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羅多德為斯奇提亞人設計出邀擊大流士大軍的前哨部隊,這個部隊的作用就是將大流士一世帶到塔納伊司河,這樣才能解釋希羅多德自己的疑惑:大流士一世為什么要從伊斯特河不惜花20多天跑到塔納伊司河並渡過塔納伊司河。這四條大河的名字是呂科斯河、歐阿洛司河、塔納伊司Tanais河、敘爾吉司Syrgis河。”大流士一世確曾塔納伊司河橫掃那里的烏羅瑪泰伊人,但大流士一世所渡過的塔納伊司河是亞洲的塔納伊司河而非歐洲的塔納伊司河。
所以,雖然我們可以在澳洲-巴布亞地區(qū)土著人群身上觀察到少量丹尼索瓦人和早期現代人的遺傳貢獻(不超過7%),但這一地區(qū)人群絕大部分的遺傳貢獻包括Y染色體和線粒體都來自于五萬到四萬年前伴隨舊石器時代晚期革命擴張的人群,而不是早期南方路線的遷徙。由于東亞人群與澳洲-巴布亞人群及南亞的土著人群在常染色體上共享有更多的基因片段,所以傳統上普遍認為東亞人是由南方路線經南亞、東南亞地區(qū)進入東亞的。
大神和地神又創(chuàng)造了奧西里斯神和伊西絲神、塞特神和涅芙提斯神,他們既是兄弟姊妹,又是兩對夫妻。47號石雕亦是“雙面神柱”。赫梯首都哈圖沙附近的Yazilikaya神殿石墻上刻有一副神話題材的圖案,描繪的是胡里的萬神殿,胡里文化的許多神被赫梯人所沿用,圖案的左邊是穿著翹頭靴的赫梯新王朝男主神腳踩兩個鞠躬作揖的胡里神祇,女主神腳踩獅子,兩神舉杯同飲,女神身后(右邊)是一腳踩狗的護衛(wèi)神,其身后是兩位腳踩雙頭鷹的小神。
在赫梯時期,獅頭鷹形象正式轉變成為“雙頭鷹”的形象,這也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雙頭鷹。13-14世紀之間,雙頭鷹形象又被傳到塞爾維亞,分為兩種:純白色的雙頭鷹是Nemanjic王朝的徽標,而半白半紅的雙頭鷹是Mrnjavcevic家族的族徽。相傳十字軍東征和塞爾柱突厥作戰(zhàn)過程中,將塞爾柱的雙頭鷹傳回了當時的神圣羅馬帝國,成為其徽標,也有一種說法是,神圣羅馬帝國的雙頭鷹徽標是在原先單頭鷹形象的基礎上的變形。
在這形形色色的墓葬中,唯有巴人船棺葬獨具特色。這一共同點也許是植被茂盛的南方地區(qū)共有的現象,但它們的不同點也很明顯,商業(yè)街船棺葬是多代蜀王的家族墓、以木架支撐墓底的多次葬,李洲坳墓葬則是一次葬、土坑墓葬、帶有墓道并且在墓底分區(qū)以膏土作底、夯打并火烤。該墓地由哈薩克斯坦、法國、意大利學者組成的考古隊在1998~2000年發(fā)掘,共分為4片墓區(qū),其中1~3號墓區(qū)大、小墓葬均有,而位于墓地西緣的4號墓地只有小型墓葬。
永恒的祈禱:蘇美爾崇拜者雕塑。它們代表了這一時期約550尊類似的雕塑,被稱為供奉/崇拜者/許愿雕塑(dedicatory/worshiper/votive sculpture) 。阿斯瑪爾崇拜者雕塑(Tell Asmar Votive Sculpture)的出土地埃什努那(Eshnunna)對整個蘇美爾來說不是像烏魯克(Uruk)這樣的中心城市。比如上面這尊收藏于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女崇拜者雕塑,發(fā)掘于蘇美爾另一城市尼普爾(Nippur),約制作于公元前2600–2500年,高25.2厘米。
