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根據地的變工互助運動。陜甘寧抗日根據地各種類型合作社事業的成功,帶動了其他抗日根據地變工互助運動的快速發展與組織形式的提升。【參見史敬棠等編《中國農業合作化運動史料》(上冊),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7年版,第600頁。】中共中央晉綏分局于1944年12月3日發表的《變工互助的發展與創造》一文中,總結出一般的變工小組、大變工互助、半變工合作社,以及農業與其他事業結合經營的合作社等四種變工互助形式。
反戰同盟延安支部主要是搞宣傳工作,利用各種方法向日軍廣大士兵開展反對侵略戰爭的宣傳,編寫、印刷了百余種宣傳品,還發行以宣傳反戰為主要內容的日文月刊《士兵之友》。一九四二年九月十八日,在八路軍清河軍區,由田村、鈴木等同志建立了反戰同盟清河支部(后隨軍區一起改為反戰同盟渤海支部)。如反戰同盟冀魯豫支部與清豐縣日軍一個大隊的士兵經常通信、宣傳八路軍俘虜政策,揭露日本法西斯侵略戰爭的本質和罪惡。
日本反戰同盟會2014年9月1日,中國民政部公布了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日本人宮川英男位列其中。"覺醒聯盟"后來與其他在華日本人早期的反戰團體合并為"在華日本人反戰同盟"。反戰組織在經過了華北日本士兵覺醒聯盟---在華日人反戰同盟---日本人民解放聯盟的演變壯大后,到1945年8月,共發展建立了2個地方協議會、4個地區協議會、20個支部,盟員達1000余人。1939年12月,在桂林成立了在華日本人民反戰同盟西南支部。
在抗日戰爭中,中國人民與日寇苦戰,終于將其驅逐,而令人感到頗為神奇的是,在抗日戰爭中,八路軍中卻有那么一些特殊的人員,他們是日本人,甚至曾經都是侵略者的一員,但卻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些人被稱之為“日本八路”。11月7日,前田又發動另外7名日本八路軍戰士,成立了“日本士兵覺醒聯盟”,這是八路軍中第一個日本人反戰團體,開始勸降日軍士兵的活動。
抗日戰爭期間,以烈士名字命名的37個縣。源自烈士名字的縣名逐漸被更改,到今天僅剩山西省左權縣、河北省黃驊市、黑龍江省尚志市和吉林省靖宇縣等四地保留。原為山西省遼縣。趙镈縣 ★ 【趙镈】烈士。位于現今的河南省開封市杞縣、開封市祥符區、通許縣、陳留縣四縣接合部。位于現今的河南省睢縣、杞縣、蘭封縣(蘭考縣)、陳留縣、寧陵縣、民權縣6縣交界區域。尚志縣 ★ 【趙尚志】烈士。趙陳縣 ★ 【趙義京】烈士。
|二戰|蔣鼎文|冀魯邊|軍事條約|軍事同盟。后來成立冀魯邊軍區時,邢仁甫又兼司令員。這封電報是冀魯邊軍區教導六旅獨立團團長馮鼎平發出,說最近邢仁甫曾秘密拉攏過自己,想要帶著獨立團去投敵,并且說了一句:“南蠻帶來的干部要是搗亂,先崩了再說!”(邢仁甫一直稱黃驊為“南蠻”)羅榮桓和蕭華連忙回電清河軍區,讓他們先不要有所異動,以免邢仁甫察覺,同時又秘密布置軍隊在冀魯邊軍區邊附近并監聽冀魯邊根據地的電臺。
臨西縣呂寨烈士祠為什么沒有受到日軍破壞。臨西縣呂寨烈士祠在抗日戰爭期間未被日軍破壞,主要原因是其地理位置相對偏遠且建筑結構堅固。該祠堂最初建于1942年,正值冀南抗日根據地遭受日軍“鐵壁合圍”掃蕩期間,但因地處呂寨村(原臨清六區、宏毅縣一區政府所在地),具有戰略價值,日軍未將其作為主要攻擊目標。但呂寨作為抗日堡壘村,既是游擊隊活動中心,又是宏毅縣委會成立地,日軍為避免激化矛盾,未直接摧毀該祠堂。
