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子女的責任如何呢?且只就中國論,從孟子時候直到現在,所謂正統的思想,大概是這樣說的:兒子是延續宗祀的,便是兒子為父母,父母的父母,……而且看作父母為重大的社會服務,從社會的立場估計時,父母在子女出生前的責任,似乎比子女出生后的責任反要大哩!他以冷靜而深沉的筆觸,剖析了中國傳統社會中對父母角色的模糊認知,并借助近代生物學、社會學的發展,提出了父母責任應當以“幼者為本位,社會為本位”的新道德觀。
無盡的悲憤,無情地批判——讀朱自清散文《生命的價格——七毛錢》生命的價格——七毛錢 / 朱自清。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生命的價格——七毛錢》是《溫州的蹤跡》這組文章中的一篇。五歲的生命與“七毛錢”之比,使人產生無法抑制的憤慨!正如先生文中所說:“生命本來不應該有價格的;而竟有了價格!”這個小女孩的價格又是那樣的賤!而且,先生又由人推己,由那被賣的小女孩想到自己的孩子的未來命運,使感情得到升華。
說話是門藝術——讀朱自清散文《說話》有人跟這些人說,不跟那些人說。有些人會說話不會作文,但也有些人會作文不會說話。這種艱難不是說話人不會說造成的,而是來自政治的鉗制,所以“一般報紙都變乖巧了,他們知道用側面的,反面的,夾縫里的表現了”。寡言和訥于言多半是天生的性格,沒有這樣的性格,就要注意慎言和修飾、辭令。修飾、辭令,在當時的局面下就要將話的意思從側面、反面、夾縫里表現出來,這樣就是“說得好”。
刻入記憶的書緣——讀朱自清散文《買書》買書 / 朱自清。嗜書成癖的人會承認自己不在行買書?花三毛錢買的《倫敦竹枝詞》,成就了《論語》雜志上的稿子,“居然得了五元稿費”,稱為“僅有的一次,買的書賺了錢”。倫敦寓所近旁小街小書店中的書較新且價錢很便宜,因買《牛津書話選》結識掌柜。生活拮據而能買到心儀的書,遇到離奇的書事兒,結識一些在買書上給了方便的人,這些都是因書而生的緣:它們都刻入了先生的記憶。
瘋子!文中還記敘了這樣一件事:有一回先生拿一篇心理學譯文,托一個朋友,請他看看,這位w君逐一為先生改正了好幾十條,不曾放松一個字。因此先生的用墨極為平淡,字里行間籠罩著一種窒息壓抑的氛圍,從開始提到w君在國內c大學被誤為瘋子,先生與友人默然相對,到結束時,先生想起了一件事:w到美國后有信來么?他看遍了大學圖書館里所有的有關心理學的書,讓他看看一篇關于心理學的譯文,他竟一個不留地改正了文中幾十條錯處。
就這樣尋到故鄉——讀朱自清散文《我是揚州人》我同住的和我來往的自然差不多都是揚州了,自己卻因為浙江籍,不去參加江蘇或揚州同鄉會。我討厭揚州人的小氣和虛氣。這當然也因為他們總以為我是浙江人,而浙江人罵揚州人是會得罪揚州人的。但是我也并不抹煞揚州的好處,曾經寫過一篇《揚州的夏日》,還有在《看花》里也提到揚州福緣庵的桃花。從前自己常答應人說自己是紹興人,一半又因為紹興人有些戇氣,而揚州人似乎太聰明。
鉛華洗凈,造語平淡——讀朱自清散文《潭柘寺?戒壇寺》有一回騎驢上八大處,趕驢的問逛過潭柘沒有,我說沒有。最后一段路比較長,路上坎兒多,不能騎驢,但精神不錯,有與人競賽的心理,而且山勢有看頭,所以一直走到潭柘寺后門。描寫戒壇寺,是與潭柘寺相對照的:潭柘寺被眾山屏蔽,戒壇寺在平原盡處;潭柘寺墻外門里的粗竹讓人不愿邁步,戒壇寺平臺上的三株名松引人低徊流連;潭柘寺的和尚滿身銅臭,戒壇寺的和尚春風滿面。
質樸簡潔,蘊含新奇——讀朱自清散文《松堂游記》2.但是這么看的話,松堂的院子還差得遠,白皮松也太秀氣,我想起郭沫若君《夜步十里松原》那首詩,那才夠——陰——森森的味兒——而且得獨自一個人。白皮松的白和磊理石的白交映成一片銀輝,難怪先生在松堂廊下憑欄端祥“松樹靈秀的姿態”時,“隱隱地一絲涼意襲上心頭。”其實,隨著這涼意的襲上心頭,先生那一般爽適快意的情緒不也“隱隱的”從心頭泄漏出來了嗎?
