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億多年前,地球上存在著一種被科學家稱為“Prototaxites”的生物,這種生物早已滅絕,但在現代地球上仍然存在著它們的化石。正是因為上述原因,古生物學家才會認為,這種生活在4億多年前的生物,可能是地球生命中的“異類”,它們可能是地球生命演化樹上的一個獨特的分支,不能被歸類為任何已知的生物譜系,在過去的日子里,它們曾經在地球上繁茂生長,但最終徹底滅絕,沒有留下任何的后裔。
刷新認知:距太陽表面僅610萬公里,探測器發現太陽的一個大秘密。2018年8月,一個專門用于近距離探測太陽的探測器發射升空,這個探測器被命名為“帕克”(Parker),早在2021年4月的時候,它就首次穿過了太陽的日冕層(即太陽大氣最外面的那一層),在接下來的日子里,它又多次與太陽進行了“接觸”,最近的一次距離太陽表面僅610萬公里左右。
有沒有一種可能,人類是現在宇宙中最高等的文明?宇宙很大,我們只能看到其中的一部分,這被稱為可觀測宇宙,已知的觀測數據表明,可觀測宇宙中的星系數量可達上萬億個,我們所在的銀河系只是其中之一,而僅僅是銀河系就有數億顆恒星,而這些恒星普遍都有自己的行星,其中類似地球的行星數量至少可達數億顆。對于這個問題,人們提出了各式各樣的觀點,其中有一種觀點提出猜測稱,有沒有一種可能,人類是現在宇宙中最高等的文明?
中國科學家合成出“藍絲黛爾石”“藍絲黛爾石”最初發現于隕石之中,但隕石中“藍絲黛爾石”的尺寸小到以納米計,而且總是和石墨、普通鉆石等其他碳物質混雜在一起,根本無法分離出純凈的顆粒進行研究,因此科學家一直在致力于通過人工合成“藍絲黛爾石”。就這樣,一批尺寸從百微米級到毫米級的“藍絲黛爾石”就誕生了,它們是全球首次通過人工合成出能在常溫常壓下穩定存在,并且尺寸可觀的純凈“藍絲黛爾石”。
長達500年的實驗,到2514年才會結束,瓶子里的生命撐得住嗎?2014年,實驗正式開始,科學家準備了800個高品質的玻璃安瓿瓶,將含有這兩種微生物的溶液滴在硅膠珠上(硅膠珠是一種強大的干燥劑,它會迅速吸收掉絕大部分水分,讓微生物進入深度休眠),隨后這些安瓿瓶在火焰上被熔融密封,將其中的生命與外界徹底隔絕。那么,在這個長達500年的實驗中,瓶子里的生命撐得住嗎?
原子與原子之間靠什么結合在一起?首先來講,并不是所有元素的原子都喜歡與其他的原子結合,比如說惰性元素,通常情況下,它們都是單原子氣體,非常穩定,極難與其他原子形成化學鍵,也就是說,它們的原子都極為不喜歡和別的原子結合在一起。所以當氯原子與鈉原子相遇時就會一拍即合,氯原子會如愿以償地得到鈉原子天天都想“丟”掉的那個電子,結果就是,得到了電子的氯原子帶上了正電,失去電子的鈉原子則帶上了正電。
太陽核心的溫度大約是1500萬K,而啟動氦核聚變的溫度要求大約是1億K,所以太陽核心是無法啟動氦的核聚變的,于是氫核聚變產生的氦就會不斷地累積起來,太陽核心的氫消耗完之后,就成了一個主要由氦構成的“氦核”。“氦核”無法產出能量,太陽內部就失去了輻射壓,并因此發生引力收縮,在此過程中,太陽內部的溫度會不斷攀升,溫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時,就會點燃那些位于“氦核”外側的氫的核聚變,這也被稱為“氫殼層核聚變”。
而我們在地球表面的視野會受到很大的限制,始終只能看到地球表面的極小的一塊區域,如此一來,就察覺不到地球表面如此細微的彎曲了。所以從整體上來講,飛機可以說是貼著地球表面在飛,坐在飛機上的我們,幾乎不可能明顯察覺到地球表面的彎曲。假如你想讓視野進一步變大,更高的空間站應該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空間站的運行高度距離地球表面400公里左右,從這個高度俯瞰地球,你就可以直觀地看到地球確實是圓的。
我國科學家在“可燃冰”利用領域實現重大突破。“可燃冰”在地球上的儲量很大,根據科學家的估算,全球“可燃冰”所蘊含的碳資源,大概是地球上所有已探明的煤、石油和天然氣總和的兩倍多。可以想象的是,隨著相關技術的持續進步,在不遠的未來,“可燃冰”的開采可能就是在開采現場直接利用這種高效催化劑,將其蘊含的甲烷轉化為液態的甲醇,從而安全高效地實現對“可燃冰”的大規模利用。
核反應堆的運行機制可以簡要描述為:重原子核在吸收一個中子后發生裂變,分裂成兩個或多個較輕的原子核,同時釋放出大量能量和額外的中子,如果這些新產生的中子能夠繼續引發其他重原子核的裂變,就會形成持續進行的鏈式反應。現代核反應堆通常會采用人工中子源,而在自然條件下,鈾-235自發裂變(概率相對較低)及宇宙射線中的少量中子,都可以為這些遠古核反應堆提供初始中子的來源。
哈佛天文學家:新闖入太陽系的天體或是外星人測試人類智力的工具。對于3I/ATLAS的“身份”,科學家普遍傾向于,它應該是一顆星際彗星,但哈佛大學的天文學家阿維·勒布(Avi Loeb)近日卻提出了一個另類的觀點,他認為,這個新闖入太陽系的天體或是外星人測試人類智力的工具,我們可能正在經歷一場來自外星人的“圖靈測試”。那么,如果說這個新闖入太陽系的天體真是外星人測試人類智力的工具,那我們應該如何反應呢?
