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第二天,我的心被撞了一下.她說,我兒子在操場上撞了同學。那孩子是兒子的暑假班同學,平日里兩人常玩在一起。令我驚訝的是,這個平時學習成績并不出眾的孩子,在疼痛面前卻異常堅韌。我們總習慣于用成績去丈量一個孩子的全部,卻忽略了孩子性格里的光——堅強、懂事、善良。即使不是自己的孩子,那疼痛也仿佛真實地傳到了我的身上。那一瞬間我突然明白了什么叫“敬畏生命”——每一個孩子的疼痛,都值得被深刻感知與共情。
孩子開學第一天,我開始找回自己。擁有自由的時間,代表我們有機會追求對自己有意義的事,能夠反思、享受快樂。我也有此感受,我也總妄想用更少的時間去做出更多的事,結果事情是做不完的,而且在緊迫中反而會丟失感受幸福的能力——會忽略欣賞一段旋律、一片風景、一份工作中的美、一段關系中的溫馨,甚至是我們最親愛的孩子。我們越來越難專注地做一件事,更難真正地享受一件事。留點時間,與自己在一起。
靜聽雨,靜觀心。我坐在窗前,靜靜地聽雨、看雨,筆尖在紙頁上緩緩落下字跡。雨,起初細密,繼而越來越大。風掠過樹梢,枝葉在雨中搖曳,自有一番靈動與自在。你越是從容,身心越有機會自我修復;所以,在低能量的時刻,不妨這樣為自己充電:自然,永遠是我們最慷慨的能量補給場。學會收斂能量,不輕易渡人,不隨便開口。一個正向的家,便是最好的能量場。雨還在下,我忽然覺得,人生如天氣,晴有時,雨亦有時。
清晨與兒子一同醒來,窗外早已天光大亮。兒子也按計劃完成了一項項暑假作業——口算、預習、作文、應用題,皆有條不紊地完成。午后與兒子一起去公園散步。從公園歸來,上了一節課,卻絲毫沒有覺察到壓力,反而感受到此時的工作,是慢生活的一種調劑——當生活節奏舒緩下來,工作便不再是負擔,而是一種讓人感知價值的享受。如今卻覺得,能全身心放松,偶爾與孩子散步,得閑讀幾頁閑書,寫幾行文字,便是極好的生活。何必與人比較?
當忙碌漸去,心歸何處。此時此刻,心中反而泛起漣漪:未來的方向該朝向哪里?我們都是在一邊行走,一邊修正方向。一顆踏實的心,一種平靜的狀態,一份穩定的情緒——都是人生行路中珍貴的光。它們不僅照亮腳下,也會讓你看清自己真正想要前往的方向。你要相信,你所有付出與堅持,你所有的好心態與好情緒,終會吸引到屬于你的那一份幸運,讓愿望一步步走向你。心兒永遠向往著未來。時間從來不語,卻回答了所有問題;
我的父親,何止是參與?父親不在了,好像那個家凝聚力的魂也散了。而我父親在時,那老屋,那方小院,又何嘗不是我精神世界的堡壘?而是像書中所啟示的,嘗試著去“理解”——理解父親已然成為我靈魂的一部分,理解那個有形的“家”雖已變遷,但父親賦予我的精神血脈,那關于堅韌、關于愛的記憶,早已筑成內心永不坍塌的基石。而我,帶著這半截涼意,繼續在人間行走,心中卻永遠燃著一簇名為故鄉與父親的微火。
靜坐窗前,攤開紙筆,梳理內心紛繁的思緒。內心總揣測著“別人眼中的自己”,這時,你已然在迷失。你感到能量在持續流失,一旦跌至谷底,情緒便會失控。你深知能力重要,但能量比能力更重要,它是根基。當內心能量充盈時,你的能力與魅力方能熠熠生輝。跟隨內心的聲音,做真實的自己。讓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源于內心的安定與力量。感受自己的內心愉悅自己。
細節早已泄露端倪:頻頻遺忘瑣事,時而心不在焉,甚至兒子呼喚也置若罔聞;只做一件事——全心全意陪和兒子玩一天。這個決定,在這個幾乎與兒子朝夕相處的暑假里,意義非凡。兒子馬上五年級了,然后就是小升初,之后便是青春期。說是媽媽陪兒子玩,何嘗不是兒子在陪伴我?若沒有兒子小手溫暖的牽引,我或許也失去了沉浸于光影世界的閑情。我們并肩看雨、聽雨、賞雨,這份意外的插曲,竟成了別樣的愜意與驚喜。
被“媽”聲溫暖,被文字治愈。只有我們倆時,那一聲聲“媽”便成了最頻繁的呼喚——。“媽,你來!”“媽,你看!”“媽,這個我不會!”“媽,你認識誰誰誰嗎?”“媽,你聽過這首歌嗎?”“媽,這個念啥?”“媽,今天我們吃什么?”……直到那些動聽的聲音和真摯的文字流入心底,我才真切地感受到,它們竟擁有如此強大的治愈力量。
在瑣碎日常里,種上一朵朵花。行動的力量。我們頂著酷熱,三點多趕到,卻撲了個空——公婆已返家。于是我載著兒子,提著禮物,再次踏上路程,直奔公婆家。見到公公無大礙,懸著的心終于放下,公婆的笑容也讓我欣慰。感受此刻的生機。內心會重新燃起對美好的期盼,細微之處的生機與活力也會重新躍入眼簾——。于生活、工作、學習的洪流中,我漸漸領悟到,唯有全情投入,用心感受,才能觸摸到真實的存在,體會到活力充盈的生命感。
