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芋情。到了冬天,抓幾片山芋干泡軟,和糙米一起煮,飯香里滲著山芋的糯甜。我奶奶常說:“山芋養人,不嫌棄窮人家!”她這輩子經過饑荒,最知道山芋金貴。我父親說:“山芋的根扎得深,能鉆三尺土找水喝!”后來秋收,山芋雖說個頭小了點,可個個飽滿。隔壁王叔叔不一樣,每天早上都要去山芋地轉一圈,割草、松土、掐藤尖,他家的山芋個個長得壯實,切開橙紅的瓤,甜香能飄老遠。年輕人嫌山芋“土”,不愿種,也不愛吃。
自命托爾斯泰的少年。托爾斯泰是我所知道的學理的人中唯一鐘愛文學的人。那時他寫的詩很有批判現實主義的影子,加之他留下的名字是托爾斯泰,我便對他起了濃濃的好奇。直到偶然到理科班與我朋友閑談,才發現“托爾斯泰”這個人竟然是學理的。后來的自習室像是變成了魯鎮的酒館,大家都以托爾斯泰取樂。我們哀悼的從來不是某個叫托爾斯泰的少年,而是所有被現實改名的文學靈魂。我永遠忘不了這個矛盾的、自稱為“托爾斯泰”的少年。
參加公益飛防活動。西山隊長王延武、龍山隊長張志慧忙前忙后,張羅飛防活動中繁雜而瑣碎的細致工作。活動之間,龍山隊長張志慧個人出資為義工們提供礦泉水、西瓜、盒飯。下午的飯桌上,張志慧隊長誠懇地感謝義工們為飛防活動的辛苦付出。時隔五十余載,國家沒有忘記這些大批移民,當年國家百廢待興,經濟困乏,沒有對移民進行經濟補助,現在國家強盛,經濟富足,對每一個移民補發安家補助1.2萬元,分20年結清。
詞二首.贊人民軍隊。詞二首·贊人民軍隊。英雄軍隊,【作者簡介】曾張胤,江蘇泗陽人,原江蘇省十屆人大代表、泗陽縣政協副主席。退休前任江蘇省泗陽中學歷史高級教師、特級教師。江蘇省中學歷史教學研究會理事,受教育部表彰的全國優秀教師。愛好詩詞,有多首詩詞在國內期刊發表,2016年9月,在紀念江蘇宿遷市建市20周年詩詞大賽中獲得唯一一等獎。
我的父親吳紹演和三叔吳紹渤、四叔吳紹沂,他們是一奶同胞三兄弟。我三叔吳紹渤和四叔吳紹沂,都是不到16歲時先后參加新四軍和解放軍,建國后一起進入人民空軍行列。那時三叔在濟南空軍醫院工作,四叔在重慶某機場醫療隊工作,他休假時來濟南看望時,坐在平房宿舍門前時留下的合影。2016年5月三叔癌癥已臨晚期,四叔不顧86歲高齡,再次飛來濟南看望,并接待了老家兩批親友來濟探視病危中的三叔。四叔(左)在病床前手握三叔的手。
石榴的前世今生。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時從安石國將石榴帶回了我國,從此石榴在我國誕生并得到了廣泛生存。石榴種類主要有黃石榴、突尼斯軟籽石榴、臨潼石榴、瑪瑙石榴、大青皮石榴、紅石榴、白石榴、水晶石榴等。其他還有四川特產青皮石榴、牡丹石榴、墨石榴等。晉代時,石榴賦大興,潘尼的《安石榴賦》、傅玄的《石榴賦》、潘岳的《河陽庭前安石榴賦》:“榴者,天下奇樹,九州之名果”以及張協的《安石榴賦》等等;
