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樁生萬法:形意拳三體式的精微練法。形意拳“三體式”樁功,前輩拳家將其譽為“入道之門”、“形意母式”,足見其在整個形意拳體系中的根基地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要真正理解形意拳的精髓,就必須從這個看似簡單枯燥的樁功入手,深入其里,究其精微,方能體會“萬法出于三體式”的真諦 。三體式樁功的修煉,其效益是多方面的,它既是養生祛病之法,又是技擊實戰之基。所以,形意拳的三體式樁功,遠非一個簡單的起始姿勢。
若扣領對方右臂,用右掌擊對方右臂,當對方左手向內推時,仍用左手從右向對方纏采其臂,同時右手向下平開,用腕背擊打對方小腹;若按住對方右手,用右手擊打時,對方若用左手防守,可用左手由下上挑對方手腕并采纏,騰出右手擊打其頭部;若用左手采纏對方左手,用右手提擊對方頭部時,對方若用右手防守,可變右捋手將其捋至前傾,再用左掌向后擊打對方后腦,隨后松開右手撩撲其面部。
2. 動作②:上動不停,左轉體,左手捋帶并擊出右拳,左拳抱于腰間成大弓步,目視右拳(圖24)。1. 動作①:擊出右拳,拳打中平位,拳眼朝上,接著沖左拳、沖右拳(即連擊三拳),右拳在前,左拳收于腰間,下肢成右大弓步,目視前方(圖28)。2. 動作②:上動不停,左手掌向下扳壓,右拳隨即從懷里向上翻打,拳高于頭部,拳背朝前,左手掌掌心朝下置于右肘下,下肢成右弓步,上體前傾,目視右拳(圖33)。
王薌齋意拳“隱形力量”:意念假設,讓拳術更高效(意拳精髓)意拳之所以能成為一種實戰拳法,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功法中包含一種特殊成分——意念假設(又稱意念活動)。技擊類意念假設主要應用于意拳的技擊樁法、試力、步法、發力、推手、斷手、單操手等功法中。在意拳訓練中,養生功法是技擊功法的基礎,因此養生類意念假設也成為技擊類意念假設的基礎。而在功法中運用技擊類意念假設,則可以進一步提高技擊能力。
而中國養生家們雖然也認為身體是精神之舍,但卻是永久的居所、恒常的住處,不可片刻分離,“身乃神之車,神之舍,形成神也。蓋神去形謂之死?!猩叵葻o離形,而形全者神全,神資形以成故也,形神之相須,猶有無之相為,利用而不可偏廢。惟形神俱妙,故與道合真?!庇蛇@種形神二元論,養生家們肯定了形即肉體在人的生命中的價值和意義,發展出一種成熟的身心二元價值體系,從而為其養生術的設計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依據。
武當松溪派.披手功(外壯功夫)披手功夫的鍛煉過程分為披藥制草紙包和鐵沙包兩步。④ 動作三:將右掌收回右腰間,向右旋腰轉胯,成右弓步,動作與動作一相同,只是方向相反,并用左手拍擊平放的草紙包(圖7)。⑤ 動作四:與動作二相同,只是方向相反,并用右掌背拖抹草紙包(圖8、9、10)。⑥ 動作五:將左手收回左腰間,同時向左旋腰轉胯,成左弓步,右掌從腰間旋轉擊向豎放的草紙包,掌面接觸紙包,接觸時掌心向下(如圖11)。
