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與肖邦的沖突。古典音樂集大成者貝多芬(1770-1827)與鋼琴詩人肖邦(1810-1849)之間似乎存在一些理念上的沖突,貝多芬比肖邦大了整整40歲,貝多芬可謂是肖邦父輩或爺爺輩的人了,但是肖邦對貝多芬的音樂似乎不太感冒,他更推崇巴赫與莫扎特。貝多芬的音樂是我的最愛,其音樂性和內在邏輯性以及寓意性都遠超肖邦和莫扎特的音樂,莫扎特的音樂適合孩童聽,肖邦的音樂適合女人聽。
關于音樂訪談中的“傻問題”——還有張昊辰的最新薦書。音樂沒有"傻問題",只有未被傾聽的真實困惑8月30日晚,周軼君與鋼琴家張昊辰的《古典音樂漫談》在云端如期相約。正是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成為了張昊辰拆解古典樂門檻的契機。超越音樂:張昊辰的閱讀世界。事實上,張昊辰能帶給大家的早已不僅是單純的古典音樂演奏,而是一種音樂態度,堅守的音樂品格,以及由音樂引發的對文化、人生、時代與世界的思考。
聽音樂的八大益處。音樂是從外界傳導進入我們的大腦皮層,使大腦皮層細胞進行放松術的一種獨特聲音,它是一種無價的禮物,它能觸及我們的情感深處,提升我們的生活質量,并在許多方面促進我們的福祉,聽音樂有如下益處:1、釋放壓力,音樂能夠讓身心放松,好的音樂可以舒緩壓力,避免因自律神經緊張失調導致的慢性病的產生,敲開封閉的心靈,打開塵封的內心,紓解憂郁苦悶的心情,甚至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治愈心靈;
原來的標題是《黃河吟》,到了延安后便與冼星海達成創作聲樂作品的默契,之后,光未然用了5天時間把它改寫成了長達400多行的《黃河大合唱》歌詞。由此,冼星海延安版的《黃河大合唱》手稿,和蘇聯方面交還的莫斯科版的交響大合唱《黃河》手稿得以在國內相遇。1975年,適逢冼星海逝世30周年,冼星海的夫人、在中央音樂學院工作的錢韻玲要求重演《黃河大合唱》,很快得到了主席的批復:“原曲原詞演唱黃河”。
職業演奏家的傷病。從歷史的經驗看,職業演奏家的傷病最多發生在鋼琴演奏。2025年2月,王羽佳因健康原因取消與維京古·奧拉夫森原定于17日及18日在加拿大皇家音樂學院舉辦的兩場音樂會,曲目包括拉赫瑪尼諾夫雙鋼琴版的《交響舞曲》等。今天我們欣賞由王羽佳演奏的拉赫瑪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第18變奏,以及由王羽佳與著名大提琴演奏家卡普松演奏的《肖邦大提琴與鋼琴奏鳴曲》。
以上海為例,除馬勒交響曲全集外,2025-2026樂季還將上演魏特哈斯演繹的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全集,王健、梅第揚、施特克爾等演繹的巴赫全套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佐藤俊介演繹的巴赫全套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帕蒂塔;依照作品自身的特點,他糾正了出版商調整的順序,將第八賦格與第十一賦格放在一組,并大膽地將第九賦格、第十賦格移至前面演奏,在幾組精彩的賦格中插入卡農作為間歇,以最為輝煌的第十一賦格結束這部“不全”的巨作。
貝多芬的《熄燈號二號》軍樂進行曲為什么有爭議?現在被屬名貝多芬創作的 《熄燈號二號進行曲》《Zapfenstreich No. 2 in C》,有文獻說這(《熄燈號第二號,C大調》)并非貝多芬的原創作品,而是德國軍樂傳統中的經典曲目。《熄燈號二號進行曲》總譜./《熄燈號二號進行曲》標準演奏版/《熄燈號二號進行曲》擴展編制版關于《Zapfenstreich》
十年,我們在古典樂里這么聽愛情。他們因為勃拉姆斯相識,后來因為共同的古典樂愛好相知、相愛。那年西德廣播交響樂團在中山音樂堂連續四天演出勃拉姆斯系列交響音樂會,我們恰好都出席了全部四場演出。后來有一次在中山音樂堂,他聽了一場勃拉姆斯的室內樂演出,開始理解勃拉姆斯室內樂的精妙之處,入坑后,我開始向他推薦更多的勃拉姆斯的作品。今日七夕,愿所有愛都如古典樂一樣亙古一起來聽聽音樂里的愛吧:
古典音樂中永恒的愛。這部協奏曲的終曲樂章烙印上了肖邦終生喜愛的波蘭民間音樂痕跡,不是對無望愛情的逃避,而是將個人情感融于更廣闊的民族情懷中。舒伯特通過音樂將個人情感的痛苦升華為普世的人類體驗,使得這些作品超越了個人愛情的局限,成為了人類共同的情感財富。作為女性作曲家,夏米娜德的愛情音樂較少戲劇性的沖突,更多體現為細膩的情感描繪和內心的喜悅表達,為古典音樂中的愛情主題提供了珍貴的女性視角。
