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北極閣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 | 圖源:《竺可楨年譜長編(第二卷)》(待出版)1928年6月,氣象研究所籌辦半年后,第一份對外公開的宣言就是《全國設立氣象測候所計劃書》。1931年7月竺可楨獲準調查全國氣象觀測機關,圖為當年10月昆明私立一得測候所回復的調查表| 圖源:《竺可楨年譜長編(第二卷)》待出版:研究院第一本年度報告中,竺可楨就在氣象研究所部分指明,句,從此時起,竺可楨采取了一系列有效行動。
方程、曲面、時空與超越:龐加萊受希爾伯特之邀的跨領域航行。隨后可以通過凱洛格(Kellogg)的方法或由龐加萊提供的復平面積分方法來處理該方程,原方程將轉化為一個等效的第二類方程。流體運動龐加萊積分方法的示意圖,示積分路徑選取(摘自原書16頁)。第四次講演則是另一主題,是關于富克斯函數和阿貝爾積分的約化的,這個問題無疑與龐加萊的自守函數主題研究有關(可參見《19世紀末的數學高峰:龐加萊的自守函數研究》)。
近日,我們團隊(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醫藥創新研究所巫林平研究員團隊)與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林智明主任醫師團隊聯合發表最新成果,研究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功能化學基團的樹枝狀類脂分子,并基于此構建和篩選獲得具有天然靶向巨噬細胞能力的脂質納米顆粒(LNP),進一步驗證了包載雷帕霉素的LNP可以有效地對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模型小鼠進行治療。當納米顆粒到達巨噬細胞內部后,會在特定的環境下釋放藥物。
神奇的手性超導:超導與磁性可以共存?近期,MIT的物理學家在Nature發表研究,他們首次在特定堆垛的石墨烯——菱方石墨烯中觀察到手性超導,既有無電阻的超導性質,又具內在磁性,挑戰了對傳統超導體與磁性材料的認知。手性超導的典型特征——電阻回滯盡管科學家尚未能在四層或五層菱方石墨烯中發現馬約拉納費米子或零能模,但手性超導的強有力證據,意味著該材料可能是實現拓撲量子計算的候選者之一。
這項研究發現,在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腦中,鋰含量有所降低,鋰的缺乏可使GSK3β激酶異常激活,促使Aβ沉積與tau蛋白磷酸化加劇,導致認知障礙。這些斑塊是阿爾茨海默病的典型病理標志,而斑塊周圍的健康區域反而缺乏鋰。在兩種不同的阿爾茨海默病模型小鼠里,研究者看到了同樣的結果:缺鋰會讓淀粉樣蛋白斑塊更多,tau蛋白磷酸化水平更高,還伴隨著突觸減少、髓鞘受損,以及小膠質細胞(大腦的免疫細胞)處于持續的促炎狀態。
氫彈權威史家理查德·羅茲(Richard Rhodes)的氫彈史著作《黑太陽:氫彈秘史》(DARK SUN: The Making of the Hydrogen Bomb)長達700多頁,關于加文的篇幅不足一頁。他要求加文設計一個裝置,用實驗證明他和烏拉姆的理論設計可行:“我想做一個小實驗,說服最頑固的懷疑者,讓他們相信這行得通。”加文后來回憶,特勒向他發起了“挑戰”,而不是“委托”。“(氫彈的)第一個設計,”特勒在錄音里說道,“是由加文完成的。
我們的意思可以更嚴謹地重新表述為“原癌基因發生突變后,若導致攜帶該突變的細胞增殖速率增加,隨著時間推移,攜帶該突變的細胞在身體總細胞中的占比會增加。”當我們用夜間科學語言表達這一概念時,我們知道我們可以將其翻譯回原來嚴謹的日間科學語言。表1 將夜間科學的語言翻譯成日間科學的語言在日間科學和夜間科學兩種語言之間,你自己或者同事會問的典型問題可能存在質的不同(見表2)。日間科學問題。圖2 科學的兩種語言。
對話杰出理論物理學家Kitaev:物理模型何以描述世界?Kitaev在理論物理和量子計算領域具有深遠影響,他是量子信息理論的先驅人物,他開創性的工作奠定了現代量子比特設備中量子糾錯方案的基礎。后來,我開始研究量子計算,包括量子算法和量子糾錯碼。Kitaev:環面碼是一種量子糾錯碼,旨在保護量子信息——我想設計一種能夠容忍大量錯誤且可擴展的量子糾錯碼。您的凝聚態物理背景如何影響您早期在量子信息和量子計算方面的工作?
具體來說,40 歲以下醫生組的患者死亡率為 10.8%,40~49 歲醫生組的患者死亡率為 11.1%,50~59 歲醫生組的患者死亡率為 11.3%,60 歲及以上醫生組的患者死亡率為 12.1%。具體來說,40 歲以下的外科醫生的患者死亡率為 6.6%,40~49 歲的外科醫生的患者死亡率為6.5%,50~59 歲的外科醫生的患者死亡率為 6.4%,而 60 歲及以上的外科醫生的患者死亡率為 6.3%。總體而言,男性外科醫生和女性外科醫生的患者死亡率沒有差異。
借助熒光成像技術,研究人員實時分析了胚胎與基質之間的力學相互作用。相關論文:https://doi.org/10.48550/arXiv.2508.03385美國小行星撞擊試驗:碎石噴發產生巨大推力改變小行星軌道美國《行星科學雜志》21日發布的一項新研究顯示,美國航空航天局2022年實施的航天器撞擊近地小行星試驗,導致小行星表面噴射出了約1.6萬噸塵埃與巖石,其對小行星產生的推力遠超航天器本身的撞擊力,從而改變了一顆近地小行星的運行軌道。
“最大的障礙來自物理學界”,MIT物理學家反思AI與物理的結合。第二種是物理學為AI提供支持,源自物理學的概念可以幫助你構建更好的AI工具,即便并不是直接研究物理系統。然后,還有AI的物理學(physics of AI),即把AI當作一個真正的物理系統來思考。你可能會問,“量子場論怎么可能從AI中受益?”量子場論基于嚴格的計算,而關于AI的固有印象往往是,“哦,AI會產生幻覺。”在需要嚴格計算的情景中怎么使用AI呢?