松堂游記 / 朱自清??上覀儊淼倪€不是時候,晚飯后在廊下黑暗里等月亮,月亮老不上,我們什么都談,又賭背詩詞,有時也沉默一會兒。黑暗也有黑暗的好處,松樹的長影子——陰——森森的有點像鬼物拿土。但先生并沒有著急寫松堂,而是先刻畫院子里的白皮松,這是烘云托月的寫法。月亮沒有出現時,談天說地、賭背詩詞或沉默,黑暗中“松樹的長影子陰森森的有點像鬼物拿土”,與白天亭亭、剛健而婀娜的白松樹完全不同。
最是相思一片水——讀朱自清散文《揚州的夏日》直到現在,你若向人提起揚州這個名字,他會點頭或搖頭說:“好地方!好地方!”特別是沒去過揚州而念過些唐詩的人,在他心里,揚州真像蜃樓海市一般美麗;“煙花三月下揚州”,揚州的好是不必說的?!皳P州的夏日,好處大半便在水上?!边@么說,意味著水就是揚州夏日的特質,而抓住了這,就等同于抓住了揚州夏日。先用對北平夏日的水的印象引出對揚州夏日的水的回憶。
讀這篇短文,雖未睹也不必睹所論畫幅,只須隨著先生的介紹評論,再閉目靜思所論內容,一幅美妙動人的畫面就能逼真地現于眼前,不但因畫而傾倒,更為能隨先生的神思獲得美的享受,“瞿然而驚”,“不能自己”。一直到最后,對于畫面的一處空白,先生也不憚其煩地未忘交代一句——“簾下是空空的,不著一些痕跡,”這樣,一幅畫的藝術就完全被先生“移譯”成文學的藝術,先生用文筆取代了畫家的畫筆,將線條和顏色化作了文學的語言。
且行且思“最重慶”——讀朱自清散文《重慶行記》先生用了一句特別形象的話來形容自己對清涼原因的后知后覺:“當時我和那些人隔著一層扇子,和重慶也隔著一層扇子?!碑敼P鋒一轉,集中描繪重慶的炎熱時,隔著的不再是扇子,而是心眼兒了。然后對比四川地區鄉下人喜穿長衫和城里人趕時髦改短裝的現象,剖析鄉下人喜穿長衫的原因——因痛恨兵而連帶著痛恨兵穿的短衣,傳統觀念認為長衫能顯示禮儀,同時指出短衣有很多方便之處。
大珠小珠落玉盤——讀朱自清散文《南京》南京 / 朱自清。于是雞鳴寺、臺城、玄武湖、清涼山、莫愁湖、秦淮河、明故宮、雨花臺乃至中山陵、圖書館都一一綴在了文章里,用“大珠小珠落玉盤”來形容也不為過。清涼山的掃葉樓、華嚴庵的莫愁湖,與豁蒙樓、玄武湖頗有不同。還有那歷史掌故、古典詩詞恰到好處的嵌入,配合著或欣賞,或悵然的情緒,將他的主觀感受移置進客觀的景象之中,讓南京成為先生的南京,而非其他人的南京。
靜觀與流動.永恒的自然之思——讀朱自清散文《瑞士》盧參(Luzerne)在瑞士中部,盧參湖的西北角上。車沿著湖走。先生敏銳地捕捉到瑞士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智慧——鐵路依山而筑,輪船在湖中游弋,一切都是為了讓人們更好地欣賞自然。無論是在盧參橋上觀看“死神的跳舞”木板畫,還是在威茲老村聆聽牛鈴叮當,亦或是在交湖旅館窗前眺望晨曦,先生總能以沉靜的心境面對風景,允許風景慢慢向自己展開,而不是急于征服和打卡。