鄧麗君的歌聲伴我成長(佳艷) 在2020至2021年間,鄧麗君研究會策劃并攜手全球鄧麗君歌迷總會,主辦了“我心中的鄧麗君”征文比賽。這本書的意義在于,多角度多層次探索鄧麗君文化,鼓勵更多熱愛寫作的“君粉”,用文字表達自己對鄧麗君的深厚情感。她喜歡鄧麗君歌曲已經三十余年,在空余時間會不時演唱鄧麗君的歌曲。每每唱起鄧麗君的歌,都能讓她把所有煩惱的事情暫停,猶如歌聲在替自己說一樁樁心事,娓娓道來。
(一)錄音技術 數字錄音技術在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發展,并在80年代逐漸成熟,《淡淡幽情》恰好處在模擬錄音與數字錄音的過渡期。《淡淡幽情》代表了當時香港乃至亞洲地區模擬錄音的最高水準,結合了當時的最前沿先進技術: 1.純粹的模擬錄音基因 《淡淡幽情》采用模擬錄音,意味著聲音沒有經過任何數字采樣,保留了模擬錄音特有的連續、溫暖、自然的質感,尤其是中低頻的飽滿度和人聲的韻味。
黑膠、磁帶、CD三個版本的封面均一致(94內陸版、05年和11年鄧麗君文教基金會版除外),專輯封面以淡雅的水墨畫風格呈現,內頁畫冊以“古典文人美學”為核心,通過攝影、服裝、書法、水墨畫等元素,構建出與音樂相呼應的視覺敘事和與音樂高度統一的古典美學體系。2.詩書畫一體的整體設計理念《淡淡幽情》的封面及整體設計創造性地實踐了“詩書畫一體”的中國傳統美學理念,將這一古典藝術形式完美融入現代唱片設計。
深度解析鄧麗君《淡淡幽情》專輯系列(三)多角度、多維度漫談鄧麗君《淡淡幽情》(3)二、“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音樂風格(二)編曲、作曲協同的“聽覺翻譯”工程《淡淡幽情》12支曲的創作,作曲與編曲協同推進,它實際上是一場“聽覺翻譯”工程,也即作曲家是將詩詞的文學意象轉化為旋律骨架,編曲者則是通過音色、節奏、空間感的塑造賦予其血肉,二者以“古今對話”為核心目標,通過多層次技術手段實現藝術統一。
(3)古月(左宏元):戲曲基因與聲景敘事《清夜悠悠》——古典閨怨的現代聽覺曲式架構以“戲曲化三段體”為基礎,通過民樂與管弦的時空對話重構古典閨怨主題。《欲說還休》——情感聲學實驗室曲式架構以"壓抑-爆發式心理劇結構"為框架,通過聲學留白與和聲懸置手法,將南宋豪放詞人的沉郁頓挫轉化為現代聽覺心理圖譜。【結構創新】采用"心理防御機制發展曲線"替代傳統曲式:A段人聲頻段閹割(300Hz以下切除)制造情感隔離感;
淺談鄧麗君《淡淡幽情》專輯系列(一)【文字版+朗讀版。鄧麗君氣質契合度:制作團隊堅持歌詞意境需匹配鄧麗君柔美聲線,女性視角詞作優先,男性詞人作品須情感細膩。人聲/鄧麗君:氣聲唱法+戲曲咬字,作為旋律樂器與雙簧管構成復調。【聲音的宋詞寫意畫】這首編曲實為解構主義的聲音裝置藝術——用雙簧管的線性旋律勾畫「西樓」飛檐,尼龍吉他的空弦共鳴鋪展「深院」青磚,DX7音束渲染月光氤氳,弱音小號穿刺出歷史殘痕。
淺談鄧麗君《淡淡幽情》專輯系列(一)
為什么音樂能瞬間改變情緒,而文字需要時間消化?*文字和繪畫都屬于視覺系統,但二者又有不同。音樂就相當于那些vip會員,而非會員則相當于文字,即雖然同時都是需要我們面對的。雖然音樂觸發情緒快,但文字改變認知深。音樂是情緒的閃電,文字是思想的河流。文字看似低效實則是超級武器,音樂讓你此刻流淚,文字能讓你十年后推翻此刻的淚。如果音樂是情緒的外賣,文字就是思想的種地——餓漢選外賣,智者種麥田。
音樂美學的解體。漢斯利克(Hanslick)對音樂美學范疇的論述既未否定音樂對情感生活的重要性,也未否認音樂可能蘊含的哲學意義。最佳的浪漫主義音樂美學和詮釋學理論,都認為審美理論中主客體的分離以及其他截然區分是錯誤的,與此不同的是,19世紀下半葉的音樂美學家們往往要么只專注于將音樂視為主觀情感的表達,要么只關注音樂中可對象化的方面。19世紀下半葉音樂美學的另一個典型趨勢,是試圖將音樂嫁接于人性理論之上。
大二級和弦就是升高三音的二級和弦,在C大調里是2,#4,6和弦。在前面介紹二級和弦時我曾提到二級和弦最重要的用途是置于5級和弦前面,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大二級和弦是增強了小二級和弦向屬和弦的傾向性。它的用處就是置于四級和弦前面,一級七和弦有強烈的傾向于四級和弦的特性,又由于它本身屬于主和弦系列,所以如果我們使用了一級到四級的和弦進行,就可以在這兩個和弦當中插入一個一級七和弦,形成C-C7-F的自然進行。
從《今天歡樂明天夢》,聆聽鄧麗君的浪漫情韻時光中的旋律:邂逅《今天歡樂明天夢》此后,這首歌便隨著鄧麗君甜美的歌聲,走進了無數聽眾的心中,成為華語樂壇的經典之作 。而鄧麗君的歌曲,以其甜美的嗓音、優美的旋律和真摯的情感,恰好滿足了人們對于美好音樂的向往 。《今天歡樂明天夢》就像是鄧麗君音樂寶庫里的一顆明珠,它以獨特的歌詞、優美的旋律和鄧麗君深情的演繹,為我們呈現了愛情的美好與生活的詩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