革命家庭四兄弟。就在二伯父犧牲的第三個年頭,我的奶奶多次勸二伯母改嫁。二伯母說,吳家是革命家庭,這樣的家庭在方圓幾十里地都難找;奶奶說服不了二伯母,于是想出一計,她找了本村四組吳紹科的奶奶,請托給二伯母提親,親家姓劉,住淮陰的清江水門橋。吳大園村史匯編工作一波三折,直到2006年出到五稿,村史匯編才算完成。村里人都說,村史的竣成,吳宗暄、吳宗晉兩位老人功不可沒,他們堪稱吳大園村史奠基人。
黃狼子就是黃鼠狼。打黃狼子的隊伍五六人或七八人,男性,多為鰥夫,扛梭鏢、被褥、圍網,帶獵狗,一個村莊到另一個村莊,一個草垛到另一個草垛。因為黃鼠狼大多夜間作業,所以很多小孩沒有見過黃鼠狼,大人說的故事,增添孩子們的好奇心、神秘感。他們用梭鏢從不同方位戳草垛,驚擾對手,黃鼠狼竄出草垛,一個兩個,被一網打盡;黃鼠狼腥騷味濃郁,打黃狼子的隊伍走過,就留下一陣腥騷味,孩子都遠遠躲開他們,或捏住鼻孔。
2003年那次我們四個老同學首次小聚后,2006年我回淮,又由趙啟民同學促成了丁集10同學聚會。2014年5月我回淮參加64級高中同學畢業50周年聚會前,也與62級的班長尹家隆、班委李前堯商榷,由他們準備,也舉行一次62級同學聚會。2014-5-10,在王營舉行62級14同學聚會,框內4同學是新露面的學干。2014年5月,我回淮參加64屆高中畢業50周年同學聚會,也于前一天舉行了62屆高中14同學聚會。聚會之后,我決定專程去蘇州看望孫萍同學。
兒子的禮物。兒子的心思。一條毛線圍巾露出來。被風卷著。我把圍巾繞在脖子上。風從河面吹來。圍巾在身后輕輕地飄著。圍巾擋不住北風的冷。兒子在異國他鄉的陽臺上。被風推著。可這禮物早把日子點亮了。風把圍巾吹得鼓鼓的。
老房子。◎過客。老房子!過客,原名朱建祥,經商人士,他的詩作多以生活瑣事為靈感,如《大寒小滿》通過節氣變化隱喻人生境遇,語言平實卻富含哲理。他在淮陰語文群中創作的斗詩系列,如“歲寒小滿”“過客小七”,展現了幽默風趣的創作風格。
六十年前的初中同學聚會。我于1959~1962年繼續在王營中學上高中,從初中到高中同班同學只有六七個了。那年底,我在王營忙里偷閑聯絡我的初中高中同學,建立了同學錄。2009年的首次初中同學聚會后,本想第二年再舉行一次聚會,卻未能實現,其后只有過幾次淮陰、楊莊、揚州等幾次小型聚會。尹家隆,淮陰丁集人,初中、高中都是班級班主席,高中與我同班。石殿云,淮陰棉花莊人,初中畢業后考入淮陰水利學校。
兒子的酒。這酒不是法國莊園橡木桶里陳釀的風情。酒標上沒有年份。酒未沾唇。兩箱酒靜靜立在屋角。像兩個沉默的兒子。
別做焦慮的“放大鏡”,生活沒那么糟。重要的是,焦慮是心靈的霧霾,它模糊的不是前路,而是我們看清機會的眼睛,別讓自己親手變成焦慮的“放大鏡”,把本該邁過去的小坎,看成跨不過的深淵。仔細想想,為什么有人總喜歡制造焦慮、放大困難?焦慮就像放大鏡,你越是盯著困難看,它就會變得越大;要學會拒絕做焦慮的“放大鏡”,也拒絕被別人的焦慮裹挾。別讓焦慮成為生活的主旋律,別做焦慮的“放大鏡”困住前行的腳步。
