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血脂干預風險分層,將人群分為中危人群、高危人群和極高危人群,分別對應LDL-C目標為2.6mmol/L、1.8mmol/L和1.4mmol/L,現在又新增了極端風險人群。不過現在只推薦極端風險人群將LDL-C降到1.0mmol/L以下,普通高危人群不必強行追求此目標;總結一下,歐洲心臟病學會(ESC)增加了極端風險人群分層,建議將LDL-C水平最低控制在1.0mmol/L以下,原有的1.4mmol/L已經不是最低。
沙庫巴曲纈沙坦,長期服用,會增加死亡風險嗎?沙庫巴曲纈沙坦,是沙庫巴曲與纈沙坦兩種藥物組成的單一共晶體復方藥物。沙庫巴曲纈沙坦會使鉀排泄減少,導致血鉀水平升高。總結一下,沙庫巴曲纈沙坦用于心力衰竭和高血壓的治療,獲益大于風險,不良反應發生率不高,在用藥時主要提防出現高血鉀和血管性水腫,長期用藥并不會增加死亡風險,相反會減少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和住院風險。
降溫血壓易 “失控”,測血壓時要注意,間隔不是 2 分鐘。但是在測量血壓的時候需要注意,兩次測量的間隔并不是2分鐘,而是30-60秒。大多數人的血壓升高并不會引起明顯的癥狀,所以靠感覺吃藥并不靠譜,需要進行血壓測量才能知曉自己準確的血壓情況。如果血壓不穩定,或是正在進行降壓藥物調整,可以在睡前增加一次血壓測量,測量時不要飲酒和咖啡,也不要憋便。左右手臂的血壓會略有差異,以血壓較高的一側手臂為準;
擔心傷胃,用氯吡格雷替代阿司匹林,會不會影響藥效。氯吡格雷、替格瑞洛都作用于血小板上的P2Y12受體,其中氯吡格雷對血小板的抑制不可逆,而替格瑞洛對血小板的抑制可逆,但起效更快。在2021年,《柳葉刀》(Lancet)雜志上發表的HOST-EXAM研究,比較了長期使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單藥抗血小板治療的療效和安全性,研究結論指出氯吡格雷的效果優于阿司匹林。不過相對而言,氯吡格雷對消化道的損傷要低于阿司匹林。
華子給她的建議是,在醫生指導下先暫停服用阿托伐他汀,等待CK水平恢復,肌痛緩解之后,換成氟伐他汀與沙庫巴曲纈沙坦聯用。沙庫巴曲纈沙坦、沙庫巴曲阿利沙坦,是心力衰竭的常用治療藥物,也用于高血壓的治療。所以在使用含沙庫巴曲的藥物時,選擇氟伐他汀或是辛伐他汀聯用的相互作用更少。總結一下,氟伐他汀用的人不多,但有個獨特優勢,就是在與含沙庫巴曲的藥物聯用時相互作用少,安全性較高。
華子告訴他,喹諾酮類藥物(沙星類)有可能影響胰島素的分泌,而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調節能力不足,在用藥初期容易出現低血糖。糖尿病患者、老年人的血糖調節能力下降,在使用沙星類藥物時更容易出現血糖波動。常用沙星類藥物對血糖的影響,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環丙沙星>莫西沙星。發生低血糖會增加心血管負擔,如果引起頭暈會有跌倒風險,嚴重的低血糖還會造成大腦損傷,所以使用沙星類藥物時,需警惕低血糖風險。
不用利尿劑血壓高,用了利尿劑尿酸高,要怎么辦?在沙坦類藥物中,氯沙坦與阿利沙坦有降低尿酸的作用,可以在醫生指導下替換厄貝沙坦,與利尿劑聯用時可減少對血尿酸水平的影響。已經發作過痛風,或是血尿酸水平超過480μmol/L,又無法停用利尿劑者,可以在醫生指導下聯用降尿酸藥物。總結一下,利尿劑是一線降壓藥物,但是容易使血尿酸升高,可以通過減少劑量,替換對尿酸影響小的其他種類降壓藥,減少對血尿酸的影響;
容易累、怕冷、食欲不好但體重增加,看看甲狀腺吧。甲狀腺疾病與情緒關系密切,當精神壓力過大或是遇到強烈刺激時,甲狀腺素的水平也會發生波動,所以控制好情緒,對維護甲狀腺健康非常重要。總結一下,甲狀腺疾病易被忽視,而且發生率不低,尤其是甲減癥狀缺乏特異性,如果出現易于疲勞、心率變慢、食欲變差、體重增加、記憶力下降等情況,又沒有其他誘因時,建議去查下甲狀腺的情況。
間接膽紅素進入肝臟后會與葡萄糖醛酸結合,生成直接膽紅素;間接膽紅素與直接膽紅素之和為總膽紅素,兩者同時升高常見肝臟本身的疾病,比如肝硬化、肝炎等。在間接膽紅素與葡萄糖醛酸的結合過程中,需要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轉移酶1A1(UGT1A1)的參與,但他汀有可能會抑制UGT1A1的活性,就會影響膽紅素的代謝,使其水平升高。服用對膽紅素影響較大的他汀,如果更換為對膽紅素影響較小的他汀,可以減少膽紅素升高的概率。
“是藥三分毒”,他汀有不良反應,是不是能少吃就少吃?使用任何藥物治療疾病,都是一種“以毒攻毒”的方法,只不過藥物的不良反應比疾病對人體的傷害更少,而且可防可控。很多人總說“是藥三分毒”,用來形容藥物的不良反應。現在主要以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的水平來評價他汀的效果,建議比用藥前的基線水平降低50%以上,至少達到2.6mmol/L左右,推薦控制在1.8mmol/L以下,最好可以降到1.4mmol/L以下。