內功運氣法。吸氣:兩臂從左右斜方向慢慢向上伸展到極限位置,上半身和頭部向后仰,目光注視上空,掌心朝向前上方,同時要感覺到(體會到)全身關節在拉伸變長,與此同時,意念想象自身的百會、膻中、氣海、勞宮(雙手)、命門、涌泉(雙腳)八個穴位已經開放,正在吸收天空中的清氣。這是一種動功煉氣的方法,通過一段時間的認真鍛煉,不僅能使身體變得強勁有力,而且將體內之氣發放到體外時,強度會大于單獨修煉靜功的人。
這種功夫在練法上是先練靜功再練動功,要善于將氣息沉在丹田,氣息的收和發都要迅速,特別注重意念專注、心意純粹,用意念引導氣息,并且要讓意念與心意相合、氣息與力量相合,用氣息增強力量、用力量引導氣息,使勁力剛勁迅猛、快速爆發,讓彈指的動作像投擲飛鏢一樣有力,旋轉手指的動作像金屬鉆頭一樣銳利。這種功法是金槍鴛鴦指功中的軟功內壯功法,屬于陰柔類型的勁力,同時兼具陽剛之力,是金槍鴛鴦指功中的封口功。
2. 敵人用左擺拳攻擊我方右側,我方迅速抬起右手,用刀尖對準敵人的右拳,讓敵人自找苦吃(圖7)。3. 銜接上一個姿勢,我方右腳向斜前方邁步,左手阻攔敵人右手的同時,右手持刀向右平刺敵人的右頸動脈(圖11)。一旦敵人右手有動作,我方要迅速用左手向右阻攔敵人的右肘,同時右手持刀劃向敵人的右肋部或右臂。2. 敵人墊起右腳,用左腳橫向踢向我方身體右側,我方向前突進的同時,右手持刀斜著刺向敵人左大腿內側(圖22)。
這套拳中運用的勁力包括鉆勁(逆步鉆勁和順步鉆勁)和抖勁(捆手),同時結合了“三戰拳”的沖勁(雙插掌)、抖勁(翻掌)、頓挫抖勁(坐節,吐出),能讓初學者基本掌握南少林五祖拳的主要發勁方法。隨著右拳掀起,左拳彎曲肘部向后拉,收在左側胸部旁邊。同時,左拳伸直肘部、手臂向前偏內側撞出,在撞出的過程中,拳臂向內旋轉,由仰拳變成復拳,停在身體前方正中位置,高度與胸部平齊,拳眼朝內,拳面朝前方;
這里介紹的是六合門的六絕腿,分別為:捆腿、轉環腿、連腿、截腿、踔腿、撩陰腿。對方上左腳并用左拳向自身(圖中穿中式上衣者)臉部攻出一拳時,自身左腳在前自然站立,用兩手控制住對方的進攻手,同時用右腳勾踢對方的前腳(圖 6)。此時對方想要進入進攻狀態,但尚未完成到位,應抓住機會快速迎面而上,用手攔阻對方對自身上盤的進擊,同時用右腳后跟猛踹對方的膝關節,破壞對方的前鋒腿,并趁機連續進攻(圖 8)。
《萬壽仙書》聚氣調壓功。“聚氣” 是這套功法的主要特點。觀海升陽(40~60 分鐘):自然盤膝而坐,以舒適為度,雙手相合,左手拇指與中指扣成環形,右手拇指伸入環中,與右手食指對捏在左手無名指指根橫紋處(古典功法稱為子午連環八卦訣),將手放在小腹前腿根處,手心向上,然后閉口、咬牙,舌頭輕抵軟腭(古典氣功稱為搭橋),用鼻子多吸氣、少呼氣,仍微微低頭注視氣海、意念集中于氣海,有口水時含在口中,隨舌頭咽下。
伏虎樁(掌心雷)伏虎樁主要用于調和激發人體內部氣息(內氣)以及吸收外部自然之氣(外氣),讓內氣與外氣相互融合。在練習伏虎樁的過程中,只要功法姿勢保持正確,身體就會不斷地吸收外部之氣,同時不斷地釋放內部之氣,形成有序的氣息進出循環。呼氣時,雙手用暗勁呈虎爪形,此時伏虎樁姿勢即形成(見圖 2)。以上一整套動作(定樁行氣 36 次 + 掌心開合三次 + 恢復虎爪形)為一輪行氣運功,需連續進行 3-5 輪定樁行功練習。
