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里“織”出童裝世界。后來才知道織里是中國童裝之都,織里的童裝是銷往全國各地的。14億件童裝首尾相連可繞地球40圈,中國每3個孩子就有2個穿著這里的衣裳——浙江織里,一個江南小鎮如何用40年縫出“童裝宇宙”?1987年,云村43家農戶中有40戶先后從事童裝生產加工,童裝產業在這里逐漸發展起來。這一時期,織里童裝以低價、款式多變贏得了市場,逐漸在全國童裝市場中占據了一席之地。
丹陽石刻園。石刻精品展示為主線,前言浮雕、宗教石刻、建筑石刻、陵墓石刻和羽人神話壁畫,使用聲光電等高科技手段展演5個石刻故事,再現了遠古時代天人合一的壯觀景象,以及中華先民們與石頭的不解之緣。以陵墓石刻、建筑石刻、石怪等展示為主線,營造驚奇幻夢的石刻游樂景觀。以齊梁文化為主線,集中展示南朝陵墓石刻——天祿、麒麟、辟邪,齊梁石刻的其他石刻,齊梁模印磚畫,北魏石刻等。
“滇南大花園”的豪氣“2016年朱家花園對后花園進行恢復重建,重建后的后花園與內宅院、宗祠有序結合,使朱家花園成為一個完整的私家園林建筑體系,置身其中有“不出城郭而獲山水之怡,身居鬧市而有林泉之樂”之意境,你能真正體會到“滇南的大觀園”的氣勢與恢宏。共有大小天井42個,房舍214間,進入宛如迷宮,是一組規模宏大,富麗堂皇,具有私家園林韻味的豪宅,享有“滇南大觀園”之稱。
長寧路的“經典”現在的長寧路東起萬航渡路接長壽路,西至北新涇哈密路接北翟路,全長5638米。在長寧路安西路口,現在的區政府所在地,舊時的長寧中學。1952年12月26日,奉化中學公立,為上海首批私立轉公立的三所中學之一,校名也因地處長寧區長寧路而改為“上海市長寧中學”。時過境遷,現在的長寧路大變樣,在長寧路西段,已造起“北橫道”,一橋飛架南北,汽車可飛速長寧普陀間。
名媛與家庭教師的婚情。在寶慶路3號,上海顏料大王周宗良最疼愛漂亮的四女兒周韻琴(徐元章的母親)是個不折不扣的“洋小姐”,周韻琴繪畫、鋼琴、芭蕾樣樣精通,講得一口流利英語、法語,唯獨國學修養較差。才子配佳人,周韻琴不顧一切地愛了....他們的愛情令周宗良勃然大怒,面對父親的反對,周韻琴義無反顧地搬了出去和徐興業公證結婚,他們在外面租了一套房子,開始了新生活。
南京優秀建筑——北京西路42號。這不僅是一處典型的民國時期建筑,更是一代新聞巨擘陳銘德及其夫人鄧季惺女士的人生舞臺,他們在此譜寫了一段段動人的人文故事,見證了中國近現代歷史的風云變幻。陳銘德舊居不僅是一座建筑,更是陳銘德、鄧季惺夫婦人生理想與情感交織的載體。總結而言,陳銘德舊居不僅是民國建筑研究的珍貴樣本,更是陳銘德、鄧季惺夫婦人生軌跡與情感記憶的寄托。
福建人與“猶太意識”福建的房地產富豪大部分來自福清(融僑、金輝、名城、冠城大通、卓越、中聯、利嘉、融匯等),百強有數家,而密密麻麻的在全國做房地產的中小型福清人企業還數不勝數,挖隧道也是福清(大部份在平潭,后來劃出區域)在全國壟斷性特色產業,中鐵施工的隧道大部分由福清人挖掘,全國水產批發市場里面海鮮供應商基本是福清人。
柳迎邨的父女。柳迎邨地處北京西路萬航渡路交界,緊鄰靜安寺,有著悠久的歷史人文氣息。在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前半期,靜安寺周圍相繼建起大批新式里弄,柳迎邨算是比較特殊的一個。是文學大師林語堂先生次女,也是三個姐妹中唯一繼承林語堂衣缽的人。而今的柳迎邨,帶著歲月的痕跡感受著上海的日新月異,保存完好的聯排式新里蘊藏著濃厚的文化底蘊。
米糧庫胡同的非凡歲月。明末至晚清間,皇城內官署逐漸廢除,糧庫、鹽庫、房屋作坊則改作他用,官署名也逐漸演變成胡同的名字。地安門雁翅樓向南路西,有一條米糧庫胡同,數百年來,其總體建筑格局并無大的改變。米糧庫胡同東口門樓門樓兩側是清代皇城墻。米糧庫胡同是一條東西走向的胡同,從胡同東口進入就是舊時的1號院。當時居住在米糧庫胡同中的陳宗蕃,其私宅“淑園”的東墻恰與內皇城墻相連接。
“油漆大王”周友仲。“全國漆商首推徽幫,徽幫漆商首推周漆”。周氏家族中著名的“油漆大王”周友仲所設利生裕漆莊,資金20余萬銀元,他同時在杭州、紹興、臨海、寧波等地設有恒升城、永泉匯、同茂隆、新泰泉、泰豐、長吉等六家漆店。周友仲(1874--1945),又名孝侯,歙縣昌溪人。1930年他曾投資上海萬里漆油廠股份有限公司,兼在寧波經銷該廠出品的“帆船牌”各色磁漆。世人稱之為“油漆大王”。
南寧路、田林路、欽州路、桂林路、桂平路、柳州路、南丹路、蒼梧路、百色路、賓陽路、全州路、南丹路、羅城路、田東路、浦北路、宜山路、天等路、龍州路、上林路、凌云路、恭城路、平果路、蒼梧路、永福路、武宣路、三江路……寶秀路、滄源路、澄江路、東川路、鳳慶路、貢山路、鶴慶路、華寧路、劍川路、江川路、金平路、景東路、景洪路、蘭坪路、梁河路、墨江路、雙柏路、瑞麗路、石林路、綏江路、通海路、永德路、元江路。