現代性下的秩序與自由之舞——讀朱自清散文《柏林》寬闊整潔的街道與“不景氣”的稀疏車輛,規整的棋盤式布局與梯爾園的自然野趣,莊嚴肅穆的勃朗登堡門與充滿活力的運動員身影——這些看似矛盾的意象在柏林和諧共存,勾勒出一幅秩序與自由交織的現代都市圖景。從故宮內部裝飾的精致輝煌,到“新西區”小家屋模型的簡潔實用,再到廣場建筑“輕靈而不板重”的新式設計,柏林展現出一種既注重實用又追求美學的現代性探索。
雅骨與煙火.《巴黎》中的雙重敘事美學——讀朱自清散文《巴黎》2.巴黎 / 朱自清。巴黎博物院之多,真可算甲于世界。先生通過這種時空交融的敘事,將巴黎從一個地理概念提升為文明記憶的載體,讀者跟隨他的文字,仿佛能夠同時置身于多個時代的巴黎。他不斷將巴黎景象與北平風情并置:巴黎的公園“沒有野情,也沒有蓬勃之氣,像北平的叭兒狗”;先生以中國人的心靈理解巴黎,又以巴黎為鏡照見中國,在跨文化的對話中完成了這篇杰作。
巴黎:一座城市的雙重靈魂——讀朱自清散文《巴黎》1.讀完朱自清先生的《巴黎》,仿佛漫步在塞納河兩岸,感受著這座城市呼吸間的藝術氣息與歷史沉淀。右岸的剛果方場、仙街、凱旋門,代表著巴黎的雄偉與輝煌;他將巴黎的花園與北平的叭兒狗相比,將塞納河邊的舊書攤與東安市場對照。巴黎的咖啡館與中國的茶館,巴黎的雕像與中國的文人畫,雖然在形式上千差萬別,但在精神上卻有著驚人的相似——它們都是人類對美與自由的追求。
從文化的角度考察龐貝歷史和文化——讀朱自清散文《滂卑故城》2.朱自清先生是個學者教授,是個文化人。因此,西方文化和東方文化,都產生過各自的生殖文化,即現代所謂的“性文化”,當然“性文化”比“生殖文化”包含有更豐富的內涵。古希臘與古羅馬的文化如此,古印度與古代中國的文化也如此。正因為如此,先生在古羅馬文化的龐貝故城,竟然到處看到“男根”。先生的龐貝游記,還涉及到古羅馬的酒文化與建筑文化,等等,等等。
一半是滅亡,一半是欲望——讀朱自清散文《滂卑故城》1.這座城市叫龐貝,也就是滂卑故城;從住宅里的各種裝飾、街上的酒店和居民家的酒窖,可以看出龐貝城嗜淫、嗜酒的生活風氣。從住宅格局和布置的講究、城里造得很好的浴場、浴場旁的飯店和戲園子,可以看出龐貝人慣會享福。首先是追蹤溯源,介紹龐貝文化與介紹羅馬人占領古希臘的歷史相交糅,敘寫龐貝的生活風氣由重視商業的傳統引起,使文章有了歷史縱深感。
建在水上的風情——讀朱自清散文《威尼斯》可是運河里也有:晚上在圣馬克方場的河邊上,看見河中有紅綠的紙球燈,便是唱夜曲的船。有一座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興”,它就是意大利的威尼斯。圣馬克方場是中心,南臨運河,東邊居中是圣馬克堂。不能忽略先生對威尼斯藝術氛圍的兩處描寫,也是一詳一略,穿插在教堂描寫之中。一處是詳細描繪威尼斯運河里的夜曲場景,有聲有色,熱而不鬧,是威尼斯夜生活的風俗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