對此,這項研究進而考察研究者自身論文的創新性(圖2),發現他們發表論文中引用頂尖科學家論文的占比越高(達到30%閾值后),不論合作者中是否包含頂尖科學家,論文的創新性都會隨著頂尖科學家在論文作者中占比升高而降低(圖2左側)。而研究思路高度受頂尖科學家啟發的學者,例如那些發表的論文引用頂尖科學家占比超六成,則會在獨立之后(不和頂尖科學家合作),其論文的平均被引用數及發表的論文數量均顯著減少(圖2右側)。
中國人身高暴漲,吃肉是主因?2025年5月我國復旦大學的一個科研團隊在《細胞基因組學》雜志上發表了一篇重磅研究,鎖定了一個人類區別于其他靈長類的關鍵基因突變,位于ACSF3基因上游的增強子[3]。增強子是基因中負責增加某種基因表達的基因片段,可以理解為音量的放大旋鈕,ACSF3這個基因就有自己的增強子,而人類在這個增強子的突變,可以把音量調的更大,幫助ACSF3基因表達量更高,遠遠超過沒有這種突變的其他靈長類。
為了溫和而高效地達成破壞纖維素結晶鎧甲的目的,需要發明一把高效的“酶剪刀”將纖維素“剪碎”。精準剪切纖維素的“銅酶”CelOCE 是一種以銅原子為核心的金屬酶(copper metalloenzyme),它能在溫和條件下,精準切割纖維素鏈的第一個葡萄糖單元(C1位點),專一地產生纖維二糖酸(cellobionic acid),而不是雜亂的分子碎片。圖3 CelOCE催化氧化纖維素生成纖維素酸的機理,其中生成的H2O2將纖維素鏈精準氧化降解。
量子力學詮釋“四正道”本期CERN Courier中,該理論的當代主要倡導者之一對其進行了詳細闡述(見“多世界詮釋的極簡主義”[注3]),其核心思想如下:實驗裝置本身作為真正的量子系統,它在量子測量時并不造成可能的測量結果的疊加塌縮,而是如任何人類觀察者一樣,“卷入”這些可能性的量子疊加。主要從事量子引力理論研究,圈量子引力理論提出者之一,他并提出了“關系性量子力學”。
AI時代,醫生的角色重塑與倫理挑戰“全面有效地整合多模態醫學數據是醫學AI發展的關鍵,也是我們多年來一直在推進的工作。”弓孟春說,“目前,我們聯合多家大型三甲教學醫院,建設院級多模態醫學數據平臺。在高質量多模態數據集的基礎上,我們研發出了一系列具備全學科、多場景、廣覆蓋、醫防融合特征的生成式醫學大模型,并已啟動面向醫務人員、健康人群和患者的多項具體實踐。”全智能診療時代或許就在不遠的將來。
美國科技新聞媒體TechCrunch在報道中指出:“GPT-5似乎在多個領域與其他前沿人工智能模型大致相當。該模型是否真的比競爭對手更勝一籌還有待觀察。”相關來源:https://openai.com/index/introducing-gpt-5/2025狄拉克獎揭曉,四位黑洞和引力理論研究者獲獎當地時間8月8日,國際理論物理中心(ICTP)宣布,2025年狄拉克獎授予四位在黑洞與引力理論領域卓有建樹的理論物理學家:加里·吉本斯(Gary Gibbons),英國劍橋大學;
從物理學公式找到奇妙靈感,博士生用極簡模型發現認知策略。2025年7月2日,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神經科學博士生李濟安在Nature發表研究,他從物理學理論中找到了理解神經科學的奇妙角度——從動力系統出發的公式發現,基于此構建了一種結構極簡、完全數據驅動的模型,能夠在無需任何人為假設的前提下,捕捉復雜且非最優的行為模式,在行為預測精度上全面優于傳統模型。李濟安所采用的模型極具精簡性,僅包含1-4個神經單元。
狗的癌癥與人類的癌癥非常相似,研究人員可以在人類臨床試驗之前,先對狗進行癌癥治療方法的研究。環境監督員Breen和他的同事們最近對“狗當環境監督員”這一理念進行了測試,“狗和我們生活在同一個環境里。呼吸同樣的空氣,喝同樣的水。狗在噴灑了除草劑的草地上跑來跑去,我們的孫子孫女也跟在后面。”如果這些環境接觸增加了狗患癌癥的風險,那么它們很可能也會對人類產生同樣的影響,因為導致癌癥的基因途徑是相似的。
那么,人類大腦究竟消耗了多少能量呢?盡管二者并不是大腦能量使用的完整測量,但已經涵蓋了能量的主要來源,通過這兩項技術的互補性,可以兼顧觀測葡萄糖攝取和血流變化,進而讓我們可以更加直觀地理解大腦的能量消耗機制。不得不說,大腦像一個精明的財務管理者,神經元以4Hz頻率工作看似“緩慢”,突觸選擇性地傳遞信息看似“不可靠”,但實際上是能量使用的最優化,確保了大腦能夠在有限的能量預算下發揮最大的認知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