臨西被列入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臨西縣是冀南革命老區,抗日戰爭時期這里是敵后抗日根據地,老一輩革命家宋任窮、陳再道、王任重當年在冀南行署、冀南軍區、冀南四地委、濟南四分區擔任領導職務期間,都曾到臨西指導軍政工作、組織群眾抗日、指揮部隊行動、開展土地改革等,鼓舞著臨西人民不斷取得對敵斗爭的勝利,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做出了積極貢獻。臨西革命文物。此井1984年被臨西縣人民政府批準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邢臺市臨西縣呂寨鎮建設秀美城鎮。圖為邢臺市臨西縣呂寨鎮街角公園。圖為邢臺臨西縣呂寨鎮呂寨村村史館。新修呂寨村史館,設置歷史篇、農耕文化篇、名人錄篇三大展區,從不同時期的實物遺存、圖片資料、生產生活用具和重要人物故事中,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呂寨鎮歷史、人文、自然等原生態文化和呂寨農民艱苦奮斗的歷史,引導群眾在追憶奮斗歷程中感悟家國情懷。
1906年,呂霞光出生在呂大寨內宅。這里占地約18畝,當時有四處院落,從東至西分別是老二呂向陽、老大呂東陽、老三呂升陽、老四呂近陽留下的房屋。呂霞光一直保留中國國籍,1994年在法國去世,他的5個孩子中有3個分別取名呂巴黎、呂四海、呂重慶。“2019年5月,呂重慶回過一次呂寨老家,協商''''''''呂霞光故居’重建事宜。”李濤說,現在的呂寨鎮集貿市場北也有一條連接220國道和066縣道的霞光大道,讓人們記住這里是呂霞光的故鄉。
直到1961年5月邢臺專區恢復。2020年6月,經國務院批復同意河北省調整邢臺市部分行政區劃,將邢臺市橋東區更名為襄都區、邢臺市橋西區更名為信都區,撤銷邢臺縣,將原邢臺縣的豫讓橋街道、晏家屯鎮、祝村鎮、東汪鎮劃歸邢臺市襄都區管轄,將原邢臺縣的南石門鎮、羊范鎮、皇寺鎮、會寧鎮、西黃村鎮、路羅鎮、將軍墓鎮、漿水鎮、宋家莊鎮、太子井鄉、龍泉寺鄉、北小莊鄉、城計頭鄉、白岸鄉、冀家村鄉劃歸邢臺市信都區管轄。
崔繩先【崔繩先】(1916.9.25-1986.2.6)曾用名崔戟武。山東省臨清縣呂寨村(今屬河北省臨西縣)人,自幼讀書,1936年9月畢業于臨清六縣聯立鄉村師范,曾任臨清縣小學教員,臨清縣抗日義勇軍文書。歷任山東省第六區抗日游擊司令部第十六支隊二團二營軍需,冀魯豫邊區游擊隊文書,臨清縣六區戰委會宣傳員、抗日游擊隊指導員,中共臨清縣委秘書,臨清縣抗日第五、八區區長,臨清縣公安局長。
臨清回民救國會活動簡況(文/趙廣善)1938年11月上旬,為了進一步加強對臨清等地回救會的統一領導,黑伯理受山東省第六區政治部和中共山東省委代表張霖之的派遣,專程從朝城返回臨清籌建四專署回救會。在此前后臨清中心縣委、魯西北特委機關轉至臨清城南活動,臨清回救會部與成員也一同轉移至鄉下。11月底日軍撤離后,我黨又以八路軍一二九師駐臨清聯絡處的名義重新開赴臨清城內,并與再任四專署專員袁聘之建立了統戰工作。
