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氣化痰丸 (清肺化痰法) 明吳昆《醫(yī)方考》 陳皮去白 杏仁去皮尖 枳實麩炒 黃芩酒炒 瓜蔞仁去油 茯苓各一兩 膽南星 制半夏各一兩半 姜汁為丸。 【主治】痰火。 【方論選萃】 明吳昆:氣之不清,痰之故也,能治其痰,則氣清矣。是方也,星、夏所以燥痰濕,杏、陳所以利痰滯,枳實所以攻痰積,黃芩所以消痰熱,茯苓之用,滲痰濕也;若瓜蔞者,則下氣利痰之爾(《醫(yī)方考》)! 清汪讱庵:此手足太陰之藥,治痰火之通劑也。氣能發(fā)火,火能役痰。半夏、南星以燥濕氣,黃芩、瓜蔞以平熱氣,陳皮以順里氣,杏仁以降逆氣,枳實以破積氣,茯苓以行水氣,水濕火熱,皆生痰之本也,蓋氣之亢則為火,火退則還為正氣,而安其位矣。故化痰必以清氣為先也(《醫(yī)方集解》)。 【近代驗證】 例一 李樂園治咳血案(選自《中國現(xiàn)代名中醫(yī)醫(yī)案精華》) 康某某,男,53歲。 初診:1980年1月28日。 主訴:大口咯血兩天。患者有肺結(jié)核史(已鈣化),慢性氣管炎合并支氣管擴張五年,曾有兩次大口咯血史。現(xiàn)咳血兩天,大口咯血,血色鮮紅,咯血前先有喉頭及氣管作癢,繼而氣逆咳嗽,胸脘悶熱,痰多黃粘,不能仰臥,活動則咯血加重,胃納不佳,大便色絳,小便黃赤。 診查:查其六脈滑數(shù)有力、右大于左、84次/分,舌苔黃褐厚膩垢濁、舌質(zhì)絳,體溫36.8℃兩肺未聞及干濕性羅音。 辨證:積熱傷肺,痰濁內(nèi)蘊。 治法:清熱止血,祛痰化濁,佐以降氣。清氣化痰湯合瀉心湯加味。 處方:黃芩炭12克 黃連炭6克 酒炒大黃10克 半夏10克 茯苓15克 橘紅12克 杏仁6克 炒枳實10克 降香10克 瓜蔞30克 黑山梔10克 側(cè)柏炭10克 茜根炭10克 藿香10克 佩蘭10克 藕節(jié)15克 白茅根30克 三七粉3克(沖服) 服上方一劑,咳血即止,癥狀亦大減。囑按原方再服藥三劑,以期痊愈。春節(jié)后訪問,咳血未再發(fā)作。 【按語】 吳氏此方,實從溫膽湯演化而來。以黃芩易竹茹,旨在清泄肺熱;加膽星、蔞仁、杏仁,以為清化痰熱之用。春時氣暖多風(fēng),感冒風(fēng)溫,投以辛涼泄衛(wèi),風(fēng)邪雖去痰熱尚戀,咳嗽痰咯黃稠者,最為對證。深秋久晴無雨,氣候亢燥,感之者多病溫燥,投辛涼甘潤而后,風(fēng)去燥存咽喉干痛,咳嗽痰黃,脅肋竄痛者,此方亦為對證。蓋溫自上受,燥自上傷,理亦相等,葉氏三時伏氣病篇已詳言之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