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為手法復位后檢查,顯示脛骨下端骨折線走形顯示清楚,脛骨遠端骨骺及干骺端骨塊整體與脛骨近側折端相對關系顯示較好。II型:骨骺分離伴干骺端骨折(Thurston-Holland征),是骨骺損傷最多見的,占48.2%,好發橈骨遠端、肱骨近端、脛骨遠端,多發生在10-16歲兒童,復位較易,預后較好。本例脛骨遠端骨折,遠端干骺端骨折塊連同骨骺一起向內后方移位,符合II型骨骺損傷,復位也較容易,因為未累及生長板,愈合也相對較好。
最后,在MRI檢查前,由 MRI 工作人員根據安全篩查表進行逐項詢問和視覺篩查,確保受檢者可以安全接受 MRI 檢查。頭部掃描時,磁極片翻轉的概率低于胸腹部和下肢掃描,可能與胸腹部、下肢掃描時頻繁移床以及 MRI 掃描孔邊沿處的磁場梯度較大有關,對植有人工耳蝸的患者行 MRI 檢查時應注意緩慢移床。另外,在 MRI 引導下植入放射性粒子也需相應的非鐵磁性器材,放射粒子的殼為鈦合金材料,植入后行 MRI 檢查是安全的。
雙層髕骨。
自旋回波序列 (Spin Echo ,SE):用射頻脈沖(180度)產生回波的序列。梯度回波序列(Gradient Recalled Echo ,GRE):用讀出梯度切換產生回波的序列。9:梯度回波序列GRE(gradiant echo) 是最常用的快速成像序列之一,利用梯度場的反向切換產生回波,結構特點:短TR和小的翻轉角(<90°)。CISS 序列和DESS(雙回波穩態)序列都是在True-FISP 序列的基礎上演化而來,CISS序列適用于內耳迷路的三維成像,而DESS序列則更適用于關節成像。
請用腦白質高信號(Fazekas分級)2013年,柳葉刀神經病學 (Lancet Neurology,IF=59.9) 發布了腦小血管病的國際影像標準STRIVE (Standards for Reporting Vascular Changes on Neuroimaging) ,“缺血灶”早在第一版就已經被淘汰,被“假定血管源性腦白質高信號”所取代,且得到廣泛認可。1987年Franz Fazekas等人在一項研究中將腦白質高信號分為室周腦白質和深部腦白質,并分別評分,以區分其嚴重程度(PMID: 3496763)。
醫影課堂 | X線發現不了的骶骨骨折,要當心。骶骨功能不全骨折。骶骨功能不全骨折的其他危險因素包括長期糖皮質激素服用史、類風濕性關節炎、纖維發育不良、佩吉特病、成骨不全、骨軟化、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及維生素D缺乏/產婦(發病前陰道分娩)等。由于此病多由老年人骨質疏松癥導致骶骨骨折,很多老年患者這種腰痛常常會被誤診為其他腰痛的原因,如,椎間盤突出/腰肌勞損等。此外,這種骨折通過骨盆 X 線平片很難發現骶骨骨折;
關于許莫氏(Schmorl)結節,你知道多少?Schmorl結節代表椎間盤穿過椎體終板的局灶性突出或膨出。這樣的天生的Schmorl結節在早期影像中可見,表現為鄰近髓核的孤立或多發性椎體終板缺損,可能與椎體畸形有關。L3椎體中較大的Schmorl結節中央為T1高信號,周圍有T1低信號的小邊緣(箭頭),T1高強度的大區域(長箭頭)位于Schmorl結后面的松質骨中,T1高信號的較小區域(短箭頭)位于施莫爾結前的松質骨中。Schmorl結節痛嗎?