有這種決心和精神的人是不可能壓垮的 —讀[美]埃文斯.福代斯.卡爾遜《中國的雙星》他們相信,只要人民信任,只要人民有盼頭,人民就會一起戰斗——“通過發展一種包括全體居民在內的抵抗形式。我們可以完全抵消日本在現代裝備和組織方面的優勢。”在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拿起手邊的工具,運用自己的智慧和精力投入戰斗,卡爾遜評價道:“有這種決心和這種高尚精神的人是不可能壓垮的。”
河北省建屏縣:1940年8月,為紀念1938年6月在平山縣病逝的晉察冀軍區第四軍分區司令員周建屏,以平山、井陘、獲鹿三縣的部分區域置建屏縣,1945年10月,建屏縣并入平山縣,并將平山縣西部劃出建立建屏縣。河北省功岑縣:1942年12月,為紀念1942年12月犧牲的縣長馬功岑,永肥縣改為功岑縣。山東省趙镈縣:1944年2月,為紀念1940年10月犧牲的中共魯南黨委書記趙镈,由臨沂、郯城、費縣、嶧縣四縣邊聯改置趙镈縣。
曾經的宏毅縣,臨清西的人們還記得嗎?東與衛東縣(現山東省臨清縣)毗鄰、南和原臨清縣接壤,西、北同企之、清江、清河三縣搭界;東臨衛運河。宏毅縣初建時,縣武裝還未組織起來,只是先成立了縣大隊部,1945年宏毅縣撤銷時,全縣民兵已達1500各抗日武裝、抗日組織,在黨的統一領導下,他們各自為戰,各戰,相互配合,主動出擊,屢打勝仗,終于將敵人統治的“模范區”了抗日的大后方、革命根據地和埋葬侵略者的戰場。
抗日民主政權的議會制度:參議會制度。抗日民主政權普遍實行議會制度,即參議會制度,由各級參議會、代表會、村民大會組成。根據地的各級參議會,是各級人民代表機關,是抗日民主政權的權力機關,一般設有邊區(省)、縣(或市)、鄉(或市、村)三級(山東在省與縣之間,有行署和專區一級參議會),名稱上各根據地會略有不同,如晉察冀、晉冀魯豫根據地縣一級的稱議會而不稱參議會,基層的稱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會等。
一張手繪形勢圖背后的故事。后經陳賡鑒定,這張形勢圖正是他在上海與魯迅會面時,親手繪制的鄂豫皖根據地形勢圖。在會見過程中,陳賡為魯迅詳細講述了紅軍的英勇作戰經歷、蘇區人民的生活,引起了魯迅極大的興趣,兩人交談至深夜才離開。陳賡更為詳細地為魯迅介紹了紅軍作戰情況與根據地的建設情況。為更好地了解鄂豫皖軍事形勢,魯迅還特別請陳賡在他的文稿紙背面畫了這幅鄂豫皖根據地形勢圖。
并成立太岳軍區,由第386旅兼軍區(對外用太岳縱隊名義)。8月,第386旅歸太岳縱隊建制,太岳縱隊司令員陳賡兼任旅長,縱隊副政治委員王新亭兼任旅政治委員,周希漢任參謀長,張祖諒任政治部主任。1943年3月,根據中共太行分局溫村高干會議精神,太岳軍區繼續進行精兵簡政,主力部隊實行地方化,第386旅兼太岳軍區第2軍分區。1940年任太岳軍區司令員,次年任太岳縱隊司令員,參與領導創建晉冀豫根據地。
1940年4月,129師黎城會議決定將冀南部隊編為四個野戰旅。旅長徐深吉,政委吳富善,副旅長杜義德(10月到任),參謀長李茂思,政治部主任袁鴻化。1942年6月,新四旅和冀南第四軍分區機關合并。771團,團長許紹華,政委張百春,副團長賈建國,參謀長周力夫,政治部主任呂琳。10團(青縱2團改編),團長陳子斌,政委吳宗先,參謀長鄧岳。1942年新四旅和冀南軍區四分區機關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