莫匹羅星軟膏,常用于皮膚感染,但要注意避開使用誤區。所以莫匹羅星軟膏的特點是耐藥性低、安全性好、抗菌作用強大,是皮膚感染的常用外用藥物。不過痤瘡的主要致病菌是痤瘡丙酸桿菌,莫匹羅星的抗菌活性較弱,選擇夫西地酸軟膏或是紅霉素軟膏的敏感性更高;總結一下,使用莫匹羅星軟膏治療皮膚感染時,需要注意藥物的抗菌譜,不適用于痤瘡、真菌、病毒等造成的感染,不建議長期用藥,使用時要注意嚴重不良反應。
體型瘦弱、肌肉量少的人更容易出現不良反應,所以適當進行運動,增加肌肉量可以減輕他汀引起的肌肉不良反應。在小規模臨床試驗中發現他汀可能對輔酶Q10的代謝產生影響,所以適量補充輔酶Q10有可能緩解他汀引起的肌肉疼痛。總結一下,他汀有可能引起肌肉疼痛,通過檢測肌酸激酶可以判斷嚴重性,降脂針是優選替代方案,不想扎針可以減量用藥或是換成中效他汀,科學運動、多喝水、補充輔酶Q10有可能緩解他汀引起的肌肉疼痛。
如果蘋果和香蕉兩種水果每周都能吃3-6次,相對于其他吃水果較少的高血壓患者,全因死亡率可以降低43%。每天吃一個帶皮的中等大小的蘋果(約200-300克),一根中等大小的香蕉(約100-150克)就可以滿足高血壓患者的每日水果需求。除了蘋果和香蕉,想吃其他水果也可以,只要控制好水果總量就沒問題。總結一下,研究證實,常吃帶皮蘋果和香蕉可以減少高血壓的死亡風險,但水果總量不建議超過350克。
肌肉的收縮與放松過程,依靠鈣離子和鎂離子共同調控。人體細胞依靠三磷酸腺苷(ATP)供應能量,而ATP需要與鎂結合為復合物之后才能發揮作用,同時鎂離子也呈現出“催化劑”作用,增強能量傳遞的效率。如果缺乏鎂離子,可能會出現易疲倦、夜間抽筋、睡眠質量下降、情緒不穩等情況,可以通過改變飲食結構進行補鎂。如果飲食中無法獲取足夠的鎂,也可以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鎂補充劑(如檸檬酸鎂、蘇糖酸鎂等)。
三七能抑制血小板,為什么不能代替阿司匹林,有什么區別?從發現阿司匹林有抑制血小板的作用開始,到現在已經有數十萬例患者參與了臨床試驗,結果顯示阿司匹林可以顯著降低心肌梗死、腦梗塞、血管性死亡等疾病的風險,而且這些證據也寫入了各大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總結一下,三七有抗血小板作用,但有效成分復雜,作用機制尚未明確,臨床證據也不充分,在心腦血管疾病的治療中處于輔助地位,無法代替阿司匹林。
過了70歲,就不能吃阿司匹林了嗎,為什么有這個說法?這些醫學研究所提及的是“一級預防”,也就是沒有疾病的健康人預防患病,超過70歲后服用阿司匹林的風險可能會大于獲益;而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就可以降低血栓的發生率,預防心梗、腦梗的發生,這是服用阿司匹林最大的獲益。所以對于健康人而言,服用阿司匹林的獲益與風險相抵;5、禁忌人群:對阿司匹林過敏、有活動性消化道潰瘍、重度心衰等疾病,禁用阿司匹林;
1、對肝功能的影響:服用他汀時,大約有1%-3%的人會出現轉氨酶輕度升高,但通常為暫時性,隨著繼續用藥或是停藥,轉氨酶還會恢復正常。三、了解正確用藥方法不要恐慌。大家不要恐慌,只要了解他汀的正確用藥方法,做好不良反應監測,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就可以安全服用藥物,不要因為盲目恐懼而拒絕用藥。實際上他汀的嚴重不良反應發生率很低,而且可控,遵照醫囑就可以安全用藥,大家不要盲目恐慌。
秋水仙堿,從治療痛風到保護心血管,劑量是關鍵!有朋友跟華子說,他看到了FDA批準秋水仙堿用于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信息,可秋水仙堿不是治療痛風的藥物嗎,而且毒性很大,為什么還可以保護心臟呢?抗炎是產生心腦血管獲益的核心機制,與治療痛風所不同的是,用藥劑量是關鍵,采用低劑量用藥,在得到心腦血管獲益的同時,最大程度降低用藥風險。秋水仙堿在用于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時,只能使用低劑量而不能超量用藥。
食欲素(OX)有兩個亞型(OX1、OX2),是一種由下丘腦合成分泌的小分子神經多肽,具有多種神經調節功能,影響機體攝食行為,參與睡眠覺醒周期的調節,當腦內食欲素水平較高時,就會維持覺醒功能,而嗜睡癥患者腦中的食欲素水平明顯降低。總結一下,達利雷生通過抑制食欲素治療失眠,這是一種全新的治療機制,與傳統藥物相比,安全性較高,不良反應更少,用藥時需要注意適用人群以及與其他藥物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