非常奇怪的是這幾座大墓并非歐亞草原上流行的木槨墓,而僅相當于匈奴墓葬中比較普遍的木棺墓(“以松木板制成的木棺在匈奴墓葬中比較普遍,外多涂有紅漆,平面呈長方形或梯形,棺板之間用鐵釘或蝴蝶形榫卯結構連接。等級較低的單棺墓的木棺側板兩端超出,木棺較矮,一般不超過50厘米,棺材上面還蓋有半圓木做成的蓋子”)。二號墓地年代晚于一號墓地,共有墓葬1500余座,目前發(fā)掘223座,墓型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圖2,2);
蘇薩一期印章中“獸主”所控制的動物是蛇。大臺基南護墻目前出土70件石雕其中,21件石雕仍然嵌筑于南護墻墻面之上,1件矗立在臺體南側夾道的地面之上,其余石雕出土于南護墻與夾墻之間的倒塌堆積之內。24號石雕就是王仁湘研究員所說的“后來新發(fā)現的一塊石雕圖像比較復雜,中間是一個正視神面像,兩端是兩個側視神面像,在神面之間是兩只俯視的虎形。”這幅石雕可以視作是在兩頭神的兩個頭像之間插入了“獸主”形象。
石峁學術 | 孫周勇,邵晶:石峁遺址皇城臺大臺基出土石雕研究關鍵詞:石峁遺址,皇城臺,大臺基石雕摘要:皇城臺大臺基出土石雕是近年來石峁遺址考古工作的重大收獲,數量豐富、造型精美、類型多樣,引起了學界的高度關注。另外,大臺基立柱型石雕除繼承東北地區(qū)石雕傳統外,更多地體現著平面型石雕的雕刻技法和圖像構成要素,設計者將平面型石雕的制作因素與塑像型石雕相結合的做法,是大臺基立柱型石雕“獨具一格”的主要原因。
石峁雙人面石雕,夏王朝的守護者?神面紋石刻 陜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這是個有意思的事,長江流域的石家河的玉神面似乎并不是通過長江直接流向了巴蜀,它繼承自凌家灘文化的玉人,而后先向東與良渚文化一同北上進入山東龍山文化的區(qū)域,再向西進入山西陶寺文化,繼續(xù)向西進入陜北石峁文化,隨著陶寺文化或者山西龍山文化轉變?yōu)槎镱^文化,又再度南下到達河南,從夏至商經過幾百年的發(fā)展再重新進入長江流域向西進入巴蜀地區(qū)。
非常奇怪的是這幾座大墓并非歐亞草原上流行的木槨墓,而僅相當于匈奴墓葬中比較普遍的木棺墓(“以松木板制成的木棺在匈奴墓葬中比較普遍,外多涂有紅漆,平面呈長方形或梯形,棺板之間用鐵釘或蝴蝶形榫卯結構連接。等級較低的單棺墓的木棺側板兩端超出,木棺較矮,一般不超過50厘米,棺材上面還蓋有半圓木做成的蓋子”)。二號墓地年代晚于一號墓地,共有墓葬1500余座,目前發(fā)掘223座,墓型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圖2,2);
結合N、O支系的祖先型K-M2308支系古DNA在西伯利亞西部和歐洲出現和Q、R支系祖先型父系在北京和西伯利亞東部被發(fā)現,而Q、R支系最近的多層同宗全部分布在南島地區(qū),我們不禁聯想到:在3-4萬年前,他們可能真的經歷了“乾坤大挪移”,東亞人的祖先曾經穿越歐洲,經西亞、南亞、東南亞進入中國,而歐美人的祖先由東南亞經東亞進入西伯利亞或者中亞,再遷徙到了歐美。
線粒體DNA是只通過母系一脈傳遞的遺傳基因,男性也能從母親那邊繼續(xù)線粒體DNA,但卻沒辦法將它遺傳給自己的后代。科學家們還發(fā)現,生活在同一地區(qū)的人,某方面基因的差異之大可達90%,而因生活地區(qū)不一樣而產生的基因差異只占10%。我們再來看4個基因1D-YAP矮黑人基因2C-M130棕種人基因3K-M9是黃種人基因4P-M45是碧眼兒基因。D-YAP矮黑人基因、M130棕種人基因,漢族人不管是南方漢人還是北方漢人,Y染色體中都沒有這兩種基因。
