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湖口縣陳天池贈汪炎墨跡。陳天池,江西省湖口縣人,1904年5月23日生。▲陳天池授銜史料。陳天池曾任鄱湖警備司令部司令、江西省保安副司令。都昌人曹浩森任江西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期間,時任副司令為廖士翹。陳天池曾為汪炎題詞,語出《彭玉麟家書(致弟)》:▲陳天池墨跡。陳天池墨跡現(xiàn)由汪炎之子汪中明先生珍藏。
獅山鄉(xiāng)老舍邵村:明朝進士邵傳一傳家訓揚新風之351 ▏獅山鄉(xiāng)老舍邵村:大垅里的大村莊。生四子:邵仕、邵佐、邵儲、邵伋由縣市邵家街遷一都涂家嘴,又稱牌樓下。邵伋娶程氏,生子七:邵立甫、邵達甫、邵誠甫、邵能甫。明萬歷年間,邵誠甫之子邵自芳(1566~1617)、邵超芳(1570~1648)遷螺豚嶺,即今獅山鄉(xiāng)老屋村委會螺豚嶺邵村。清雍正年間,邵伋幼子邵能甫七世孫邵燕適、邵燕遜遷一都大嶺,即今大樹鄉(xiāng)瓦塘村委會大嶺邵村。
鳴山鄉(xiāng)下舍劉村:劉彥誠.劉仲武.劉錡傳家訓揚新風之117 ▏鳴山鄉(xiāng)下舍劉村:赫赫今何在?都昌劉姓奉劉彥誠(?明嘉靖年間,劉彥誠第22世孫劉宏、劉錦、劉鐸兄弟分衍成村。1995年冬,都昌縣歷史名人劉彥誠劉锜研究學會成立,曾任縣人大副主任的劉統(tǒng)金(汪墩人)任會長。幼子劉捷六后裔聚居村落有汪墩鄉(xiāng)后垅劉村,烈士劉肩三故里。劉彥誠、劉锜研究文集。在劉锜故里都昌縣,成立了劉锜文化研究會,出版了《劉锜研究》等學術專著。
大沙鎮(zhèn)官山張村:南宋進士張榮霆后裔傳家訓揚新風之242 ▏大沙鎮(zhèn)官山張村:卷錦看盡廠官山。參閱都昌縣宋朝進士名錄(48榜137人)土塘鎮(zhèn)馮家坊:《宋史》里的馮椅之子馮去非景定年間,張榮霆遷三都赤墈廟前,今屬大沙鎮(zhèn)官山村委會,后繁衍為多個村落:大沙鎮(zhèn)廟前張村、棋盤下張村、官山上張村、桃源嶺張村、中央垅張村、紫山上張村、中館鎮(zhèn)蘆沖山張村等。他既是官山張村面貌巨變的見證人,亦是官山村人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帶頭人。
公眾號2025年8月總結(jié):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公眾號湖畔黃昏第702篇文章。此外,湖畔君原以為“賬號成長”是針對新號主的特殊功能。湖畔君亦未能免俗,早就計劃原創(chuàng)700篇發(fā)專文紀念,然而陰差陽錯,錯過了。公眾號湖畔黃昏開通近3年,原創(chuàng)700篇,轉(zhuǎn)載100+篇,應該算是勤奮?;騿枺汉暇绱它c燈熬油,有什么意義、價值?其實這個問題湖畔君也問過自己很多次——無解。本月鑼鼓喧天,鞭炮齊鳴。湖畔君的興全、萬家也翻紅了。
都昌汪姓:唐越國公汪華后裔傳家訓揚新風之68 ▏都昌汪姓:宗傳越國。汪叔舉玄孫汪華(586-648),原名汪世華,避唐太祖李世民諱而名汪華。唐高祖李淵贊汪華“往因離亂,保據(jù)州鄉(xiāng),鎮(zhèn)靜一隅,以待寧晏”,任汪華為歙州刺史,封上柱國,越國公,食邑三千戶。汪華傳略石碑。分屬汪華長子汪建、七子汪爽、八子汪俊后裔。都昌汪氏聯(lián)誼會在多寶蛇山垅汪村。元末明初,汪爽二十五世孫汪孟世由休寧遷入都昌,發(fā)脈18個汪姓村莊。
都昌縣城柳樹堰漫記傳家訓揚新風之499 ▏“文化都昌”鉤沉(五):柳樹堰漫記。時任都昌縣政協(xié)主席李建華先生主編,書中記載:三巷歸一柳樹堰柳樹堰坐落在縣城東街東邊,由盧家巷、向家巷、新章巷三巷歸一通往。此潭為柳樹堰中心區(qū)域,又稱中堰,長300多米,兩岸柳樹成蔭而得名柳樹堰?!鴺溲呃祥T牌三柳樹堰的氣韻在都昌人文歷史的天空里久凝不散。近日在網(wǎng)上品讀到《再見,柳樹堰》《柳樹堰,汪家廳那青瓦房》兩篇美文。