心意拳“靈勁”的體系、修煉與實戰運用。四拳八式作為心意拳核心拳藝,包含頭拳、挑領、鷹捉、斬手等基本拳法及其變式,強調樸實無華、實戰兇狠的特點 。正如心意拳大師買壯圖所言:“學拳容易得藝難,靈勁上身天地翻。六合相聚人難躲,遇人好似弓斷弦?!辟I壯圖作為清代心意拳代表人物,其創編的買氏心意四把捶以爆發力為核心,對心意拳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需明確的是,心意拳各種勁力并非相互割裂,而是同源異流的關系。
道家修煉的核心,即是通過特定的方法,對這三者進行由低到高的轉化與升華,這一過程被概括為“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三大次第。呼氣時意念仍在肚臍,吸氣時則用意念引導氣流從命門起,越過已經通暢的夾脊,向上直抵后腦的玉枕。之后,氣沿脊柱上行,意念關注玉枕、雙耳的后根,并想象氣流環繞耳朵轉動一至三周,再回到玉枕。練精化氣與練氣化神兩套具體的功法,從道家哲學的角度看,這是“順則生人,逆則成仙”的實踐。
一套讓頸椎僵硬、疼痛、麻木、骨刺全消的古法站樁功(頸椎?。┲笤俅紊钗豢跉?,雙手再次翻轉手掌,使掌心朝向下方,緩慢將雙手下降至丹田部位,接著雙手沿著帶脈移動至身體后方,掌心朝向身體外側,隨后再次翻轉手掌,雙手如同捧著氣球一般,將氣息貫入丹田,最后恢復預備姿勢。功法的核心部分是“點頭功”與“頸功”。在核心頸部鍛煉之后,功法設置了“甩手功”、“左右擺手功”與“左右拍打功”作為輔助與延伸。
同時右手向后抽拉槍把,隨后迅速將兩手手指虛握放松,使槍桿在兩手中向后滑動,待槍把滑至右手后方約二尺距離時,兩手同時緊握槍桿,阻止槍桿繼續滑動,接著右手向下向前再向上擺動,使槍把隨右腿前抬動作向前上方挑起;2.左手接握槍桿后迅速向右擰腰,右手在頭部的前上方控制住槍把,左手手心向上用力向身體前方推送槍桿,隨后猛然停止不動,并緊握槍桿,使槍桿前段產生繼續向前運動的趨勢而顫動,槍尖與膝蓋同高;
第一動:退身左刁(身往后退,左手刁捋):練習者尾骶骨向右腳跟方向移動,上半身隨著向后退的動作逐漸向左扭轉。在這一過程中,放松左肩,彎曲左肘,松開左腕,左手心朝外,虎口朝上,以腕關節為圓心,以指掌為半徑,由里向外纏繞一圈,隨后手指回握,完成刁捋動作。第二動:進步擰肘(右腳進步,右手擰肘):右腳向前邁出一大步,腳尖點地,腳跟提起,右膝向前彎曲,左腿伸直,上半身向前傾斜。右肩頭則做出躲避左手的動作。
流水不腐,氣血長新,不靠補藥靠“動氣”:古人滌蕩五臟、煥活容顏、調養氣血的日常之法。古人認為,人身之內,無論是主宰生命活動的心、肝、脾、肺、腎等臟腑,還是支撐形體的四肢百骸、與外界交換信息的眼耳口鼻等九竅,其一切生理活動的維系與協調,皆依賴于一股無形而又無處不在的生命能量——“氣”的暢通流轉。“腎堂”即腰后的腎區,按摩此區域至發熱,可以溫煦腎陽,而腎陽是脾胃運化功能的重要動力來源。
《內經》里的固精術:每天5~10分鐘,丹田發熱、腎氣充盈!這個過渡功法的步驟如下:首先,練習吞氣動作,但在將氣吞咽至海底的同時,并不閉息,而是配合呼氣,同時主動地放松會陰部的肌肉。當氣感抵達頭頂后,再配合呼氣,意念引領氣感沿身體前側下降至海底,同時放松肛門和會陰部的肌肉。這個過渡功法,將復雜的閉息吞氣分解開來,讓初學者可以分步掌握提肛、行氣的感覺,為將來練習完整的功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