一張嘴就臉疼,可能是顳下頜關節紊亂。關節盤位于髁突和關節窩之間,內外徑大于后前徑,矢狀剖面上為雙面凹形,關節盤有纖維組織組成,可以承受較大的應力,緩解下頜在行使功能過程中顳下頜關節所受到的力。關節囊附著于顳下頜關節周圍,主要成分為纖維結締組織,關節囊將顳下頜關節分為兩個互不相通的腔。顳下頜關節韌帶。除了這些方法外,通過下頜運動來改善關節活動性、加強和放松下頜也是一種可以緩解顳下頜關節紊亂的方法。
醫生給他做了食管鏡檢查,發現當她吞下時,他的食管像似游樂場的滑梯一樣呈螺旋狀扭曲。該癥狀常見于彌漫性食管痙攣,其是以高壓型食管蠕動異常為動力學特征的原發性食管運動障礙疾病,病變主要在食管中下段,表現為高幅的、為時甚長的、非推進性的重復性收縮,致使食管呈串珠狀或螺旋狀狹窄,而上段食管及食管下括約肌常不受累。不是的,某些食管器質性病變(如腫瘤浸潤食管壁)、胃食管返流病等也可產生食管痙攣樣X線表現。
一個被“誤診”了5年的病例。肺隔離征。肺隔離征指不通過正常支氣管與中央支氣管相通,且存在異常體動脈供血的肺內病變。肺隔離癥分為葉外型和葉內型,葉外型絕大多數為先天性,但葉內型是否為先天性有爭議,多數學者認為葉內型大多數為獲得性,可能由于慢性支氣管阻塞導致反復肺感染所形成。2、要學會抽絲剝繭,不能思維固化,尋找病例的影像特征,像剝洋蔥一樣,一層層的把病例剝開,才能離真相越近。
Cleft epiphysis is a normal variant of an epiphysis.X線平片顯示骨骺見透亮狀裂隙影;Radiographic featuresPlain radiographPlain radiographs will demonstrate a lucent defect in the epiphysis.Differential diagnosisA cleft epiphysis has to be differentiated from fracture.Cleft epiphysis意譯為骨骺裂,結合臨床病史及復查才能和骨折區分。Blue arrow indicates a cleft epiphysis of the radius (normal variant)
項韌帶 從頸椎棘突尖向后擴展成三角形板狀的彈性膜層,常被認為與棘上韌帶和頸椎棘突間韌帶同源,向上附著于枕外隆凸及枕外嵴,向下達第7頸椎棘突并續于棘上韌帶,是頸部肌肉附著的雙層致密彈性纖維隔。寰椎橫韌帶 連接寰椎左、右側塊,防止齒突后退,從韌帶中部向上有纖維束附于枕骨大孔前緣,向下有纖維束連接樞椎體后面,因此寰椎橫韌帶與其上、下兩縱行纖維索,共同構成寰椎十字韌帶。圖3-5-3 經頸椎椎體前部冠狀切面。
超典型的腹白線疝,過目不忘!今天講解的病例是腹白線疝,一個非常典型的病例。醫影總結腹白線疝是發生于腹壁中線(即白線)的腹外疝,絕大多數發生于臍與劍突之間。繼續學習2個腹白線疝病例病例1(來源智愚觀影筆記)CT圖像可見經腹白線缺損,疝出至腹壁下的腹腔內脂肪(黃箭),這種腹白線疝一般情況不易察覺。病例2 多發的腹白線疝。
尺骨撞擊綜合征 術語定義。尺骨撞擊綜合征:尺骨撞擊橈骨干遠端引起尺骨疼痛縮短。尺骨近端至橈骨乙狀切跡的末端橈骨遠端呈扇形和皮質下硬化。通常晚期發現尺骨和橈骨遠端聚集。尺骨頭與橈骨形成關節尺骨遠端切除術后和橈骨形成關節尺骨遠端切除后引起的骨贅可能存在先前創傷的殘余CT表現。骨間膜和旋前肌,將橈骨和尺骨拉在一起拇短伸肌和拇長展肌將尺骨拉向橈側尺骨縮短,橈尺關節的支撐效應喪失 臨床問題臨床表現。