忙碌的暑假,清醒的內心。這種“口是心非”,總能輕易點燃我內心那點想要“瘋狂”的火苗。生活就是這樣,它從不單調。因此,我們需要一顆更強大的內心。當我們能容納生活所有的贈予,無論是甘甜還是苦澀,內心便會趨向一種更深沉的穩定與平和。所以,在這個依然忙碌的暑假,近來我最大的收獲,便是這份日益清晰的覺知——它讓我在生活的洪流中,始終記得自己是誰,為何而忙,并最終走向內心的安寧。感受自己的內心愉悅自己。
一次的允許,一場身心的重啟。正是在這種全然接納的狀態中,我漸漸領悟到:生活中充滿不可控的變量,萬事萬物也皆處于永恒的流動之中。我感受到這份允許,給我身心帶來了極大的放松與滋養。當我重新回到工作崗位時,一種煥然一新的狀態清晰可感,身心仿佛被注入了新的力量。這不僅是為了放松身心,更是為了打破那些可能已成桎梏的舊模式,去體驗不同,去創造新的可能。感受自己的內心愉悅自己。
長白山—延吉之行。七月奔赴長白山—延吉,期待的是壯闊山水,未曾想,一程山水,滿路溫情。從天池下來,我們繼續探訪長白山的瑰麗:壯觀的瀑布奔騰而下,溫泉熱氣蒸騰(據說只需三分鐘就能煮熟雞蛋),綠淵潭碧水如翡,小天池靜謐深幽,原始森林古木參天……司機師傅小跑著為我們開車門;我感受到的這份溫暖,與長白山的壯麗、延吉的煙火氣交織在一起,構成了此行最難忘的畫卷,由衷感慨:最美的風景,終究需要用心去感受。
早飯過后,兒子提議去打羽毛球。走著走著,某個瞬間,不經意回眸,看見兒子頭戴帽子,背著羽毛球拍袋,那張洋溢著熱情、稚氣未褪的小臉,個頭都快趕上我了的這個小小少年,真的在不知不覺中悄然長大了。如果不是兒子的堅持和活力,我大概會繼續停留在習慣的舒適圈里,錯過這滿眼的生機,錯過林間的清風,更無法體會到:原來大汗淋漓之后,竟能讓人身心通透,煥發出一種別樣的力量與輕盈感,仿佛生命也跟著舒展開來。
自由的氣息。終于,自由的氣息撲面而來。今晚的最后一節課落下帷幕,回家的腳步不自覺地輕快起來。能做的已盡力,心便安然,剩下的就交給孩子們努力發揮了。擔子放下了,心自然就松了。此刻,身體是輕的,心是敞亮的。這份卸下責任后的自由,這份和家人并肩努力后的心安,這份對美好假期的期待,交織在一起,就是此刻我內心獲得的最純粹的快樂和美好。
躲過一場雨,走進一片詩。忙完手頭的事再看窗外,雨已變小。這時老公和孩子回來了,兩人淋得像落湯雞,直呼雨大“凍死了”。我一直特別喜歡雨后那份獨特的清新氣息。這份雨后的潔凈與生機,讓我的心情也跟著明亮起來。它就在這場及時的雨后,在愿意出門的腳步里,在發現一朵小花的欣喜中,在對一棵樹的凝視與感悟里。在忙碌一天后,這樣放松地走走,看看雨后的小世界,感受這份平凡中的美好,真的很好!
今日覺察日記Ⅰ一次通話中的情緒覺察。姐姐正經歷著人生中巨大的挑戰。接著是無力感,對她真實的想法和她要實施的行動,內心有強烈的抵抗情緒。隨之而來的是,我的語氣變得溫柔緩慢,姐姐的情緒也明顯平靜下來。我逐漸確立了一個重要的認知:我或許無法直接解決姐姐面臨的難題,但我可以成為一個可靠的傾聽者,為她提供一個情緒宣泄的出口。1. 繼續每周與姐姐保持通話,但會帶著更清晰的自我邊界和更平和的情緒去傾聽與交流。
和陌生人的對話覺察。對話前,擔憂如影隨形:第一次在不熟悉的群里約陌生人對話,怕自己做得不夠好、怕別人的評價、擔心時間失控、甚至怕浪費彼此時間。第二次在對話前20分鐘進行,結束時精神格外飽滿。這兩場教練對話也讓我深刻體會到,教練對話的魔力:在這個安全、專注的場域中,即使是初識者,也能敞開心扉,毫無保留地交流當下的煩惱、憂慮、思考與憧憬。1. 教練對話的核心價值在于提問能否啟發思考,而非流程完美。
今日覺察日記:靜心是起點,專注的行動是解藥,而完成帶來的微小勝利是重建內心秩序和力量的基石。這份“做到”的篤定,像堅實的磚石,一層層壘砌起內心的穩定。我意識到那份從心底升起的力量感,就源于我專注投入的每一刻,源于我親手完成的一件件小事。治愈自己的關鍵在于:在混亂中,靜心是起點,專注的行動是解藥,而完成帶來的微小勝利是重建內心秩序和力量的基石。
你自天空無聲降臨,卻在觸水的剎那,漾開一圈圈清淺的漣漪——那是大地恬靜的酒窩,悄然撫平了我心湖的小小波瀾。一顆看似沉寂的心,因你的出現,瞬間萌發了鮮活的綠意與盎然的活力。——我的隨心小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