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拍案叫絕的畫作—魚圖。高其恒--魚畫欣賞。高其恒:1932年生於廣東信誼,自幼酷愛藝術,生性誠懇勤舊,二十歲於軍旅發現自己有繪畫天份,即與繪畫結下不解之緣,在艱困的環境中,工作之余勤加學習,參加美工,廣告設計及國畫等函授,并獲多位名家指導,具有影響最深的是畫魚大師劉獅教授……
高其恒魚圖欣賞高其恒畫作欣賞-魚圖 高其恒:1932年生於廣東信誼,自幼酷愛藝術,生性誠懇勤舊,二十歲-於軍旅發現自己有繪畫天份,即與繪畫結下不解之緣,在艱困的環境-中,工作之余勤加學習,參加美工,廣告設計,及國畫等函授,并獲多位名-家指導,具有影響最深的是畫魚大師劉獅教授...
詩意是“虛”,詩意乃“無形”,詩意變化萬千,詩意如水,倒入碗里,它就是碗的形狀,倒入杯子里,它就是杯子的形狀,倒入茶壺,它就是茶壺的形狀。格律不再是煩惱,就可以欣賞到,在這個世界上,詩詞格律其實是詩最好文字的樣式,美好的詩意和它最為相得益彰;用“詩意”寫詩,第一,詩意完美,以它為目標、標準,可能有完美詩詞。總之,以“詩意描述語寫詩”是寫不好、寫不完美詩詞的,寫到最后也不會有一個圓滿的結果。
沈周(1427-1509年)明代中期著名書畫家。字啟南,號石田,又稱白石翁,以畫聞名,長期從事繪畫和詩文創作。以畫山水畫著稱,是明代中期畫壇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明代中期文人畫'吳派'的開創者,與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稱'明四家'。
素描教程|靜物素描的寫生方法。素描的認識功能決定了素描的科學特征,素描的第一個任務是認識造型規則的合理性和各種客觀形式變化的原因和規律。素描的表現功能決定了素描的藝術特征,它的第二個任務是 研究造型規則的應用技術和工具材料多樣造型的可能。素描的這些特征決定了素描學習對學習者的要求,學習者必須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懂得運用對比、綜合的方法找出對象的形式特征。結構素描畫法:素描大師,分享素描繪畫的一切!
吳道子線描人物【25P】吳道子線描人物。吳道子(約680~759年 )唐代畫家。畫史尊稱吳生。又名道玄。陽翟(今河南禹州)人。約生于永隆一年(680) ,卒于乾元元年(758)前后。后流落洛陽,從事壁畫創作。曾隨張旭、賀知章學習書法,通過觀賞公孫大娘舞劍,體會用筆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鳥獸、草木、樓閣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長于壁畫創作。
作為一幅中國畫,又昭示著線描的一個新時代的開始:由“鐵線”衍生出“蘭葉線”,從此中國畫的線描技法大備,無怪乎蘇東坡語:“畫至吳道子,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唐代吳道子國畫白描人物《送子天王圖/釋迦降生圖》局部高清大圖(一)唐代吳道子國畫白描人物《送子天王圖/釋迦降生圖》局部高清大圖(二)《送子天王圖》圖分為二段,前段有兩位騎著瑞獸之神奔馳而來,天王雙手按膝,神態威嚴。
吳道子《明皇觀馬圖手卷》 吳道子,(約公元680~759年),唐代著名畫家,畫史尊稱畫圣,又名道玄。約生于公元680(永隆一年) ,卒于公元758(乾元元年)前后。后流落洛陽,從事壁畫創作。曾隨張旭、賀知章學習書法,通過觀賞公孫大娘舞劍,體會用筆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鳥獸、草木、樓閣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長于壁畫創作。
唐代吳道子白描人物冠世巨作《八十七神仙圖卷》局部高清大圖05 唐代吳道子白描人物冠世巨作《八十七神仙圖卷》局部高清大圖06在長安、洛陽兩地,吳道子曾作寺觀壁畫三百余間,畫中神怪人物千奇百怪,沒有一處雷同的痕跡。唐代吳道子白描人物冠世巨作《八十七神仙圖卷》局部高清大圖09 唐代吳道子白描人物冠世巨作《八十七神仙圖卷》局部高清大圖10唐代吳道子白描人物冠世巨作《八十七神仙圖卷》局部高清大圖11.
【新作】李曉明工筆橫幅《富貴有鯉圖》。《富貴有鯉圖》 尺寸:66×133cm 材質:云母熟宣 時長:80小時 年代:2015年07月 這張作品繪制了很久,然后在收尾部分卡住了。傳統的中國畫繪制,其實是很講究“口彩”的,也就是說除了筆墨及造型構圖等方面的畫面元素以外,中國畫還很講究畫面內容的吉祥寓意。本作包含著“連年有余”及“富貴有禮”這兩種寓意,畫面的色彩搭配也以飽含生機的寫實性色彩為主。
雪景山水畫的一些基本技巧和表現方法
郭傳璋 黃山峭壁。
吳湖帆 作品山水畫(2)
吳湖帆 溪山秋曉。
楊明義 煙雨江南。
吳湖帆 作品山水畫(1)
《春云煙柳》描繪的是江南三月秀麗明媚的人間勝景。聘毫灑墨,煙郁云飛,更以惠崇,大年,松雪,衡山諸家畫法同冶一爐而絕無撫仿之跡,畫水邊籬落自成村舍,春日江南,芳草鮮美,桃紅柳綠。
而祁昆是中國現代繪畫史上一位難得的青綠山水畫家。鄭振鐸說他“最長于青綠山水畫,尤能摹似古代名作。在許多被忽視的真正的屬于勞動人民的‘畫匠’們里,他是可以代表的”。
祁崑崇尚北宗堅實的丘壑,講究理法的精嚴和筆墨的精致,尤其在青綠山水上有較為突出的面貌,此作是其典型的成熟面貌。
宋文治(1919-1999),現代畫家。江蘇太倉人。早年從張石園學習山水,后得陸儼少指授并拜吳湖帆為師。1951年入江蘇省國畫院受傅抱石影響,致力于山水畫創新。其早年作品風格疏秀;中年筆墨勁健,意境靈奇,時代氣息濃郁;晚年變法,嘗試沒骨潑彩,格調清新,意境空蒙迷茫。曾任南京大學教授、江蘇美協副主席、江蘇省國畫院副院長等職。出版有《宋文治畫集》《宋文治作品選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