尺骨撞擊綜合征:尺骨腕骨撞擊,尺骨腕骨負荷,尺骨撞擊,尺月骨撞擊定義。尺骨撞擊綜合征:尺骨腕部疼痛與尺骨、三角纖維軟骨(TFC)、月骨和三角骨之間的力學改變有關尺骨莖突撞擊:過長或斷裂的尺骨莖突撞擊三角骨橈骨莖突撞擊:橈骨移位時,莖突撞擊舟骨背側背側撞擊:橈骨遠端撞擊舟骨±月骨頭狀骨撞擊綜合征:橈骨背側撞擊頭狀骨背側鉤骨月骨撞擊:腕關節內側疼痛與鉤骨近端軟骨消失有關 影像一般特征。
深度解析丨兒童腺樣體肥大影像表現及診斷標準。(2)現多用的鼻咽腔的寬度(N)測量方法:CT 觀察與測量方法。測量層面:以通過蝶-枕結合層面的冠掃作為之,選擇腺樣體最大截面及上、下相鄰層面等3個層面測量(圖1,2) , 并求出平均值。PAS:后氣道間隙(pharyngealairway space , PAS)的寬度(軟腭表面與腺樣體表面之間有效氣道寬度)。易于測量:非常容易畫出A 線及N 線,及測量PAS,了解鼻后孔間隙、鼻甲大小、軟腭厚度及后突程度。
肺內小結節,估計80%的年輕醫生都沒考慮這個診斷。病史女性,61歲,肺小結節會診影像圖片不是肺癌、不是肺癌、不是肺癌,重要事情說三遍!影像上常見于胸膜或葉間胸膜下,迄今為止,所有的報道均距胸膜或葉間胸膜小于2.0cm。有作者對9例胸膜下的小于1cm的肺轉移瘤進行對照,后者均為圓形,且無線狀影與胸膜或肺靜脈相連。診斷肺內淋巴結最關鍵指出在于薄層掃描見到細線狀影與胸膜、葉間胸膜及肺靜脈相連。
精確判斷高位/低位髕骨,這篇文章值得一看!高位髕骨。低位髕骨。<0.09髕骨滑車指數(The patellotrochlear index,PTI):通過髕股關節矢狀面磁共振測量髕骨軟骨面最高點至最低點的連線(baselinePatella,BLP)長度,經股骨滑車軟骨面的最高點向最低點所作的BLP的平行線(length of trochlear cartilage,LT),經髕骨軟骨面最低點向LT做垂線LT起點到垂線的這一段距離稱為BLT(baseline trochlea),BLT與BLP之比值即為髕骨滑車指數。
上圖示胸膜牽拉(藍色箭頭)、病灶與胸壁之間的間隙(磚色箭頭)、病灶輪廓清楚,瘤肺邊界清(紅色箭頭)以及異常增粗血管進入(桔色箭頭),紫色箭頭示病灶分葉明顯。胸膜牽拉(藍色箭頭)以及細毛刺征(紫色箭頭),病灶內的支氣管通氣(粉色箭頭),病灶內部有增粗血管(桔色箭頭)病灶細毛刺征(紫色箭頭),病灶內的支氣管通氣(粉色箭頭),病灶內部有增粗血管(桔色箭頭),整體輪廓清楚,病灶顯僵硬。
今天為大家分享的是我們醫影學員發的一例骨肌病例會診,此類病例在我們日常工作中也會遇到,應該有不少同行朋友們對此病例不知道,今天帶大家一起學習下。病例1.在骨骼發育過程中,因肌腱過度牽拉,刺激局部成骨細胞生長活躍,而形成的骨性突起。幾種形狀雖有差異,但突起部骨皮質致密,骨小梁結構正常、清晰,牽曳征的基底部及尖部均為肌腱附著點,它的尖部背向肌肉牽拉的一側。骨骼發育過程中,牽曳征的形狀、大小可發生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