宇宙平均溫度僅-270.42℃,擁有無數恒星的宇宙,為何如此寒冷?正如我們所知,宇宙中的恒星多得難以計數,每一顆恒星都算得上一個巨大的“核聚變反應堆”,它們每時每刻都在向外釋放出大量的熱量,據此我們很容易認為,宇宙平均溫度應該不會太低。正如前言所言,恒星對宇宙平均溫度的“貢獻”微乎其微,至于其他能夠輻射熱量的天體,那就更不用提了,而這也就意味著,決定宇宙平均溫度的其實就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伴隨著巨響,熊熊火球在美國上空出現,它比地球還要古老。作為對比,地球的年齡大約是45.5億年,這也就意味著,那顆化身為熊熊火球的小行星,它比地球還要古老上千萬年!所以研究人員推測,大約在4.7億年前,這顆“母體小行星”在一次猛烈的碰撞中被擊碎,而產生“麥克多諾隕石”的小行星,則是撞擊產生的一個碎片,它從原來的軌道上飛了出去,進入了一條全新的、可以和地球軌道相交的“危險”軌道。
中國科學家在水深9533米的海底深淵,發現規模巨大的“生命綠洲”,綿延2500公里。大家好,我是魅力科學君,今天我們要聊的話題是,根據近日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的一項研究,一個來自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的科學家團隊,在水深高達9533米的海底深淵,發現了一片規模巨大的“生命綠洲”。這里并非是孤立的“生命孤島”,而是一片綿延2500公里左右的“生命綠洲”,從千島-堪察加海溝一直延伸到阿留申海溝。
韋伯望遠鏡發現,“三體”世界里很可能還有一顆行星。簡單來講,半人馬座α星的三個成員分別被稱為“半人馬座阿爾法星 A”、“半人馬座阿爾法星 B”和“半人馬座阿爾法星 C”,由于“半人馬座阿爾法星 C”是距離太陽最近的恒星,因此它也被稱為比鄰星,為方便描述,我們可以將它們稱為A星、B星和比鄰星,這顆可能存在的行星被暫時稱為“S1”,早在2024年8月,科學家就在韋伯望遠鏡傳回的觀測數據中發現了有關它的蛛絲馬跡。
深海到底有多可怕?所以你看,我們想要研究深海,目前只能利用聲波,但利用聲波,卻又面臨著一系列的難題,每一個難題,都像一道枷鎖,牢牢地限制著我們探索深海的腳步。因此可以說,我們人類之所以寧愿探索太空,也不去研究深海,其實并不是因為深海有多可怕,真正的原因其實是科技水平的限制,使得我們沒有方法能夠對深海進行大范圍、高精度、高效率的探測。
本次研究的目的,就是探尋這三個群體是如何分化的,然而在研究過程中,科學家卻遭遇了一個巨大的謎團——這個謎團就隱藏在大白鯊體內兩種截然不同的DNA之中:一種是核DNA(nuclear DNA),另一種是線粒體DNA(mtDNA)。線粒體DNA則存在于細胞里的線粒體中(線粒體是細胞的“能量工廠”,負責生產細胞所需的能量),與核DNA不同的是,對于包括大白鯊在內的絕大多數多細胞動物而言,線粒體DNA只由“母親”遺傳給下一代。
古生物學家認為,由于箭石的骨骼是內骨骼,因此這樣的附著,只有在箭石死后,其軟組織被微生物分解殆盡的時候才會發生,也就是說,將Tharsis魚穿透的,其實是死去多時的箭石所留下的骨骼。這就很奇怪了,死去多時的箭石,當然是不可能主動去穿透Tharsis魚的,而Tharsis魚本身就不具備捕食箭石的能力,更不可能無聊到主動用箭石的骨骼來穿透自己,但事實卻是,箭石的骨骼確實像“鐵釘”一樣將這些魚穿喉致死。
在天琴座方向,距離地球大約219光年的位置上,有一顆被稱為“開普勒-138”(Kepler-138)的恒星,是一顆比太陽小得多的紅矮星,其質量與半徑只有太陽的53%左右,它有三顆已確認的行星,分別是“開普勒-138b”(Kepler-138b)、“開普勒-138c”(Kepler-138c)和“開普勒-138d”(Kepler-138d)。重要的是,水的密度遠低于巖石,所以一個合理的推測就是:這兩顆行星含有大量的水,以至于其平均密度被“拉低”到我們觀測到的數值。
威力是廣島原子彈的50億倍,導致地球75%物種滅絕的小行星在哪?根據科學家的推測,這顆小行星的直徑約為10公里,其撞擊的威力相當于大約100萬億噸TNT當量。至此,所有的證據鏈條都完整了,彭菲爾德和卡馬戈的猜想得到了證實,支持“小行星撞擊說”的科學家們也找到了自己想要的證據,由于該隕石坑的中心區域位于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一個名為“希克蘇魯伯”(Chicxulub)的沿海小鎮附近,因此它就被命名為“希克蘇魯伯隕石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