都昌鎮(zhèn)細堰黃村:都昌縣立初級中學(一中前身)校長黃吉人。黃吉人(1889~1944年),都昌鎮(zhèn)細堰黃村人。1926年4月,經(jīng)中共黨員劉越、劉肩三介紹,黃吉人加入國民黨。劉越時任中共都昌第一個黨小組組長,劉肩三與黃吉人為省農(nóng)專同學。劉肩三為常委兼農(nóng)民部長,黃吉人為執(zhí)委兼組織部長。黃吉人原配張氏也是童養(yǎng)媳,夏家巷人。黃吉人因而給孫女取名黃黔桂?!S吉人孫女黃黔桂。早年撰文《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都昌中學》,稱贊校長黃吉人:
都昌鎮(zhèn)細堰黃村:黃頤后裔學林堂。都昌鎮(zhèn)南山村委會細堰黃村,位于南山大道南端。都昌黃姓稱沙港黃氏,多為南宋進士黃唐發(fā)(1100~1163年)后裔。細堰黃村、縣城金街嶺黃姓為次子黃頤后裔。學林為細堰黃村始遷祖的名字。學林堂獨屬細堰黃村。黃頤七世孫黃道明(1337~1411)生子五,黃秉端居長。以前,細堰黃村人年節(jié)時都要去學林寺祭祀?,F(xiàn)細堰黃村皆為黃學林后裔。1948年出生的細堰黃村人黃小生,早年在都昌鎮(zhèn)屬企業(yè)任會計多年。
5世劉彥誠→劉托一→劉環(huán)→劉惟己→劉子珍→劉忠良→劉添鎮(zhèn)→劉思允→劉安仲→劉舜臣→劉夢源→劉慶四→劉同三→劉升六→劉武八→劉訓六→22世劉琛八(信和)土塘鎮(zhèn)老屋里劉村、墈上劉村、畈上劉村、丁仙廟劉村、棠山大舍里劉村、蠶沖山劉村、劉鐸舍村、劉青山村、向家舍劉村、劉洐舍村、古樓村(二舍村)、玉成咀劉村、頂頭山劉村、楓樹下劉村、劉云村、大屋村、信和街劉村、官橋咀劉村,獅山鄉(xiāng)劉文景村等。劉溉為劉信和曾孫。
三汊港鎮(zhèn)港頭老街:微縮農(nóng)具工匠俞圣記。汪國山先生有篇大作《三汊港鎮(zhèn)港頭俞姓人家:“微縮版”鄉(xiāng)愁》。詳細介紹了微縮農(nóng)具工匠俞圣記老人。三汊港鎮(zhèn)老街有七八戶俞姓人家,尊俞仲蒲(1771~1834年)為始遷祖。涇縣榔橋俞姓祖?zhèn)鳌袄C花線”工藝,港頭俞家初始亦以紡絲織棉為生。俞家店號“俞萬盛”原址在老三汊港公社大院?!⒖s農(nóng)具。縣文化部門與俞圣記老人商議,開設“俞圣記微縮農(nóng)具展示室”,列入非遺以保護和傳承。
都昌縣城余家廳:清末民初兩忠八垣(上)起初為上廳、下廳、后廳三進。后來次子余忠鎮(zhèn)加建一廳,即今四口天井規(guī)制。取自余家廳第三代余墨薌所賦七律。余全塤長子余忠鐸,諱建寅,居余家廳下廳。余全塤次子余忠鎮(zhèn)(1858-1944),號云谷,居余家廳上廳。▲余家廳上廳。余忠鐸、余忠鎮(zhèn)各有四子,是為余家廳第三代?;貒筮x為省議員,任江西外務局監(jiān)察政治部參議署理,江西高等審判廳民庭長、交涉科長署理、江西余干縣知事。
土塘鎮(zhèn)信和鼓樓劉村:舉人劉溉。即今土塘鎮(zhèn)信和村委會老屋劉村。鼓樓劉村600余人,原名二舍村,因劉溉建有鼓樓而易名。其世系為:劉信和→劉濟一→劉鎬→劉溉?!鴦⒏裙臉?。劉溉,正德二年舉人,滕縣、望江縣知縣。劉溉鼓樓,坐東朝西,樓進深8米,寬8.5米。前為萬年戲臺,2018年鼓樓村首屆“村晚”即在此舉行。明正德二年(1507年),劉溉參加江西鄉(xiāng)試,中舉人,時年43歲。據(jù)傳,劉溉致仕榮歸時,朝廷敕建鼓樓,旌表賢勞。