阿富汗國家寶藏:大月氏—貴霜貴族墓地驚人發(fā)現,黃金之丘之謎蒂拉丘地—“黃金之丘”墓葬所在地,在古代大夏國境內,年代推測是在大夏國被大月氏滅亡,貴霜王朝建立之初,因此也被稱為“大夏寶藏”、“大月氏—貴霜寶藏”,也可以叫做“阿富汗鎮(zhèn)國之寶”。3號墓葬為女性,約18-25歲,墓葬位于昔日神殿的九根柱廳與四根柱廳之間,三號墓的棺木上有兩層木棚板。6號墓葬圖。六座墓葬中一共出土了5枚錢幣,均是埋葬在神殿內的墓葬中。
破解殷墟“高加索”人骨之謎。這是現代人線粒體DNA的譜系樹,非洲之外的現代人絕大多數都屬于線粒體單倍群M和線粒體單倍群N的下游類型。2018年發(fā)表的論文《2004年殷墟大司空遺址出土人骨線粒體DNA研究報告》中,公布了大司空遺址中六個古代樣本的線粒體DNA結果。相信不遠的未來我們將會看到更多關于殷墟或其他殷商族群相關遺址的古DNA研究,而研究內容也將涵蓋線粒體DNA、Y染色體DNA、常染色體等更多信息。
略論切木爾切克類型石人特征及其文化淵源。14 切木爾切克墓地墓葬類型可分為以下幾類,有封土的土坑墓和有封土石棺墓(包括M10、M11、M18、M19、M20),墳院制石棺墓(包括M2、M7、M5m2、M13、M17、M24)和無墳院的單石棺墓(M1、M3、M8、M9、M12、M15、M21、M26),此外,還有有墳院封土的土坑墓M14以及有墳院封土的石棺墓M16,其中有封土的土坑墓多出鐵器,年代均較晚,屬青銅時代的墓葬,不同學者仍有不同的觀點。
郭物|歐亞草原東部的考古發(fā)現與斯基泰的早期歷史文化。斯基泰早期文化;本文所論是狹義的概念,主要指公元前7世紀至前3世紀生活在北高加索、黑海北岸草原地區(qū)的游牧民族,這和希羅多德《歷史》記述的王族斯基泰、游牧斯基泰和農耕斯基泰一致。新疆和西遷后斯基泰早期控制的北高加索庫班草原地區(qū)之間并無地理障礙,因此,無論是探討早期斯基泰的來源,還是認識斯基泰文化同歐亞草原東部地區(qū)的關系,新疆的考古工作都有特別的意義。
2.庫蘇泊省格拉特蘇木1號鹿石?圖三 蒙古鹿石庫蘇泊省烏什金烏布爾14號鹿石。如前所述,鹿石的大部分集中在蒙古國境內,而且三種類型鹿石均有發(fā)現,其中盡管以雕刻風格化鹿形象的鹿石為主,但也有少量刻有寫實性鹿形象和沒有動物圖案的鹿石。以B.B.沃爾科夫在《蒙古鹿石》一書附圖中所發(fā)表的215件鹿石為例,其中刻有風格化鹿形象的鹿石有約180件,沒有動物紋樣的約17件,刻有其他動物紋樣的有12件,刻有寫實性鹿形象的鹿石僅有6件。
雖然希羅多德用了整整一卷的篇幅,生動再現了斯基泰人的歷史、文化。這些曾經在斯基泰人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馬具、兵器以及動物紋飾品,被學者們公認為斯基泰文化三要素,并以此作為判斷斯基泰文化遺存的重要標準。“斯基泰人起源于中亞草原深處,早在遷徙至黑海沿岸之前,已經形成了三要素為主的斯基泰文化。”他認為,在黑海北岸及高加索以西地區(qū),出土的大量箭鏃、短劍、刀、馬具、以及動物紋飾品,就是斯基泰人東來說的證據。
根據各種數據,巴澤雷克文化主要墓葬的年代大概為:巴沙達爾發(fā)掘的墓葬約公元前6世紀,圖埃克塔1號冢約公元前440-前400年,巴澤雷克2號冢約公元前300-前282,巴澤雷克3號冢約公元前299年,此墓出了絲綢制品,巴澤雷克1號冢約公元前 295年,巴澤雷克4號冢約公元前264年,巴澤雷克5號冢約公元前250年。巴澤雷克文化以巴澤雷克墓地命名,巴澤雷克墓地也因此非常著名。圖八 巴沙達爾、圖埃克塔和巴澤雷克墓地墓葬形制比較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