪,1261年11月,兩軍相遇于昔木土,阿不里哥戰敗,后向忽必烈投降,勝利的忽必烈卻再也無法統治寵大的蒙古帝國,忽必烈只能帶領著部分蒙古人走進的元帝國時代。
這年是公元1368年,王保保殺進太原的時候,朱元璋也在應天稱皇帝,建立明帝國。戰爭人物命運走向之王保保:如果僅以在中原的表現,王保保是完全配不上朱元璋贈予的天下第一奇男的稱號的,王保保的成名之作在洪武五年,朱元璋為徹底解決北元蒙古政權的威脅,命徐達、李文宗、馮宗異三路并發,共15萬大軍,深入漠北剿滅北元殲部,王保保再一次和徐達相遇,并成功復仇,徐達大敗而歸,死傷數萬,在王保保面前承受了人生中最大的敗仗。
將星指數:★★★★ 王翦 李牧 李信 蒙武 王賁。秦國一時無法滅趙,轉頭指向了韓國,滅韓之后,才于公元前229年由王翦、楊端和攻趙,趙國派李牧司馬尚率軍抵抗,并再敗秦軍,秦國對李牧實在頭疼,用重金收買了趙王寵臣郭開,造謠李牧、司馬尚謀反,趙王中反間計,用趙蔥和顏聚代李牧司馬尚,李牧抗命,殺李牧。吞并六國后,王翦又率大軍征百越,平定江南,王翦因功晉封武成候,很快王翦職官,退還秦王所賜良田,隱居山林。
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4月,大批倭寇入侵浙江舟山、溫州、臺州、寧波、紹興等地,5月,倭寇攻下了整個黃巖縣,在縣城燒殺搶掠了近七天,才大搖大擺撤離,次年,在大漢奸汪直的引導下,倭寇再次卷土重來,戰艦百艘,浙江、江蘇數千里海防同時告警,倭寇先破昌國,再破上海、江陰,在三個月的時間里搶掠了近十郡州縣,二十多所衛所被其所破。4月19日,戚、俞、劉三部圍攻平海倭寇殲滅倭寇二千二百余人,收復平海、興化等地。
忽必烈在平定阿不里哥和內部漢軍李璮的叛亂后,把目光重新放在了南宋王朝的身上。劉是當時比較有名的邊將,所轄瀘州是川陜對蒙要塞,有三十萬戶人口,對于劉整這塊從天上砸下的餡餅,蒙古人有些不相信,害怕這是誘降,只有當時的蒙古成都路軍馬經略使劉黑馬認為這是天賜良機不可錯過,積極與劉整聯絡,最終使劉整投降蒙古,瀘州后來雖然被宋將呂文德收回,但蒙古軍多了一個了解南宋整體防御情報的大將,比失去瀘州更為致命。
沙陀人在李存勖、李嗣源二代君主兼名將的率領下,北抗契丹三十余年,為沙陀人掙得了榮譽,也遏制了契丹勢力的入侵。石敬瑭很不光彩的建立了后晉政權,并當上了皇帝,他是個老實人,忠實的履行了與契丹人的約定,把幽云十六州割給了契丹人,每年給契丹人送去帛30萬匹,在當皇帝的六年間,先后43次遣使去契丹,進貢、問安、匯報工作,后晉成了契丹操縱的傀儡政權,國內大小事務均由契丹人作主。
鄧艾被司馬昭任命為安西將軍,與陳泰一起抗擊蜀軍,在段谷大敗姜維。雖然鄧艾資歷更深,對蜀作戰經驗更為豐富,也更比鐘會可靠,然而司馬昭還是決定任用鐘會作為平蜀的主將,個中原因除了兩人不同的年齡和身世外,鄧鐘二人對對待平蜀的態度也至關重要,鄧艾多次向司馬昭上書,認為現在蜀難險關重重,又有一姜維這樣的一方大將鎮守,還不是平蜀的最好時機,鐘會則附和司馬昭急于滅蜀建立自己的威望的心理,大力支持大兵平蜀。
但李密卻很積極,并主動向翟讓提出由其去勸說附近的幾支義軍歸附瓦崗軍,在李密的努力下,外黃王當仁、濟陽王伯當、韋城周文舉、雍丘李公逸等義軍相繼歸附了瓦崗軍。戰爭人物命運走向之李密:瓦崗軍成也李密,敗也李密,是他的到來,讓瓦崗軍從一支偏居瓦崗的地方義軍發展成為擁有數十萬,影響隋王朝命運的寵大軍隊,然而因為他的固執,一直將戰爭重心放在各路勢力糾集的洛陽地區,也導致了瓦崗軍最后的失敗。
左宗棠收復新疆(1875—1878年)是晚清維護國家領土完整的重要軍事行動,其關鍵戰役以戰略規劃周密、后勤保障革新、戰術靈活多變為特點,最終粉碎阿古柏政權并迫使沙俄歸還伊犁。決定性的五場戰役:一、北疆爭奪戰:古牧地之戰(1876年8月)左宗棠采取“緩進急戰”策略,先穩固甘肅基地,1876年夏率主力進入北疆。五、伊犁交涉與軍事威懾(1871—1881年)雖非直接戰役,但左宗棠的軍事部署為外交解決奠定基礎。
在隋朝之前,華夏大地大體形成三支勢力:關中士族、山東士族以及江東士族。而隋朝的統一,其實本質上依舊是關中士族支持下的楊堅,對山東士族、江東士族的壓制,而山東士族和江東士族對于這種被征服的情況必然是不滿的——楊廣在隋文帝在位時期,就密謀過:如果奪取太子地位失敗,那自己就撤退到江東,恢復南北對峙的局面。比如李世民開創科舉,在保障關中士族利益的同時,并且分配部分權益給山東士族、江東士族,保證了唐的穩定。