河下古鎮的“煙火氣”在淮安市淮安區的眾多景致中,最令人心馳神往的,莫過于素有“淮安文化縮影”之稱的河下古鎮。追溯淮安河下古鎮的淵源,其雛形早在春秋末期便已形成。河下古鎮不僅歷史悠久,更以“人杰地靈”聞名。正因這份獨特的價值,2002年,河下古鎮被評為全國首批30個重點保護歷史街區,其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地位不言而喻。難能可貴的是,河下古鎮至今仍保持著難得的“煙火氣”。
安徽經商大王——周宗良。“顏料大王”周宗良。于1905年赴上海入德國謙信洋行任職,1910年被委任為上海謙信洋行的業務主持人,從德國進口的“獅馬牌”顏料,統歸周宗良獨家經營,獲推銷的專利權,生意興隆,名噪中外商界。周宗良就吃掉了所有謙信的貨,戰爭期間需求不減,德國洋行卻都撤了,由于當時市場顏料價格十倍數十倍地漲,周宗良賺了很多錢。德商在滬成立德孚洋行,他又獨資設立了周宗記顏料號,把謙和變成了周宗記的分號。
影人/復興中路的吳海燕。上海復興中路的梧桐葉簌簌作響,71歲的吳海燕踩著晨光出門買菜的背影,與弄堂里任何一位老人并無二致。這不就是《海霞》里那個扛著槍、咬著牙的海島女民兵嗎?她5歲學刀馬旦,11歲成全國最小中專畢業生,19歲因《海霞》爆紅——吳海燕的前半生寫滿時代的烙印。娛樂圈里,有人60歲還在直播帶貨,有人70歲還拼命上綜藝、整容、炒作“凍齡”,可71歲的吳海燕,偏偏選擇把自己隱入塵煙。
盤州古城中首推普安州文廟,由于盤州歷史上有普安、盤州、盤縣三個稱謂,所以這里的歷史文物也是以文物始建時的地名命名,例如文廟是在明朝建造的,所以是普安州文廟,而紅軍開會時叫做盤縣,所以稱為盤縣會議舊址。徐霞客去過的普安州就是今天的盤州老縣城雙鳳鎮,他在游記中寫到“橋南即為普安城,州、衛俱在其中”,雙鳳鎮在山谷中,幾乎沒什么平地,所以連文廟也是依山而建,階梯式上升。
“一步巖”上的韓世忠。陜西綏德城南七里,兩座險峰夾緊一個隘口,隘口古叫一步巖。韓世忠(1089——1151)生在綏德砭上一孔寒窯里,靠母親饑一頓,飽一頓拉扯大。多少年來,金兀術得了“恐韓癥”,談“韓”色變。過去,交通不暢,綏德城賴此直通南北,北達漠塞,南抵關中,實為綏德攻守之咽喉要道。至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在這里修建了一座韓蘄王廟,供奉南宋抗金名將韓世忠。
從“丁香花園”說開。祝淳翔先生的一篇《丁香花園得名由來》揭開了《丁香花園》的一層面紗,給出的答案是“丁香花園”這一名稱由來是緣自“丁香牌”香煙。他倆買下了海格路543號丁香花園這處地產,在修葺一新的同時,還將原大滬花園以“丁香牌”香煙的名稱更名為“丁香花園”。據1939年4期《電影新聞》雜志報道《丁香花園突然出售》的消息稱 : “最近,丁香花園業主徐懋棠,突然將花園出售與人,據說代價是三百萬。”
安徽經商大王——汪寬池。“布匹大王”汪寬也。依托早年經營布業貸款給織戶所獲得的良好美譽度,汪寬也首先將所有資本投入布業中去,對于有發展潛力、所產布匹品質優良的生產商,在資金上大力扶持,使當時的民族布業不僅擺脫了外國資本掣肘,還趁著“一戰”列強無暇東顧的天時,一舉收復了中國市場,甚至依靠質優價廉的優勢進軍國外,汪寬也因此被布業商人們視為守護神。謝世后,上海布業總公所捐資為其在豫園塑造銅像。
精美的廬山小別墅。廬山有三處史跡(白鹿洞書院、牯嶺、廬山圖書館)代表三大趨勢,牯嶺代表西方文化入侵中國的大趨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廬山別墅全部收歸國家所有,實施別墅群與居民住宅完全脫離并逐步引導向山地別墅藝術博覽實地過渡, “廬山會議”舊址及別墅群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正式對其歷史價值和文化品位的評定,為廬山名人別墅戴上了桂冠。
南北向道路多以省級行政區命名,外灘向內依次有四川路、江西路、河南路、山東路、山西路、福建路、湖北路、浙江路、廣西路、貴州路、云南路、西藏路等。浦東新區用山東地名命名的道路:博山路、昌邑路、長清路、峨山路、福山路、德州路、東昌路、東明路、菏澤路、膠東路、膠南路、即墨路、嶗山路、藍村路、蘭陵路、臨沂路、南泉路、棲霞路、齊河路、乳山路、濰坊路、沂南路、長島路、五蓮路、西營路、臺兒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