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話很經典,但是…我想說的是,經常會有名人或者網紅的經典語錄在短視頻上流行,被大家紛紛轉發,有的動輒就是10萬+的點擊量。這些經典語錄初聽起來很有道理,也會讓人有恍然大悟之感,這自然也是被頻繁轉發的原因。但是,我突然感覺到,這些經典語錄真的對我們有用嗎?我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那句很經典的話:選擇比努力重要。有些人之所以相信那些只言片語的所謂經典語錄,只是因為那些話切合了自己的心理需要而已。
如果簡單地讓孩子去原諒對方,或者讓孩子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思考,可能很難。我們需要告訴孩子鏡像知覺的真相,那就是:你感覺對方怎么樣,對方也感覺你怎么樣。你想知道自己到底是怎么對待對方的,那就看看對方是怎么對待你的。在溝通中,為了破解鏡像知覺帶來的對方對你的惡意想象,你要說明白:是對方說了什么,讓你感覺憤怒;最后,家長不要忘了教給孩子一條人際關系處理的黃金法則:你想對方怎么對待你,你就要怎樣對待對方。
由這個事情,我徹底明白了一個道理:我們之所以輕易就原諒了自己的缺點,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習慣了自己的缺點,這種習慣讓我們覺得理所當然。我們短視的目光,讓我們只看到了當時當地的情形,以為這些缺點也沒有什么大不了的。那么,我們什么時候才能做到不能容忍自己的缺點呢?當我們的缺點釀成了災禍的時候嗎?其實,這個過程并不那么簡單,到目前為止,我很多時候還是走在重復之前缺點的路上,只是稍微有那么一點點改變而已。
生命在于運動 班級在于活動——2017屆一班班會實錄一個班級的生命力從哪里來,凝聚力從哪里來?班會的主題是《不說再見》,同學們席地而坐,圍成一圈,和在室內相比,這樣的班會少了些嚴謹和拘束,多了些隨意和活躍。其實,這個班會之所以是《不說再見》,是因為有幾個同學因為單招要離開班級,他們用這三個游戲,來表達一種班級理念,那就是希望離開的同學和沒離開的同學都能永遠記得——勇敢、信任、團結、配合。
五年前,她讓我轉交這封信。我二十年前的學生資助了我現在的學生小英(化名),昨天,小英交給了我寫滿了字的兩頁信紙。原來,是因為周末她的師姐們來看她之后,她給師姐們寫了一封信,讓我轉交。小英的家庭很困難,接受了師哥師姐們的資助,尤其是師哥劉翔還聯系自己的同事進行了資助。看到師姐們,小英很激動,像見到了久別的親人。小英遇見了她的師姐們,于是,她有了深深的感動。也感謝我的那些學生——她的師哥師姐們!
孩子的自信從哪里來。那么,作為家長來說,在培養孩子自信的道路上,到底應該怎么去做呢?所以,我們對孩子的評價標準,就是兩個字——“行動”,只要孩子敢于嘗試著去行動,大人就應該發自內心地給他們一個正面的評價,不管這個行動最后的結果怎樣。無論是對于世界的認知,還是對于自我的認可,都需要在行動當中真正去完成,所以,想盡一切辦法鼓勵并肯定孩子的大膽嘗試與勇敢行動,這是樹立孩子自信的根本所在。
不明白這個區別,會把孩子越教越糊涂。如果一個家長經常用經驗來教孩子,往往會出很多問題。所以,家長盡量少用這種簡單的經驗來教孩子,要耐心和孩子分析到底是什么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靈活處理遇到的人際關系中的矛盾。家長更是如此,總以為自己比孩子見多識廣,閱歷廣,經驗多,所以就對孩子指手畫腳,殊不知,你那都是簡單的經驗,而經驗是靠不住的。明白了經驗和規律的區別,家長是不是就能夠會教育孩子了?