都昌向姓源流:港南.薌林。向銓遂奉母黃氏擇居都昌之港南,即今徐埠鎮(zhèn)蓮花村一帶。左里中舍向村、石咀頭向村、石浪咀向村、亭子嶺向村、源樹向村。北山向家垅村、芳淑向村、富灣向村、三舍向村、橋頭向村、向子來村。徐埠向家橋村,春橋向康村,汪墩向家山村,中館小河向村等?!『酉虼彘T樓。汪墩向道山村、向家畈、向崇村、向子剛村、向可福村。北山彭家堰向村、湖下嘴向村、向打錫村。周溪后湖尾向村,大樹白石山向村。
蘇山鄉(xiāng)鶴舍古村【2】:浣香齋.將校軍官.詩人名士。袁紹騰之子袁成璧建成的“大夫第”。袁紹敬之子袁成翊建成的小洋樓。袁氏“紹”字輩兄弟皆為袁蕃杰(1799~1883年)之子。都昌籍民國上將曹浩森曾在浣香齋求學,頗受鶴舍村名士袁成英賞識。19位軍官皆為袁氏族人(含同宗袁如崗灣村)。袁訓芃(袁成璐之子)等多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畢業(yè),少將軍銜。袁成璟(1875-1932年),字鐵梅,袁紹慎長子。浣香齋大門對聯(lián)即袁訓芷所撰:
蘇山鄉(xiāng)鶴舍古村【1】:大宅.大夫第.小洋樓。明英宗天順年間,袁魯成徙居雙港(今徐埠鎮(zhèn)袁鉅村)。蘇山鄉(xiāng)圈里袁家即幼子袁崇信(1446~1489年)后裔。袁崇美次子袁邦青,生三子:天享、天衛(wèi)、天洞。清雍正年間,鶴舍村袁蕃杰(1799~1883年)開了家豆腐作坊。清光緒年間,袁紹騰之子袁成璧建成“大夫第”。袁成璧后裔保存著一張兩斗屜桌,底板刻有“湯溪縣正堂 袁成璧制”。小洋樓的主人袁成翊(1889-1952年),袁紹敬之子。
民國陸軍上將劉士毅史料(多圖)另一位就是汪墩鄉(xiāng)排門劉村的劉士毅(1886 ~1982年)。此后,劉士毅考入保定速成陸軍學校炮兵科,三年后以第一名成績畢業(yè)?!鴦⑹恳恪?919年,劉士毅從陸軍野戰(zhàn)炮兵射擊學校第三期畢業(yè)回國。1928年1月,劉士毅任獨立第七師師長,到江西省南部(懂的都懂,不大好說)。1928年8月,劉士毅任整編第五師副師長。1938年3月,劉士毅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軍訓部次長。1950年,劉士毅獲授陸軍二級上將軍銜。
徐埠鎮(zhèn)袁鉅村:清朝進士袁廷燮傳家訓揚新風之24丨徐埠鎮(zhèn)袁鉅村:古樓·鼓樓。有關袁鉅村以及袁廷燮故事,汪國山先生《傳家訓揚新風之24丨徐埠鎮(zhèn)袁鉅村:古樓·鼓樓》述之甚詳。袁廷燮因而在袁鉅村建造了“袁府”,極為富麗堂皇,袁廷燮終老于袁鉅村。明代正德年間,袁鉅村九世祖袁洎在古樓后建有祖堂,不存。明弘治年間,袁欽七第十子袁崇美從袁鉅村遷袁如崗灣。明嘉靖年間,袁崇美次子袁邦青三子袁天享、天衛(wèi)、天洞遷鶴舍村。
都昌趙姓史料:南宋進士趙若琚。趙若琚為魏王趙廷美后裔,“南康之趙”湖畔君前文已作介紹。趙公稱→趙彥恂→趙亮夫→趙時侃→趙若珪/若琚。趙若琚,字居父,趙時侃幼子,趙若珪幼弟。嘉熙年間(1237~1240年),趙若琚任南陵知縣。趙若琚 狀。南康之趙,自趙公稱至趙若琚,五代五進士,班班可考。趙若琪、趙若珪、趙若琚、趙若璱、趙若珥、趙若璋、趙若異。觀察他們的名字就會發(fā)現(xiàn),趙若珪、趙若琚等6人皆為斜玉旁。
都昌趙姓史料:南宋進士趙若珪。趙若珪,都昌人,知縣尹。趙若珪為魏王趙廷美后裔,他們這一支“自南渡流寓,世顯官”,世稱“南康之趙”。趙公稱→趙彥恂→趙亮夫→趙時侃→趙若珪。趙若珪(1187~1229年),字玉父,官終安吉知縣。趙若珪祖母褚氏、母親湯氏皆為金壇望族,因而居金壇,與劉宰交善。趙若珪赴任監(jiān)慶元府穿山鹽場時,劉宰賦《送趙玉甫赴穿山鹽場》。弟弟趙若琚以都昌籍中進士,和江萬里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