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大閱兵。五律·九三閱兵。鐵甲寒光耀,銀鷹掠日飛。破陣子·九三閱兵。九三大閱兵感吟。鐵甲卷塵驚海宇,銀鷹掠昊傲滄桑。《七律·九三大閱兵》《沁園春·乙已九三閱兵感懷》破陣子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八十周年九三閱兵感懷。觀紀念抗戰勝利八十周年閱兵有感。八秩春秋勤砥礪,雄師威武國威揚。七絕 雨后觀閱兵演練戰機掠過(通韻)沁園春·九三閱兵振國威。七律·九三閱兵抒懷。雄師列陣震乾坤,鐵甲銀鷹浩氣吞。
【第229期“牽手杯”詩詞臨屏賽】七絕?鏡(美國 陳昌國)他們是廣西覃彥文老師,江西周鈞老師,江西楊干平老師,山東崔道達老師,黑龍江吳靜榮老師 以及福建黃春光老師。青銅不蝕玉容改,只正衣冠難正心。17、北京張福生可正衣冠可正人,嘴巴上卷笑天真。42、湖南李頌勛秋水清明不染塵,菱花曾照舊時人。107、黑龍江高德軍秋水澄明不染塵,菱花照盡古今人。120、湖南侯偉鵬拂拭菱花生玉彩,鑒形照膽正衣襟。130、江蘇石正國。
【第224期“牽手杯”詩詞臨屏賽】七絕?無題(甘肅 南文峰)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主評簡介】南文峰:筆名拂塵,詩書畫愛好者,中華詩詞學會,中國楹聯學會,甘肅省詩詞學會,甘肅省楹聯學會會員,書畫詩詞楹聯作品散見于全國各省市報刊及網絡平臺。河北高國光書甘肅南文峰作品。134、安徽黃滌塵(出韻,三平尾)蒼天暴雨時來兇,拂路如花瀕布行。140、江西余繼華(出韻)花前月下兩相思,欲寫心聲卻自工。
【聯墨緣香】第515期(題 云南虎跳峽.成聯專輯)虎跳峽景區。虎跳峽景區(英文名Tiger Leaping Gorge Scenic Spot),位于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虎跳峽鎮,是世界上最深的峽谷之一、中國最美十大峽谷之一。【聯墨緣香】第515期(題 云南虎跳峽·成聯專輯)聯題:云南虎跳峽。本期以“云南虎跳峽”為主題寫成聯。題 云南虎跳峽。5.題 云南虎跳峽。7.題云南虎跳峽。11.題云南虎跳峽。12.題 云南虎跳峽。18.題云南虎跳峽。
周英錄 李同軍 袁冬春 王貞友 黃紹山。嬌容未許霜風妒,雅氣何妨煙雨藏。閑吟竹影風搖韻,醉寫松濤月入詩。風停雨歇遍山新,小徑清溪浸月輪。風雕雨刻千年跡,電抹雷皴萬古棱。正水冷荷殘,風欺羅袖,燭昏書幌,人倚雕欄。江頭笛遠,風搖雨打津亭,數聲撞破煙渚。安然落筆逐心夢,不負浮生兩鬢霜。暑雨攜風急,天河頓作傾。雨淋秋作黃金甲,風拂夏搖青葉旗。趙迎月 四川。田園穆穆稻花風,田畔盈盈漱玉聲,田間郁郁芬華境。
幾經風雨自凌云丨一組題竹筍的對聯。竭破土力,秉凌云心,披甲候東風,廿四時應節而行,乘勢何辭霄漢遠;潛龍沉在淵之思,鳴鳳引沖霄之意,守默未移素志,凌云有日指天心。幼而藏節,長則虛心,待蔽日凌云,滿嶺清風怡翠浪;欲向凌云抒勁節;凌云志許破厚土,霜磨堅勁,雨滋清逸,一身碧玉作蛟游。未出土間先有節,俗眼任尋常,虛心更在凌云處;龍角欲凌霄,若寒巖慧日催,萬仞猶含金甲節;看君子修身立節,終超塵拔萃,勁骨凌云。
鄂州市楹聯學會理事,鄂州市梁子湖區詩詞楹聯學會副會長。鄂州市楹聯學會理事,鄂州市鄂城區詩詞楹聯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鄂州市楹聯學會顧問。鄂州市楹聯學會副秘書長。鄂州市詩詞學會副會長,鄂州市楹聯學會副會長,鄂州市梁子湖區詩詞楹聯學會會長。鄂州市楹聯學會理事,鄂州市華容區詩詞楹聯學會副會長。鄂州市詩詞學會副會長,鄂州市楹聯學會副會長,華容區文聯副主席,華容區詩詞楹聯學會會長,華容區文昌詩詞社社長。
