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歸四逆湯 (養血溫經法) 漢張仲景《傷寒論》 當歸三兩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細辛三兩 甘草二兩,炙 通草二兩 大棗二十五枚,擘,一法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主治】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并治寒入營絡,腰股腿足痛。 【方論選萃】 明許宏:陰血內虛,則不能榮于脈;陽氣外虛,則不能溫于四末,故手足厥寒,脈細欲絕也。故用當歸為君,以補血;以芍藥為臣,輔之而養營氣;以桂枝、細辛之苦,以散寒溫氣為住;以大棗、甘草之甘為使,而益其中,補其不足;以通草之淡,而通行其脈道與厥也(《金鏡內臺方議》)。 清周揚俊:圣人立四逆湯,全從回陽起見;四逆散,全從解表里之邪起見;當歸四逆,全在養血通脈起見。不欲入一辛熱之味,恐其劫陰也(《傷寒論三注》)。 清王旭高:此四逆乃太陽之邪,傳入厥陰,而表證猶未罷者,故用桂枝湯,加當歸和肝血,細辛散里寒,木通通陰陽、利血脈(《王旭高醫書六種》)。 清柯韻伯:此厥陰傷寒發散表邪之劑也。厥陰居兩陰之交盡,名曰陰之絕陽。外傷于寒,則陰陽之氣不相順接,故手足厥冷,脈微欲絕。然相火居于厥陰之臟,臟氣實熱,則寒邪不能侵,只外傷于經,而內不傷臟,故先厥者,后必發熱。凡傷寒初起,內無寒癥,而外寒極盛者,但當溫散其表,勿遽溫補其表。此方用桂枝湯以解外,而以當歸為君者,因厥陰主肝,為血室也。肝苦急,甘以緩之,故倍加大棗,猶小建中加飴糖法。肝欲散,當以辛散之細辛,其辛能通三陰之氣血,外達于毫端,比麻黃更猛,可以散在表之嚴寒。不用生姜,不取其橫散也。通草即木通,能通九竅而通關節,用以開厥陰之闔,而行氣于肝。夫陰寒如此,而仍用芍藥者,須防相火之為患也。是方桂枝得歸、芍,生血于營;細辛同通草,行氣于衛;甘草得棗,氣血以和。且緩中以調肝,則營氣得至手太陰而脈自不絕;溫表以逐邪,則衛氣行四末而手足自溫。不須參、術之補,不用姜、桂之燥,此厥陰之四逆與太、少不同治,而仍不失辛甘發散為陽之理也(《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 清張石頑:陽邪傳入厥陰而厥寒,脈沉細欲絕,與直中陰寒之治截然兩途。直中陰寒,用姜、附四逆以回陽,惟恐藥之不力,而變虛陽發露。陷陰之邪用當歸四逆以通陽,仍須桂枝湯,但去生姜,加當歸助芍藥以和營,細辛、通草助桂枝提出陽分,使陽邪仍從陽解。其去生姜者,恐其性暴,不待氣味入陰,便從太陽開發也(《千金方衍義》)。 近代程門雪:此方乃正治厥陰本證厥逆者,當為厥陰平篇第一要方也。其方即桂枝湯加入當歸、細辛、通草三味。若以本方所主治言之,則大棗作二十五枚為佳。通草即今之木通,性平淡,《本經》主治除脾胃濕熱,通利九竅血脈關節。本方所以用此者,殆取其通利九竅血脈關節之用耳(《書種室歌訣二種》)。 【近代驗證】 例一 殷明貴治血虛寒滯前陰痛證案 王某某,男,35歲,農民。1972年10月5日就診:患者于三天前。因長途步行淋雨涉水后,即發生前陰、睪丸疼痛,自覺少腹、前陰冰冷,尤以夜半為甚,持續三天不能緩解,故來求診。刻診除見前述癥狀外,兼見身病畏寒,平親常頭昏眼花,視力減退,神差倦怠,偶見手足麻木,面白少華,口不渴,二便如常,后舌淡、苔薄白,脈沉細弱。此為血虛寒滯,肝脈不利。治宜養血散寒,溫經通絡,投當歸四逆湯加味: 當歸 木通各15克 白芍 大棗 橘核 荔枝核各20克 桂枝 小茴香各10克 細辛4克 甘草6克 水煎服,兩劑。 次診:服藥后前陰疼痛緩解,少腹、前陰已余癥如前。此為寒邪已散,血虛未復,原方去小茴香、荔枝核,加川芎、雞血藤各15克,黃芪20克,增氣養血之功。連服五劑,諸癥消失。 例二 殷明貴治血虛寒逆頭痛案 李某某,女,63歲,居民。1982年10月12日診。患者頭昏頭痛,以巔頂尤甚,病已四月之久。前醫曾以八珍湯、杞菊地黃丸、川芎茶調散之類治無效,乃轉求筆者診治。刻診除前述癥狀外,伴見眼花耳鳴,心悸失眠,神疲倦怠,面白乏神,股冷惡風動則汗出,唇舌淡白,苔白薄,脈沉細弱。此乃營血不足,寒滯肝經,上逆于巔頂之證。治當養血和營,祛風散寒,予當歸四逆湯加味: 當歸15克 桂枝9克 白芍 大棗 枸杞子各20克 木通 川芎等各10克 細辛4克 制首烏30克 水煎服,四劑,每天一劑。 復診:藥后頭昏頭痛減輕,但肢冷尚存,守原方以肉桂6克(后下)易掛枝,再取四劑。三診:頭昏頭痛基本消失,四肢復溫。效不更方,繼服三劑而愈。 【按語】 此方主治,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與少陰病亡陽之手足厥冷,脈微欲絕者,顯然不同,程師門雪辨之最詳:“厥寒與厥冷稍異。蓋厥冷重而厥寒較輕也。以此證厥逆非少陰亡陽之比,只是血分虛寒,血虛寒束,血中溫氣不足,故但手足厥寒。寒者不溫也,冷者冰冷,寒之甚也。此云厥寒,彼云厥冷,仲景用字,極有斟酌,如此等處真不可輕易放過……又亡陽之厥,曰脈微欲絕,脈微者,鼓動不顯,是明明陽氣之衰微也。血虛寒束之厥,曰脈細欲絕,血少當細,寒主收引亦細,明明血中溫氣不足,寒邪拘束,脈縮形細而不大也……微為陽亡,細為血少。此湯主脈細欲絕,一字之別,全局所關,豈可不慎思明辨也哉。”足見讀經典古籍,須字斟句酌,切不可草草讀過,不求甚解焉。 |
|