地皮是道菜。你瞧,這一窩窩,一片片,一堆堆的全都是,蹲下來一撿就是一片黑褐色的地皮菜,平時干活的手指粗糙如樹皮,現在卻靈活得很,輕輕一揭,那地皮菜便完整地離了地。"我小時候,常跟著娘撿地皮菜。"她忽然說道,"那時候窮,地皮菜也算是一道菜了。"地皮菜洗凈后,或炒或拌,確有一種特別的滋味。地皮菜的吃法頗多,奶奶有時用它炒雞蛋,黃的黑的夾雜在一起,盛在粗瓷盤里,顏色分明,叫人看了便生出食欲來。
老李羊肉湯。那是家老店,門楣掛塊褪了色的藍布簾,“老李羊肉湯”幾個字墨跡淡了,卻透著日子沉淀下來的靜。火急了湯會渾,慢了味又薄,得守著灶,看鍋蓋輕輕顫動,聽湯在鍋里咕嘟嘆氣,像老匠人在耳邊絮叨,說的都是時間的事兒。老李不愛聽這話:“湯是給人喝的,不是給人看的!”他還是用那雙裂著口子的手,一勺一勺地盛湯,不慌不忙,倒像在盛著日子。小孩最愛湯泡飯。外地人來淮安,要是沒喝過老李的湯,就算沒真正到過這兒。
《春天》等短詩一組。滿腹狐疑地打量著世界。在激情萌動的活力里。激情澎湃。植被的生命生長到極致。讓你感受到生命里的高光時刻。不只是溫暖與光明。以微弱縹緲的光。懷疑世界。世界上的人和事物。蒲公英的生命軌跡。主宰,掌控世界。最溫暖的記憶。是生命的傳承。我可以溫暖動人。你像一只候鳥。你像候鳥一樣。天空是大海。天空是無盡的綢緞。我是天空懷抱里。觀賞音樂噴泉。隨著音樂節奏。耀目的彩光璀璨了星空。高亢的音樂。
荷香蝦舞四門閘。這位精明的漢子,被高書記的誠意打動,毅然放棄外地產業,攜技術、資金,舉家遷至四門閘落戶,引領村民開啟了“淺—深—淺”藕蝦套養的新產業。“淺—深—淺”藕蝦套養,即在藕塘開挖占面積5%-10%的環溝與蝦潭,輔以防逃網,適量種植水草,構建龍蝦與蓮藕共生的生態鏈。四門閘的蓮藕與龍蝦,不僅直供城市商超菜場,村里更建起了冷庫和蓮藕加工廠,開發出藕片、藕粉、荷葉茶、蓮蓬子、蝦醬等深加工產品。
“金子總會發光”,正在毀掉被環境埋進泥里的你。別再喝這碗毒雞湯!它以溫柔的口吻麻痹人們的認知,讓很多人誤以為“優秀”能擊穿一切阻礙,卻在無形中縱容環境對人才的吞噬——那些本該在專業領域閃耀的“金子”,正因這碗毒雞湯的誤導,在錯位的環境里被反復消耗,最終從光芒四射的存在,淪為蒙塵的“廢石”。可“金子總會發光”這碗毒雞湯,卻把所有責任都推給個體,仿佛只要個體足夠努力,就能憑一己之力沖破環境的牢籠。
這時候,要頓緊繩子,不讓黃鱔往里拉,過了分把鐘,等黃鱔勁用完了,再輕輕地慢慢地往外拉繩子,拎出黃鱔,黃鱔一離洞口,一離水面,就沒有根據地了。洞口大一點,大膽高手,不用釣鉤,手指上纏紗布,手指做誘餌,伸入洞口,黃鱔一咬手,手指拃開,黃鱔咬住了紗布,不易脫嘴,人捏著黃鱔嘴就拎上來了。田野里釣黃鱔照黃鱔很難了,稻田地里水土環境黃鱔也不易生存,也難得再現有閑的少年。姑母家表兄弟是逮黃鱔高手,下黃鱔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