第二屆“梁章鉅杯” 全國微聯賽第四題【風景】|甲級擂臺:雁蕩山。《載敬堂集》載:''雁蕩山以甌江自然斷裂,分北雁蕩山和南雁蕩山。以景觀區位分有北雁蕩山、南雁蕩山、西雁蕩山、東雁蕩山、中雁蕩山之稱。雁蕩山除雁蕩山主體山脈外還包括蒼山支脈,整體按地理位置不同可分為北雁蕩山、中雁蕩山、南雁蕩山、西雁蕩山(澤雅)、東雁蕩山(洞頭半屏山)。南雁蕩山。74歲的梁老翁游雁蕩,最大的收獲是寫了最后一部詩話《雁蕩詩話》。
歌翻白雪.聯動青春|2025年第七期《少林寺》結果公示(附第八期題目)、歌翻白雪。評委簡介徐榮前,網名春花冬雪,中國青年詩詞楹聯網榮譽站長,東港市詩詞楹聯學會會長。康璽,四川邛崍人,中國楹聯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楹聯學會會員,中青詩聯網教育中心主任,四川省楹聯學會副秘書長,中國對聯《甘棠叢書》編委,青社成員。但是少林寺的霸氣是有的,結句的說法也切合少林寺的地位。下期題目。題目:趕路人。
作者/趙永衡。作者/楊再利。作者/吳前進(湖北)作者/許才紅。作者/鄭樂群(黑龍江)作者/薛有毅(山西榆次)作者/張艷朝。作者/閑云(內蒙古)作者/藺學倫(甘肅)作者/陳壽章。作者/李應雄(湖北咸寧)作者/鄧壽康(廣東)作者/鐘森。作者/孫曉廷。作者/三星。作者/黃葉樹。作者/徐榮峰。作者/通明。作者/湯建農。作者/陳江。作者/水浪·山東。作者/陳顯濱。作者/賀本玉。作者/陳壽章(重慶)作者/金嗣水。作者/周月友。
『律詩擷玉』溪潛兩山色,竹蕩七賢章。作者/夏明江(湖北)作者/云行子。作者/濤聲依舊。作者/馬清新。作者/金崗。作者/鐘森。作者/吳進南(廈門)作者/米蘭。作者/藺學倫(甘肅)作者/笪先明。作者/王教平。作者/荒石。作者/黃葉樹。作者/王曰敏。作者/童心。作者/甘肅天水/羅武第.作者/伍家衛(甘肅)作者/大石(山西)作者/張廣建(渦陽人)作者/金嗣水。作者/牛崇輝(山西)作者/薛有毅(山西榆次)作者/楚天舒(安徽徽州)
【紅秀詩韻】2025年第16期丨總第16期丨鐘祥市三臺十八景丨蓮亭香泛專輯。朱祐杬其一生喜荷成癡,王府后園辟有荷花池,清氣四溢,在他的封地當時鐘祥管轄地水澤遍植蓮藕,自古水網密布,至1986年鐘祥地高上上城起,到明顯陵四周邊,處處仍存''''''''十里荷塘''''''''盛景,這每處盛景我都去過。鐘祥明盛泛香蓮,仙袂凌波月作緣。萬朵紅荷不染塵,風回香泛夜添新。閑心獨對清嘉景,一縷荷香入韻長。曲欄環翠,蓮亭消暑,香泛芰荷風縷。
【雅人韻士】何君|十里風濤翻碧血,一江星月照丹襟。詩人簡介何君:昵稱君子蘭,湖北鄂州人。在全國各級報刊(含《中華詩詞》、臺灣《漢詩之聲》)發表詩詞作品1000余首、詩詞和楹聯專輯20余個,多次獲獎,著有《曉荷集》,并被多種詩詞集、楹聯集選收入編作品,小傳載入多種大型辭典。作者/何君湖北鄂州。滿江紅·祝賀鄂州散曲社成立。漢韻唐風承一脈,新聲古調皆成闋。作者/何君(湖北鄂州)松風催老,一樽還酹江月。
作者/夏明江(湖北)作者/張文舉(內蒙古)作者/云行子。作者/鐘森。作者/來早。作者/吳國榮(上海)作者/吳進南(廈門)作者/胡傳勝(蕪湖)作者/伍家衛(甘肅)作者/米蘭。作者/笪先明。作者/鄭樂群(黑龍江)作者/趙永衡。作者/李樹春。作者/藺學倫(甘肅)作者/李慶林(山東)作者/荒石(陜西)作者/甘肅天水/羅武第.作者/雨載鷹。作者/金嗣水。作者/楚天舒(安徽徽州)作者/張廣建(渦陽人)作者/心心雨。作者/黃葉樹。