多爾袞倒是沒聽說他喜歡賭博,但是多爾袞的行為,就是在賭博。比如明朝大將吳三桂就派人聯系多爾袞(清的攝政王),希望清兵能幫助明朝打走“流寇”李自成。多爾袞則認為應該趁機在關內建立統治——當然,至于說能占多大地盤,多爾袞也沒有底。多爾袞當時帶著清兵入關,但是朝廷還在沈陽。其實多爾袞對于南明這個龐然大物也是忐忑的。但是隨著清兵入關以后,南明朝廷不論是態度上還是實際應對方面,都讓多爾袞看出南明朝廷的軟弱。
于是朱漆臉利用自己的大墓技能,偷摸盜挖到趙匡胤的地宮里,撬開趙匡胤的棺槨——其實朱漆臉就是沖著棺槨來的,所以專門帶了這方面的工具。不過,朱漆臉在準備把腰帶解下來的時候,發現麻煩很大:那就是趙匡胤把腰帶的大半部分壓在身底下,所以朱漆臉即便解開腰帶,也抽不出來。不過,就在趙匡胤的尸體被拉起來的時候,趙匡胤的嘴里突然噴射出一種奇怪的黑色液體,這液體噴了朱漆臉一臉。也因此,朱漆臉有了朱漆臉這個外號。
比如石氏趙國(十六國后趙)的君主石虎在位后期,有感于東晉的底蘊,知道東晉的底蘊不是石氏趙國能比的,也知道北方人心都歸向東晉,所以石虎派人到江東向晉廷送禮,表示希望晉廷能承認石氏趙國對北方的統治。而南明的態度則尷尬了:從南明一開張,對清廷的態度就是軟弱的。不過在那個年代,權臣想要取代皇帝做新的皇帝,手里得有資本:說白了,就是你憑什么取代原先的君主?這也是東晉將領熱衷北伐的原因之一。
五代史丨如果五代十國的時間跨度如同南北朝那樣,會對歷史造成啥樣影響?和五代十國能相提并論的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有本質不同:東晉十六國時期,東晉保留了漢文明的火種(南朝也是這樣),十六國時期,北方的很多胡人政權也是敬重儒學的,到了北朝時期,北朝多數統治者也不敢公然叫板儒家——尤其是胡人對于儒家的態度更是糾結的。而五代十國的戰亂,卻存在把周禮這個華夏文明的根基給刨了的可能性。
歷史雜談丨為什么宋金遼并立被視作南北朝,吐蕃和唐朝并立不被視作東西朝?同樣,在古代華夏,遼金和吐蕃,本質上就是不同的屬性。第一種,匈奴、鮮卑、吐蕃(姑且算是胡人吧!),這類胡人屬于沒受儒家思想影響的蠻族,在中國古代史上,更被視為獨立于中原王朝之外的胡人政權/部族,不具備割據王朝或者少數民族王朝的屬性。所以不難理解,為啥唐朝和吐蕃不算東西朝——原因很簡單,吐蕃人也不信仰儒家啊!
皇帝需要祭天,因為皇帝自稱是天子,皇帝的權力也是老天給的,所以老天和皇帝相比,當然老天大于皇帝;所以,皇帝如果沒有絕對實力的支持,諸侯王可以表示,皇帝的這個主張違背了祖宗的決議,并借此起來造反——后世朱允炆搞削藩,朱棣造反的依據就是:根據祖宗的意思,討伐皇帝身邊的壞人。在唐朝歷史上,經常出現牙兵因為不滿節度使,或者節度使搞不到軍費來解決牙兵吃喝的,而被牙兵弄死的例子。
甚至巴蜀士族對于蜀漢朝廷連年征戰感到很不滿,故而魏兵出現在成都城外的時候,巴蜀士族希望劉禪能夠投降,因為巴蜀士族不想繼續出錢給蜀漢揮霍了。巴蜀士族不愿意支持劉家人打仗,但也不代表就愿意被中原士族壓一頭。巴蜀士族對于成漢的態度糾結:一方面巴蜀士族倒也希望有個獨立的大成國來對沖中原士族的壓制。所以巴蜀士族的理想是大成國在行政上獨立,但是名義上向晉廷稱臣,這樣可以避免戰爭,又能保證巴蜀士族的利益。
秦漢史丨為什么漢初劉邦夫婦清洗功臣,張良躲過殺戮?西漢初年,劉邦為了穩定人心,同時也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動蕩,所以對于功臣進行了分封——當然被封為諸侯王的功臣都是實力派,比如韓信在楚霸王還活著的時候就占領齊地,并且被冊封為齊王;而張良本質上和剛才提到的這些都沒有任何可比性——首先張良不是韓信、彭越、英布這樣的武將基礎上的諸侯王(按:事實上劉邦的死,其實也是討伐英布,結果被英布用弓箭射中受傷的)。
五代史丨為什么認為五代十國是華夏古代史上最黑暗的時代?在古代華夏歷史上,存在兩個罕見的大亂世:一個是西晉后期八王之亂爆發以后開始的大亂世,這個大亂世歷經永嘉之亂、五胡十六國、南北亂世、隋的短暫統一,直到唐朝時期,才真正被終結。這意味著對于中原百姓來說,雖然一開始的日子難過,但隨著之后的發展,社會主體還是趨于穩定,生活多少有點盼頭——這也是東晉十六國-南北亂世和五代十國相比的一個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