我很笨,能有啥出息呢?如果我們的孩子學習知識的時候,學得很慢,甚至很吃力,那么,無論孩子自己,還是家長、老師,一定會以為這個孩子很笨。小時候,聽大人形容一個孩子很笨,會說“你真是一個榆木腦袋”,現在看來,這個榆木腦袋比林肯的鐵腦袋還強一些,畢竟在榆木上刻上東西,比在鐵上刻還容易一些。作為家長,如果你看到孩子學習很慢,請千萬不要斥責孩子很笨,這很可能是孩子未來的一個優勢。
有的家長根本不知道孩子是天使,自然也不會相信孩子有一雙可以展翅高飛的翅膀,有的家長最終會親自用一把“自以為是”的剪刀,用自己的“苦口婆心和無休止的諄諄教誨”,把天使的翅膀一點一點剪掉,更有甚者,會把天使變成了魔鬼。孩子的翅膀都隱藏在不易發現的角落里,甚至用令家長感到頭疼的方式展現,很可能家長厭煩的孩子的某種特質,正是孩子的優勢所在,是他翅膀藏身的地方。
每個人遇到問題,都會有慣性思維,這種慣性就是你的思維層次。你的思維層次決定了你對問題的思考方向,你的思考方向決定了你將會采取什么樣的應對方式,當然,也注定了你解決問題的效果。那么,人的思維層次都有哪幾層呢?這個思維層次的人,一旦遇到問題,更多是抱怨環境不好。其實,這五個層次的思維也是互相滲透的,高層思維也需要低層思維做基礎。只是,不同的人,某個層次的思維多一些,某個層次的思維少一些。
游泳與劃船的關系,對教育很有啟發。為什么會游泳才能去學劃船?如果不會游泳,就會隨時擔心自己落到水里被淹死,雖然會游泳的人也會擔心船被打翻。當然,孩子害怕考試,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大人和孩子對考試成績看得太重,給考試附加上了太多本不該有的聯想:所以,這個故事啟示我們:作為家長,一是平時就要學會激勵孩子學習,要考試了再告訴孩子好好考、不要怕,基本沒什么用,還會有負作用,孩子會更緊張。
這可不是一個好現象,因為對孩子的認識影響著我們對孩子行為的判斷,而判斷又是我們對孩子態度與行為的依據。比如,我的孩子很羞澀,我的孩子不擅長什么,我的孩子很膽小,我的孩子脾氣不好等。比如,我們以為孩子學習不努力(這自然是因為我們有關于孩子不努力的故事),即使孩子現在真的努力了,我們也以為他是假裝努力。努力看清孩子的真相,可以讓我們融洽與孩子的關系,增進親子之間的感情,從而更好地教育引導孩子的發展。
這個故事耐人尋味?這個故事想必很多人都看到過,我也是很久以前看的。每個人都要想明白自己的價值究竟體現在什么地方,很多人把他人的認可、贊賞當做自己的價值。盡管他的工作性質只是為學生提供一些生活上的瑣碎服務,但是,他內心升騰起了一種實現自我價值的強烈愿望。衡量黃金的標準,除去重量,還有成色(含金量),但是,衡量一個人的價值,則是主要是看成色,成色就是一個人的德行。
第三句:人生開始是我們塑造習慣,后來是習慣塑造我們。這就說到第三句話——人生開始是塑造習慣,后來是習慣塑造我們。當我們真正意識到,正是那些錯誤觀念指導下形成的壞習慣讓我們變得痛苦,我們就應該在正確觀念指導下去形成好習慣。壞習慣讓我們失去的,要讓好習慣再找回來。我們塑造習慣,習慣塑造我們,所以,我們要在醒悟之后,重塑好習慣。怎么重塑好習慣?有人半信半疑,立志就不堅定,習慣就很難養成;
北大韋神有多神,為山師附中的校友點贊。韋神是誰?韋東奕于2007年升入山東師范大學附屬中學;2008年高一時參加第49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以滿分獲得金牌 ;2009年高二時參加第50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以滿分獲得金牌;2010年被保送至北京大學就讀;學生不會問老師,老師不會問韋神,韋神不會,那就是題目出錯了。韋神是山師附中的學生,父母都是山東建筑大學的教授,父親還是數學教授,從小就培養他對數學的興趣。
這不僅是一個交通事故,還是一個讓人警醒的故事。但是,如果因為這個錯誤很小,也沒有什么嚴重后果,于是就忽略過去,甚至把錯誤歸結到他人身上,那么,接下來,第二個錯誤、第三個、第四個錯誤會接踵而至,就會導致嚴重的甚至是災難性的后果。但是,她卻依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對自身的錯誤毫無察覺,反而在抱怨騎自行車的人不注意,還在為騎自行車的人快速跑掉而發怒。小錯誤因為沒有大危害,不被重視這是一種常見病;
那么,現在我提出一個問題請大家注意,盡管高考組織者在竭盡全力創造安靜的環境,但是,如果一旦出現特殊情況(突發噪音干擾),孩子怎么才能減少對自己的影響呢?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可以進行刻意練習,就是在家里學習時,故意制造一些噪音,讓自己訓練在噪音中學習的能力,達到鬧中取靜,定而能思的效果。人最大的能力就是適應環境,適者生存,高考是綜合素質的較量,打造自己的軟區域,這也是高考競爭力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位母親的傳奇,無人能敵。好了,不能跑偏了,關于李昌鈺的神奇不是本文重點,還是繼續說她的母親——王淑貞,后因信佛改為王岸佛。也許正是母親重視孩子讀書的這份執著,在其他兄弟姐妹都獲得博士學位后,李昌鈺又堅持在工作之余刻苦攻讀,先后拿到了紐約大學生物化學及分子化學碩士和生化博士學位。王淑貞(王岸佛)作為一個母親的傳奇人生,也贏得了美國兩任總統——克林頓和布什的稱贊,稱她為“偉大的母親”。
距高考還剩三十天,我的成績還能提高嗎?所以,我感覺接下來和孩子交流的主題應該是——如何排解高考前的過重壓力。對于高考,以及與高考有關的那些想象,不管你有什么可怕的想法,都要及時在腦子里叫停。最后我告訴他,一切該來的都會到來,而自己的努力沒有終點,高考、高考后的大學都不是你奮斗的終點,無論什么樣的結果,都不能阻止你未來努力前行的腳步,那么,你還擔心什么呢?
日子?每一個日子,都不用你費任何力氣,它會自然到來,只要你還活著。所以,我們的日子真的需要一個路標,需要一個個的路標,指向那個我們想要到達的地方。路標必須要有,并且要不斷延續新的路標,否則,日子走過的路可能就是在原地轉圈;日子在路上依舊不緊不慢地走著,你看著日子,日子也在看著你;日子看你時是無心的,你看日子時必定要有心,因為,正確的路不是用眼睛看的,要用自己的心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