——摘自夏森然(湖北鄂州)《處暑感吟》★ 譚發坤 (湖北利川)★ 吳昌先(湖北長陽)★ 秦仕軍(湖北長陽)★ 楊德玉(湖北長陽)★ 藍勝利(湖北恩施)★ 覃萬馥(湖北長陽)★ 曾德成(湖北長陽)★ 鄭明橋(湖北長陽)★ 余巨瀾(湖北黃岡)★ 宋興宏(湖北長陽)★ 梅月生 (湖北長陽)雨洗蘆汀棲白鷺,風披野水躍紅鱗。★ 夏森然(湖北鄂州)清江秋月。★ 華雙海(湖北應城)★ 何 君(湖北鄂州)★ 方 旭(湖北長陽)
項目占地總面積約3萬平方米,通過清理雜草枯樹、依勢造景,構建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綠、步步見景”的立體園林,成為澠池縣作為曲劇之鄉“我為群眾辦實事”的生動縮影,深受百姓喜愛,該公園定名為“曲劇公園”,現圍繞“曲劇公園”。尾聯表達在澠池曲劇公園漫步,能感受到墨寶(詩詞楹聯)與戲魂(曲劇文化)完美融合的真趣,全面展現出曲劇公園多元文化融合的特色與魅力,構思巧妙,主題突出。七律·澠池曲劇公園(通韻)
原野社群同題詩刊 第149期“七絕”七夕有吟。原野詩社第三屆第二次社員代表大會暨《原野詩人選集》發行座談會留影。中華詩詞學會周文彰會長說:“有感而發多,系統創作少。我們的詩人創作,大多數都是有感而發,有計劃成體系地圍繞一個主題進行創作還不太多。有感而發也能產生留傳千古的好詩詞,比如李白、杜甫大部分詩詞都是有感而發的,如果去系統地創作某一部詩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原野詩社彌補了“系統創作少”的不足之處。
【聯墨緣香】第514期(減字木蘭花.自擬‖詞專輯) 【聯墨緣香】第514期(減字木蘭花·自擬‖詞專輯)2025年8月22日~27日主題:自擬出題老師:柳十一編輯老師:鄭義 【聯墨緣香】第514期(減字木蘭花·自擬‖詞專輯)2025年8月22日~27日主題:自擬出題老師:柳十一編輯老師:鄭義。本期以當地名勝為主題,自擬詩題依【減字木蘭花】詞牌:雙調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兩仄韻、兩平韻——歐陽修體填詞,每人一首。
【對聯臨屏1726期】主題:“德文化”成聯賽之——善德(主評:寧世寬)五、(對聯)主題:“德文化”成聯賽之——善德。【寫作背景】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2025年,對聯雜志與北京崇德堂匾額博物館共同推出“德文化”主題對聯月賽,圍繞“德”來撰聯。【簡評】上下聯分詠善德,用“若水”“如山”緊密呼應,以“堪留月”喻品性純凈皎潔容量大,下聯以山喻德之厚重,“自入云”指其自成境界。德風廣布福臨門。德風廣布福盈門。
題贈寄懷【中原詩韻2025年第三十一期】(總第347期)本期請看詩友題贈寄懷,或酬知己,或念親恩。題葉訴相思(新韻)題句丹楓情遠寄,逐波帆影水長流。題贈詩友寄懷。題人工智能(新韻)題葉寫情誰與寄,一聲斜雁入云空。作山水畫并題贈恩師(新韻)題《耑齋雅韻》扉頁贈人(新韻)題贈感秋(新韻)題葉情深繾綣。鷓鴣天·七夕夢(新韻)鷓鴣天·題贈《中原詩韻》鷓鴣天·題寄宛東詩友。⊙同題征稿由中原詩韻微信群內定期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